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杨敬之,感谢那些说我们好的人!

李云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颗种子要开出美丽的花,离不开种植培育它的人,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也离不开欣赏它的人。</p><p class="ql-block">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不少坚信自己是英雄的人(爱默生说“自信是英雄的本质”)时常感叹或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p><p class="ql-block"> 伯乐确实不常有!因为他不但善于发现、识别人才,还要能推荐、使用人才,令乡野无遗贤,让真金都发光。</p><p class="ql-block"> 林清玄早年当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盗窃案件。有感于小偷细腻的作案手法,他在文中写道:“心思如此细密,灵巧的手法,风格又如此独特的小偷,本人应该很斯文,很有气质吧。这样的人,若是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篇报道被小偷看到。这位年经人从此金盆洗手、重新做人,勤奋努力之后成为台湾几家餐馆的大老板。</p><p class="ql-block"> 欣赏,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和形象。林清玄简单的几句话,更是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项斯是晚唐时期的一名诗人。他早年筑草庐于家乡(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朝阳峰下三十多载,读书吟诗,研讨格律。其诗作格调清奇雅正、质朴自然,也稍有些名气。奈何当时没有“两微”、某音某手等,传播范围不很广泛,知之者颇为有限。加之科举落第,功名遇挫,胸怀壮志却不能实现,心中时常生出愁闷,体现在诗中,就是“龙钟易惆怅”“此怀难自遣”“半年闲事亦堪悲”,等等。</p><p class="ql-block"> 除了写诗之外,史料未记载项斯有其它突出成就。倘若没有特别机缘,他多半只能徜徉山水间,看山果经霜,观水萤穿竹(“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最终像有些千里马一样“骈死于槽枥之间”,才美不得外见,声名难以远扬。</p><p class="ql-block"> 直到他遇到了杨敬之。</p><p class="ql-block"> 听说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杨敬之“性爱士类”,项斯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谒,与之并无任何交情的杨敬之对其诗作与为人均大加赞赏,还赠诗一首。凭着杨的影响力,之前“未为闻人”的项斯顿时声名鹊起,诗达长安,并于次年喜中进士,还被授予官职(《唐诗纪事》载:“斯,……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求有所遇、愿有所得、行化坦途的项斯,终于可以实现“期在振儒衣”的人生抱负,也激发出更多灵感,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篇,让《全唐诗》收其诗作一卷(88首)。</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寂寂无闻旷日久,却得一举步青云。</p><p class="ql-block"> 杨敬之赠与项斯的那首诗的内容是:<b>“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b></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言绝句字数不多且用词寻常、浅显易懂——多次读到你的诗都觉得写得很好,待见到你项斯本人,发现你的气度品格比诗还好;我平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在哪里、对任何人都会夸赞你德才兼备。一字一句当中,流露出的是杨敬之对项斯真心实意的褒奖和夸赞,项斯“由是显名”。“说项”成为文坛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逢人说项”也成为一个成语帮助很多人口吐珠玑或妙笔生花。</p><p class="ql-block"> 按照杨敬之当时的地位和身份,实在没有必要违心恭维一个无名无分的后生晚辈,也不可能随便推荐一个不明底细的乡野书生;按照项斯当时的地位和身份,既回报不了杨敬之功名利禄,也动摇不了杨敬之既有功名利禄,杨敬之无需阿谀奉承给其戴高帽,也不必无端叫好、刻意点赞“捧杀”之。</p><p class="ql-block"> “平生不解藏人善”——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说到底,是因为杨敬之的心性善良、胸襟宽广、品德高尚。</p><p class="ql-block"> “小偷”灵巧的手法、独特的风格非林清玄所教,项斯过人的文采、优美的诗歌也不是杨敬之传授。