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王家崖(一)

王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风雨沧桑王家崖</font><br></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沧海桑田</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世事浮沉</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轻轻的来到这世界</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匆匆的离开</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百年之间</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如过客</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唯一永恒的是</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们血脉相连传承</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都从这里开始</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font></div><br><br><br><br><br><br> 中国朝代顺序<br>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br>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br>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br>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br>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br>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br>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王朝休。<br>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p class="ql-block">走过永乐门,穿越了千年时空,岁月都沉积在城墙里,每一块基石都称千岁。</p> <p class="ql-block">秦汉王朝记忆</p> <br>绥德地理环境<br>  陕西省在中国中部,是历代朝政的政治文化中心。陕北在陕西省的北部,主要以榆林、延安两市。榆林下辖12县市,旧时称榆林地区后设市,绥德位于榆林东南,绥德下设十一镇九个乡,后撤乡并镇现有十五个镇,王家崖原属于辛店乡现合并入名州镇。属于黄土高原地区,山川沟壑地貌。<div>  千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森林覆盖,水草丰茂。各种动物逐草而栖,逐水而居。人类也追逐着水和动物活动在这片区域。四千三百年左右,人类的在黄河流域的生活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二零一二年考古专家在神木高家堡镇一个山头上对shimao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具、骨针等生活用具,还有成规模化的生活遗址,遗址的布局显示出一定的文明程度,这个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夏。或许是夏的一个都城。扶苏在呜咽泉和蒙恬的传说,昭君出塞的传说,延家岔汉画石像的出土,都显示这里已成热土。战争连绵不断,还有对自然的博弈(瘟疫、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撞,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织,生存的竞争,造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div> 绥德-天下名州,上郡古邑。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的北部,自古就是交通要道边塞重镇。见证了金戈铁马战火纷争的岁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 千古帝王乘车而去 <p class="ql-block">  出绥德城向北约二十里,是二十里铺,往北右边有一小沟,顺着道路往里走,约300米,可以看见太中银高速公路的高架桥悬在半空。过了高架桥往里看见一处平坦,有几家杂乱的小作坊摊在那里。两侧山峰兀立。往里走约1里路,便看见了树木映衬下的村庄人家。左侧约四五米高的一个台阶,上面一间小庙,一眼起脊古窑,泥墙斑驳,红漆庙门,房檐下三通石碑,小小的陈旧的小庙,插着几支彩色的幡旗,(有别于后边庄户人家的不同)这应该是建于清代的小庙。供奉黑龙大王,几百年来静静的守候着这一方百姓的信仰。下面的平坦处有一座彩钢搭建的戏台,和龙王庙相呼应着。从这里开始就是王家崖了。</p> 这是一个清净的小山村,中间一条小河轻轻的流淌,两侧的山坡上散散落落的住着人家,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的甜蜜静谧。