怀念像华山一样的老人

天心月圆

--- 忆画家石鲁同志 阎正 阎正与石鲁同志 安玲拍摄于1982年春节期间<div><br></div> 1982年春节,我专程到西安陆军医院去看望石鲁同志。他的病情似有好转,说话虽然仍很吃力,但思路的清晰尚使人感到宽慰。我递上所写的《石鲁小传》校样请他审阅,他接过去逐字逐句地看着,并用笔做了修改。随后,我提出《青年科学家》杂志拟发《华山图》的要求。他笑着说:“我的画发得够多了。”我说到:“这一幅还从来没有发表过,让《青年科学家》杂志发表一下,不好吗?”他看着我,谦和地答应了,并且说:“能为青年们尽些义务自然是好!只是我这张画比较难懂,还要你给青年人当当讲解员噢!”石老及与我同去的同志都笑了。<div> 这些往事仿佛是发生在昨天。但西安的电报突然传来噩耗,石鲁同志竟于1992年8月25日下午4时35分离开我们了。</div><div> 石鲁原名冯亚珩,1919年生于四川仁寿县。据说因崇敬石涛和鲁迅而改名石鲁。他作画时,力求体现石涛的风格,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是我国“长安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div> 石鲁早年投身革命,四十年代是在延安渡过的,当时物质条件很差,但他力所能及地用木刻、漫画、连环画等形式反映人民的战斗生活,进行革命宣传。五十年代,他在西安开始创作中国画,还写出了讴歌我国少数民族支持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六十年代前期,他着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大胆进行艺术探索,创作了一批绚丽夺目的中国画,显示了“长安画派”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很有成就的党员艺术家之一。<br> 十年动乱期间,石鲁遭到残酷的政治迫害,但他对党忠贞不渝,宁死不屈。在死刑的威胁下,他坚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他宁可露宿野外,啃生玉米和野果充饥,也不失节。在极其艰难的境遇中,正是由于同志们的保护,石鲁同志才创作出不少珍贵的书画作品。当时,他反复地画华山和松树,并说:“华山是我,我是华山!”借雄伟险峻的华岳、挺拔苍劲的松树,抒发共产党人的胸怀!《华山图》就是石鲁同志这一期间的代表作。<br> <div><br></div><div> 石鲁笔下的华山,每幅各有新意。这一幅《华山图》采用了泼墨手法,纵横挥洒,满纸飞烟。画面以“下棋亭”为中心,集中表现了华山的险峰胜境和磅礴气势,描绘出了画家心目中的华山形象。<br> 石鲁的书画乍看难懂,细看意深。这主要是由于他在艺术上倾注了全部心血去表达真挚、深沉的内在含义,竭力反映他对人民深厚的思想感情。正如他画中题词所说:“言情壮志,托于绘也。”这是美术界和广大群众尊重他,喜爱他的作品的重要原因。</div><div> <br></div> 阎正与石果(石鲁的儿子) 拍摄于2019年12月国博<div><br></div><div><br></div><div> 我在多年和他的接触中感到,石鲁对青年人特别热情,寄予莫大的希望。他对我讲:搞艺术,不要赶浪头,不要做盲目的应声虫,决不要去搞那些脱离党、脱离人民的所谓作品。青年人前途远大,要搞就要搞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东西,要有个天塌地陷不为所动的信念。他也正是这样做的。<br> 大家称他“石老”,实际上他的终年只有63岁。在人类日趋长寿的时代,尤其在艺术界,他还只能算是壮年。有人说大难不死者可得永年,石老熬过了大难,却又悄然地离开了我们。人生是短暂的,但精神却可以永存。他一生历尽坎坷,却给人民留下了可观的精神财富。人民不会忘记他,受过他教诲和培养的青年们更不会忘记他。宇宙无穷,薪尽火传。<br></div><div> </div><div> 转载于《青年科学家》1983年1期第11页</div><div><br></div> 艺道长青 ---- 石鲁百年艺术展<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