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月4日,立春。立,始建也。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p><p class="ql-block">阳和启蛰,品物皆春。</p> <p class="ql-block">2月4日,冬奥会开幕,恰逢“立春”节气。开幕式的倒计时,以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推进,把最后一秒留给了立春</p><p class="ql-block">寓意着各国朋友,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每个代表团象征着</p><p class="ql-block">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片小雪花</p><p class="ql-block">每个代表团的</p><p class="ql-block">冬奥会“小雪花”引导牌</p><p class="ql-block">在橄榄枝的连接下变成了大雪花</p> <p class="ql-block">2月5日雪,过年很有味道了。本命年为自己祈福,在大雪中写下“福”字,在空白处写上“虎”,吉祥如意和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也让北京冬奥会的冰雪奥运在北方有了概念。</p> <p class="ql-block">2月6日正月初六,大雪如席,很喜欢飘飘扬扬的雪,与微风在空中打太极,落下去却是脏了。</p> <p class="ql-block">2月6日,中国女足上演逆转绝杀奇迹,她们在亚洲杯决赛中3:2力克韩国队,时隔16年再夺亚洲杯冠军。</p> <p class="ql-block">大侠拍的雪景</p> <p class="ql-block">2月17—18日,河西连日降雪,大家发的雪雕:冰墩墩,雪容融。</p> <p class="ql-block">冰雪覆盖的永昌北海子,宛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八,因出差,女儿的生日无法参加。回校,父母第一次没有时间送她坐车,且买一张硬座,春节后入疆人多,过道都是乘客。</p><p class="ql-block">人生啥滋味都得感受,来的越早,越好。</p> <p class="ql-block">今日正月十九,雨水。</p><p class="ql-block">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p><p class="ql-block">雨水预示着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p> <p class="ql-block">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折柳”送别,圆满闭幕。</p><p class="ql-block">北京冬奥会的每一天都镌刻下光荣和梦想,每一刻都充满着温暖和感动。</p><p class="ql-block">“双奥之城”北京没有辜负世界的期待。</p><p class="ql-block">华夏儿女将踏上新的征程,书写大气磅礴的复兴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公元二O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星期二,农历正月二十二,共九个“二”。号称史上“2”最多的一天,也被称为最有“爱”日子,人生难得几回“2”。</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九是数字里最大的数,九九归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月24日,俄罗斯开战了!</p><p class="ql-block">现代战争对于全人类来说,没有赢家。世界本不安宁,祈祷和平。</p><p class="ql-block">隔岸观火的一场战争,是国民的试金石。不仅让我联想起近代战争史包括抗日战争史上的“汉奸”。</p><p class="ql-block">好在2月28日,月末,双方坐在一起开始谈判。</p> <p class="ql-block">绀香,多好的一个名字,是农历二月的别称。我没有查出来它的出处和来历。虎年新春就来了,星星点点的鞭炮和密集的鞭炮,都有着对应。密集时,人们按照春节习俗送灶神、请先人、除夕、接财神等,以恰当的时辰鞭炮的辟辟叭叭除旧迎新,迎来送往天上各路神仙祈求平安富贵。小镇的好处在于,听着鞭炮声就知道年是越来越近,年味也就越来越浓。</p><p class="ql-block">我刚上班时,在生产一线倒班,碰到年三十和初一上班的情形较多。工友们各自带着年饭,围在一起品尝年菜。菜品、食材、味道、手艺就在一一展示,自己的拿手好菜都要让大家尝尝,也是一个家生活水平的缩影。师傅们都带着平日里很少吃的菜,给这个同事夹一筷子,又招呼着徒弟吃。那时候单身的青工很幸福,师徒真的像一家人,春节回不去家就在师傅同事家吃喝,倒也是很有人情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国有企业的天下,每到过年前,单位的各种福利真的是目不暇接。小到蔬菜瓜果瓜子,大到牛羊大肉带鱼,以及各种“三角债”顶账的烟酒,只要能在市场上买到的年货,都要给职工们分上些。要是家人都在一个企业上班,这个家基本上不用买年货了。</p><p class="ql-block">上班再久一些,同事之间成了朋友,过年基本上是从初一吃到十五,从东家吃喝到西家,每天下班安排的都是满当当的,一是相互拜年,二是借着过年闹腾有气氛。