林清玄与杨敬之都不是种花之人,他们都是赏花者。</p><p class="ql-block"> 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懂得欣赏,并揄扬人善。</p><p class="ql-block"> 懂得欣赏是一种境界和品位,它如同一束美丽的光,照亮别人,光辉自己。正如培根所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所以,蜜蜂总是向花而去,并从花朵中采集到花粉,酿造出甜蜜;苍蝇却专寻肮脏,与腐臭相伴。</p><p class="ql-block"> 揄扬人善是一种气度和美德,就像温柔和煦的风,将花香传到远方,将种子播撒到荒原,让世界更美丽,让风景更迷人。它能鼓励嘉言善行,擦亮人性光芒,让尘世充满爱,让人间更值得。</p><p class="ql-block"> 不用担心,欣赏他人不是否定自我,赞美别人也不会蒙蔽自己的才华、阻拦自己的道路,不会让自己的档次降低、价值缩水、机遇丧失。“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如若拥有一颗包容、善意之心,认可并学习他人之优善,择其善者而从之,准能让自己更加优秀,修成王者风范。</p><p class="ql-block"> 只是,有人追求高雅、心明眼亮,有人偏好丑陋、有目如盲。世间自有不见人善,或见人之善而缄口不言者。</p><p class="ql-block"> 他们有的眼拙,看不到真善美,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而我们很多人凌晨四点醒来,往往都是睡眼惺忪着找马桶;有的眼红,唯恐人家的优秀成为自己的障碍,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甚至妒之于心,不给人挖坑使绊就已经阿弥陀佛,哪还能指望去说他人之好、扬他人之善;有的眼高,唯上不唯下,只看天上云卷云舒,不屑尘世花落花开,再美的花儿都不入其法眼,凡人之善总难启其金口。</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人,斜眉歪眼,放着一千个好处不看,专盯着一个缺点不放,并挑出来大加谴责。“他们好像食腐动物一样,专吃心灵和思想中的污秽之物”(巴尔塔沙·葛拉西安)。专门挖掘阴沟,热衷于扒搂、收集别人过错,以痛苦为美味,以垃圾做食粮,这些人生活得着实可怜。</p><p class="ql-block"> 偶读清初汤来贺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其中要求学子<b>“平心论人”</b>,<b>“至于嘉言懿行,则必赞扬而鼓舞之,所谓善善长而恶恶短,即隐恶扬善之旨也。”</b>《学规》中还说:<b>“不思设身处地,未必能为前人之所为。</b>”从中可以品得,欣赏、赞扬别人并非难事。只要:</p><p class="ql-block"> 第一,平心论人。识人断物不带情绪和偏见,不戴有色眼睛,不随意增减删添,不喷不怼,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客观、诚实(错了也没关系,因为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真实)。</p><p class="ql-block"> 第二,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分析其思想、判别其言行。</p><p class="ql-block"> 第三,不忌妒。罗素说:“凡希望增加人类快乐的人,都应希望增加钦佩,减少忌妒。”</p><p class="ql-block"> 第四,与人为善。真诚表达自己的友善、敬意,“善善长而恶恶短”,接触、交往当中不让他人反感。</p><p class="ql-block"> 第五,“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想听骂声,就不要骂别人;自己想要得到表扬,就去表扬别人——多一些隐恶扬善。这一点很重要,其实只这一点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世无伯乐谁相识,骅骝日暮空长嘶。”我们很多人都成不了伯乐,不能给他人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提供技压群芳的机会、创造拔筹夺魁的条件。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普通观众或拉拉队员——最多是个“篮球宝贝”,给赛道上飞驰的马儿鼓掌、喝彩、加油。即便如此,已经很好。可千万别像蛆虫,总在“千里马”的粪便里钻来扒去,既恶心别人,也糟贱自己。</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要让别人说好,自己一定要有些好——想吃别人的饺子,自己至少要有一碟醋——不能强求别人把牛粪夸成一朵鲜花。否则,即使混到千里马当中,也是牛骥同皂。再说人家项斯,诗写得确实好,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杨敬之没有错夸他。</p><p class="ql-block"> 感谢杨敬之!</p><p class="ql-block"> 谢不多言,话不多说,写诗去……</p><p class="ql-block"> (2022.01.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