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教育

路漫漫

<p class="ql-block">  我不是老师,但我曾经当过学生,到现在,我还是学生家长,而且家里也有从事教育的老师。每每与他们谈起学校教育,感觉学的累,教的也累,我听的也累。当我说起当年我是怎么上学的,往往引来他们的嘲讽“你那套早就过时了”。有一天,有些心血来潮了吧,突然想再翻翻以前的高中阶段的《世界历史》《地理》和《英语》教材。于是网购了七册书,闲暇时翻一翻,亲切。我竟然能将旧书当做可以把玩的稀罕物呢。</p><p class="ql-block"> 70-90年代的教材,一般是32开本,较之现在的中学新教材已经改为16开本,又有必读、选读之分,旧教材的内容显然不是很多的。</p><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我还仍然记得1986年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说,从下学期明年开始,各科目的考试试题实行标准化试题,那个时候的感觉就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等主观题在试卷中占比很大,主观题少了一些,整个试题量很大。以前的考试试卷题量不大,如语文知识一般考查拼音、组词、判断、名词解释、造句和作文。我们那个年代的学校课程设置有音乐、美术、体育和劳动,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相比,所谓的主课、副课的界限并不十分的明显,至少在那个时候,老师是认真教的,学生是认真学的。特别是学生劳动,有打扫教室、有扫院子、有栽树种花,也有帮助家长秋收庄稼。放学后,我们砍过柴,拔过草,捡过麦穗拾过粪,点过籽种锄过地,捡过煤渣做过饭。课余时的玩具,通常也是自制的,如沙包、羊骨头、石子、铁环、陀螺、火柴枪等等,我们从小会爬树,也会在山野里挖药材,卖了自己挖的药材,可以自主订阅《少年文艺》《中学生》《中学生数理化》《中学生英语》《语文报》等报刊下午的后两三节,一般为学生自习时间,上了中学,才有了晚自习的,但晚辅导、课外辅导是没有过的。一次寒假中,家里有个学生问我有没有《世说新语》?我说没有,问她谁要求你读这本书的?“老师指定让我们在寒假里扩展阅读”。说实话,我自己读《世说新语》之类的古书觉得很吃力的,让高中生读原著,能读的过来吗?能读懂吗?扩大阅读量,出版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原著成为指定阅读书籍,不客观,也是不现实的。</p><p class="ql-block"> 再如国学热似乎有了点温度了,但仅仅停留在背几首唐诗宋词,穿穿汉服摆摆拍,看起来光鲜亮丽,本质上华而不实。真正让国学融洽学生教育,那就得考,把阴阳五行作为国学常识纳入考试范畴。</p><p class="ql-block"> 减轻学生负担喊了多年了,现实中的学生负担究竟减了没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现实中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其实是不用在此啰嗦了。高考无疑是指挥棒,高考考试试卷结构、题量不做调整,所谓的教育改革可能会越改越累。</p><p class="ql-block"> 扩大学生的知识量、知识面,固然是好的,但不能过量,也要考虑个体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量力而行,而不应该实行“一刀切”。一个高中生究竟能承载多大的知识量?学校的确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只是个体学习的一个方面,人们更多的学习,大概主要靠实践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考试无疑是指挥棒。 所谓的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各种考试试卷的结构、题量方面入手,离开了试卷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基本就是空谈。有无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