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事情看淡了,也越不喜欢闹腾,过年就更没劲了。年三十熬夜把自己灌醉,第二天昏昏沉沉的回父母那里去吃大葱猪肉麻腐“更岁交子”,现在改成吃火锅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喝聊光景,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算是有些年味。红红火火的火锅,升腾起的热气,勾起我对年少的春节记忆,沉淀在心里已成为精神的家园。</p><p class="ql-block">三十日夜幕垂下,按照民间传统,老家是先要“接先人”,到家里来过年。仪式也很讲究,把准备好的阴司钱,用白纸包好,在正面写上后人的名字,写完封好后摆放在堂屋先人牌位旁,摆放好水果糕点,点燃香烛,鞭炮轰隆,叩拜祖先,这样就将“先人”接回家了。</p><p class="ql-block">初一,按照习俗是不出家门,不扫地,不动刀,不骂孩子,不许哭,这是老规矩,就是讨个吉祥和清闲。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我们主要是到舅舅家拜年。初三到初七忙着迎灶神、拜财神、赶五穷、送先人。初七算是一个轮回结尾,重要的是“送先人”,我记得尤为清晰。黎明前夕,事先要在火炉中烧上三颗石子,把烧红的石子放在勺子中倒上醋,在每一间屋子中绕行,麸皮做的陈醋味很浓,院子里就萦绕着醋味,也许这是先人杀菌、除味的一种吧。点着火把,拿着勺子,出村去,对着祖先坟茔的方向,烧掉包好的阴司钱,点香磕头,放鞭炮。说起这些民俗,都是以香为媒介的,或许这是人与大自然或与神、祖先沟通的方式吧。以虔诚的伏地的顶礼膜拜,与天、地、神、佛和祖先进行精神的融合、沟通,祈求庇护和保佑。这种精神寄托,我以为也是活着的人激励自己,缅怀祖先,敬畏大自然的一种方式。无关迷信。这一点点的记忆,一点点的春节习俗,是一缕缕乡愁,是袅袅炊烟,是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在农村,初一最隆重,要出行、祭拜水神、跳火圈。初一破晓之前,每家每户带着炉盔子、油馃子、香、黄表纸、鞭炮、酒等出行的东西,六畜身毛上扎上红布带,把牲畜牛羊猪驴赶出门。依照传统文化习俗的时辰、方位、方向,酌定喜神方位。在已酌定的空旷的田地里,摆上供桌,献上祭品,围上一堆麦草。春官念念有词,都是祈福的吉语,村民要呼应春官的念词。敬天、拜地、敬喜神,春官与村民一呼一应,撼天震地,感谢上苍、先人护佑,祝福鸿运当头,来年风调雨顺。在井边点燃香火,放串鞭炮,把油果子或者点了红点的馒头扔到到井里祭龙王,空气里散漫着火药的香。皆为洗尘旧味,出门迎新,取一年四季出入平安,讨吉利平安,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千百年来,先祖留下的年俗,是追本溯源最高的仪式感,是与生俱来的深埋在骨子里的知恩图报的美德。</p><p class="ql-block">庄严的仪式是对日月星辰,对大地山川的敬畏,是对先哲的追思和怀念。届时,鞭炮齐鸣,点燃麦草,人跳火堆,畜绕火圈,顺倒着各转三圈。整个大地上弥漫着欢快,大人们跳着笑着,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扔鞭炮撒野,受到惊吓的驴子尥着蹶子打着响鼻嗷嗷的叫着,牛也像是刚睡醒长长的哞一声,猪啃着泥土哼哧哧的,撒欢的狗更是癫狂的吠个不停,羊也不寂寞的咩咩的叫,此起彼伏,乡村交响乐,令人热血喷张。很久都没有到故乡去了,也不知道现在这些习俗都有没有了?!</p><p class="ql-block">初二,按照亲戚们的亲疏,串亲戚,俗称“迎婿日”。我们必是先要到舅舅家去拜年,也是母亲回娘家。我们离舅舅家四五十公里,赶着驴车带着炉盔子等礼品就去了,要趟过结冰的大河,颠簸在泥路上。一路上都是走亲戚的,小的时候也很高兴。到了亲戚家,照样是要吃年席。最喜欢是猪肉炖粉条、腐竹炒肉等菜,再配上一碗有黄花菜的大卤面,都是肥肥儿的那种,现在回味起来都觉得是天底下最好吃的菜。年席吃了,我们最期待的就是长辈发“福钱”,也就是城里人的压岁钱。姥姥姥爷给“福钱”,我们是要跪下给长辈磕头,高兴的接过也就是不会超过一块钱的压岁钱,约着伙伴儿就朝商店去。买上几粒花糖,买上几个鞭炮,鞭炮拆开卖的,点着了扔到空中去。有一年放鞭炮,火药捻子很短,还没来及扔直接就在手中爆炸了,手指头微黄的黑,吐口吐沫就又去放鞭炮了。穷乐呵,其实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年就这样按照亲戚的亲疏在拜年中过去了,年味的终结是正月二十三的“燎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点燃柴火,围着火堆绕,大人跳火堆,小孩自然是被大人抱着跳。这一跳一燎,干干净净、百病不生,算是真正过完了“年”,春耕备耕就开始啦。</p><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期盼着快点长大,自己有钱了自己做主过年。现在,手头也不紧巴了,那种感觉却始终没有再来过。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过年有啥好的,平日里吃的都是我们过年才吃的,穿的也是,只是抱着手机刷屏乐呵,年的滋味全然没有了。也不知道后浪们,怎样理解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至高地位和隆重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我想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春节的理解,在他们的心里肯定也有独特的烙印,这就是中国情结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