小河的左边是一条不太宽的马路通着到沟掌。左侧的山坡向阳,住的人家多点,一家连着一家,高高低低错错落落,窑洞就像镶嵌在这山崖上。倘若在三月的时候,从沟口进来,就可远远的看见,桃树或者杏树竞相绽放的粉色的或者白色的或者粉红色的花,散散漫漫的铺在半山腰上,一簇簇一片片的,散发着淡淡的香。槐花开的时候更是一团团的覆在树冠上,老远的地方你就感觉像浸在香味里。夏天的时候,周围树荫庇佑,如若你是从城市里来的,更想慵慵懒懒的躺在凉风习习的连片的树荫下,坦坦然然的睡一觉了。往里走都是那熟悉的亲切的窑洞,还有你二婶、大叔、大爷站在街畔上拉话。还有两三座小桥,连着河对面的小路,小路的一边是人家,一边又连着上山的路。村里的路也就一里多点,在村庄的后面,有谁家的两间小平房,房子外边的台阶上,周围石头边上的格楞楞上,经常坐着三三五五的乡亲,男人们把锄头铁锨放在地上或立在边上,抽出几根纸烟,你给他,一会他给你,说说笑笑。女人们拿着筐筐篮蓝,嘀嘀咕咕的又或者哈哈的笑几声,如果你回去了,他们就说谁谁谁回来兰,这是谁谁家的二小子。这右边过了小河是一大片平坦的菜地。春天开始村里的男女老少,三三两两的来这里,翻地或浇水或择菜,等菜都长出来的时候,一片绿油油的,谁都忍不住多瞅瞅。人们在菜地里忙碌着喊叫着说笑着。每天老老少少总要来这走走看看。是呀,这是一村人每天赖以生存的蔬菜地,这一块也是村里人的精神所在。每天摘点菜,跟村里的乡亲拉拉话,村里的一天天就这样漫漫的过去。再往里走小河拐到右边去了,右边的山根下还有几户人家,左侧有个小小的水渠。过了这里就是贺家坪了,贺家坪的后面还有赵家洼,小河的源头就是赵家洼,轻轻的流出来,一直到川里到无定河,这是陕北一个小小的小山沟。 春天那满山的杏花开了 春生万物 夏日绿树掩映 <p class="ql-block">秋染山色</p> <p class="ql-block">夕阳映雪</p> 高粱红了 谷子熟了 冬天的苍凉 很早很早以前,有两个姓王的兄弟俩,来到这小山沟投奔亲戚,那时候的日子都比较贫苦,可能在这里他们还能填饱肚子,于是兄弟两人在一处向阳的山坡上挖了两个土窑,再用碎石片垒住窑口,草草安家。一段时间后兄弟两人有一个因故离开。剩下这一个艰难拼搏,后来有了三个儿子,有了后人。他给他的子孙说;在明朝万历年间,老人们被迫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先落脚于大王焉,后来此生息,如果找不到就记得山西的大槐树,是从大槐树下迁徙而来。这或许是传说故事,或许就是一代代口口相传的老祖先。不信你看你的小脚趾头,是不是有两半。老人们总是这样说着。 传说中王家的第一处落脚点 传说中王家的第一处落脚点 王家崖原来是叫麻家崖。在后园子坪靠山根下有一间小小的土庙,几条经幡绕着,庙台不大,高2米6/7,青砖砌门栏,两扇红漆山门,推开门,不足两平米,台上供奉的却是玉皇师祖的牌位。山门外左侧石碑正立,此碑高约1米,宽二尺余,厚2寸。阳面为隶书,《麻家崖鼎建玉皇殿碑记》--余绥麻家崖有葭州民张氏者,家世业农,勤俭持躬......大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戊六月吉日立 功德主葭州张自成,男、张上林、张中林、张正林、张明林、张全林。孙、生员张述载......施财信士王义、王守义。石碑反面行楷铭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神气昭千载,人生无百年。今察康熙年间有张氏建修玉皇殿一所,即今二百余年,庙貌倾颓。夫建修难而补修更难。难不於禾颓之先,难只在於既颓之后,天下人殚於分财,且殚於分劳,更殚於分财以分劳。况我村王家崖偏村小,社义无殷,室富户寥寥数家,此集腋难成也!然十室之邑,有忠信□(者)。信士王秀才等目疾心伤,略为陶穴,望神来格,以启将来。是为序。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端阳吉屆。村首龙王庙处三通石碑,一为近代(二零零四年)一通为同治十二年,一通为道光十二年。其中一通碑文如下:闻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绥城北沿川而上□(亍)小村,二十里铺、延家岔儿、王家崖儿、徐家坪儿。旧建龙神庙一所,稽其时,剙自前明万历间,及崇祯时遭乱,久不可考。迄我国朝定鼎隆化,治教休明。康熙二十一年,重为补葺,---大清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季春下浣吉日,云云。依碑文所记,龙王庙始建于明万历或崇祯年间,清康熙二十一年重新修葺,回民之乱后,在清道光或同治年间又加修缮。而玉皇庙在清康熙时初建,光绪年间加以维修。在康熙年间时称麻家崖,同治时称王家崖儿。碑文中尚为见麻姓人氏,只有张姓王姓延姓等,麻姓人氏或者在很早以前就慢慢迁出或遭遇变故,后来张氏族人也逐渐迁出,剩王氏,称为王家崖。 悠悠玉皇殿碑在 大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戊六月吉日 <p class="ql-block">清朝碑记</p> <p class="ql-block">清朝碑记</p> 百年香炉 <p class="ql-block">  村中老人们还依稀记得,王氏祖坟在村中公窑处(川川家那块)。小时候在清明或寒食节时经常跟村中的族人进行祭祖活动,还经常分食油饼和剩余的献果。后因修建公窑事宜,把王家祖坟迁至庙峁(龙王庙山上)。出土墓瓦主人王茂庭、王茂盛、王茂成为清乾隆年间。还出土柏木棺材等,下葬规格较高,虽经历百年,但棺木帮盖还被做成风箱等农具,剩下的楞条王青山还做成唢呐杆。此时王家或家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山神庙跟前就是曾经老祖先下葬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