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一张毕业证书

一滴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i>1952年父亲的毕业证书</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i>  这是我父亲1952年天津市私立新生中级补习学校的一张毕业证书,它见证了青年时代的父亲积极上进、勤奋好学的经历,承载着父亲当年的自豪与骄傲;也珍藏了我儿时幸福、美好的记忆⋯⋯</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从我记事起,家中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就挂着一个小镜框,镜框里有爸爸照片和几行文字,我虽不懂它代表着什么,但我知道它一定很重要,我上学前搬了两次家,而每次新家的墙上都挂着它,由此我很好奇、很感兴趣、还有一种神圣感。尤其喜欢父亲那张整齐端庄、面带微笑的像片,跟平时穿着补丁、生活简朴的父亲完全两样。我在床上玩耍时常踮起脚尖用手触摸它。</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i>1958年我三岁时的全家福</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有一年的三十晚上,妈妈从镜框后面掏出一个“神秘”纸包,我们兄妹围过来把期待的眼神都投向了那个纸包,待妈妈解开纸包上的绳子打开时,我们都高兴的蹦起来,“糖,水果糖”。从此这个小镜框就成了我馋嘴的想往。随着我个子的增高,经常窥视一下镜框后面是否藏有好吃的,如今成了甜蜜的回忆。</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i>1959年我4岁时的全家福</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我5,6岁时,爸爸开始教我识字了,我知道了那个小镜框里镶的是爸爸的毕业证书,虽然是业余的、补习班的,但对爸爸来说是唯一的、最高的、最珍贵的学历证书。</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爸爸1929年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解放前在老家读过私塾,这张1952的毕业证书无疑是解放后爸爸努力求学的见证。爸爸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平日里常代邻居家写信,过年时为左邻右舍写对联写福字。爸爸从小喜欢读书,据母亲讲:爸爸从老家来天津学徒时带来一箱子书籍,他谈不上知识渊博,但他酷爱读书,努力求学的精神对我影响较深。</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爸爸在我心里就是个知识宝库,爸爸在我学龄前就教我认会了好多字,能念报纸上简单的新闻,还常常讲故事给我们听。那时家里很少有收音机,夏季的夜晚,我和小伙伴们坐着小板凳在院子里,借着星光,听我父亲讲故事。《牛郎织女》《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女娲补天》《马骏漂海》《女巫》巜不知害怕的人》等等,小伙伴们听得出神入化。在讲《水浒传》、《西游记》时,小伙伴们正听得入神,爸爸却用“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结束⋯⋯第二天小伙伴们又早早坐着小板凳等在那儿里⋯⋯。爸爸还喜欢唱京剧、说山东快书,逢年过节单位联欢他都登台表演自编的山东快书,我们兄妹站在台下的条櫈子上拼命为爸爸鼓掌。大院儿的孩子们也常欢迎爸爸打着铜板来上一段山东快书,逗得孩子们前仰后合。</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我最受益的就是爸爸上业余补习班的两本书了,一本是简装的巜现代文学》(高中版);另一本是硬皮精装的《世界地理》。文革停课期间,我已读完了三年级,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两本书就成了我的最好伴侣,看了一遍又一遍。陆定一的《老山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王愿坚的《亲人》、茹志鹃的巜百合花》、鲁迅的《孔乙己》《药》、还有《孔雀东南飞》《最后的晚餐》《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等,虽然我只有三年级,但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和人物都深深印在我脑海里,为我日后热爱文学,喜欢阅读,考上大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而那本《世界地理》也成了我认知世界地理位置的启蒙。四大洋,五大州;南极,北极;阿尔匹(卑)斯山脉;企鹅、北极熊、大袋鼠、树袋熊(考拉)等动物,都是从这本书上第一次知道的。我当时虽然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更没想过以后能有机会触摸它,但却非常想了解它,后来随着地理知识的增长,还爱上了旅游,不仅游览了祖国许多的大好河山,退休后还游览了一些国家,在澳洲近距离接触了大袋鼠、考拉;在瑞士看到了阿尔卑斯山脉,在南非企鹅岛成群的小企鹅在身边经过,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处站在了好望角上.……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了爸爸的那本《世界地理》启蒙书。</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遗憾的是《现代文学》这本书,文革时期在“锄毒草,批黑书”中,因为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被列入毒草,我给上交到学校了。《世界地理》后来也不知道了去向。</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i>年轻时的爸爸 妈妈</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荏苒,爸爸、妈妈都已经离开了我们。掉了漆的镜框,发了黄的证书,已不再挂在墙上。但毕业证书上爸爸年轻时的照片仿佛还在求学的路上,妈妈在毕业证书后面留给孩子们甜蜜的水果糖仿佛还在珍藏。</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文章后续:</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在镜框的夹层中,新发现了父亲《1955年高级班毕业证书》颠覆了之前我认为巜1952年初级班毕业证书》是父亲“唯一”最高”文凭的认知,更印证了父亲当年勤奋好学、求知上进的精神!</i></p> <p class="ql-block"><b><i>1955年天津市第八区工人业余学校高级班毕业证书。当时的第八区为现在的红桥区。</i></b></p> <p class="ql-block"><b><i>镜框的夹层中惊喜的发现了1955年业余学校高级班毕业证书。</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  第二张证书的发现还要归功于我的外孙张艺池,此文发布的第二天外孙来我家,他对我说:“姥姥您给我讲的你们以前〈过年〉,我写作文时还真用上了,老师说我写的虽然简单了点但很真实”。我顺势让他看了美篇里的这篇文章。他不动声色在我床头柜里翻出了小镜框,双手递给我,我还没来得及问他,他就说:“姥姥这个我以前就看过,现在才知道您为什么把这个又破又旧的镜框包起来放着,原来这么珍贵,有它时还没有您了,太姥爷太厉害了!”我说:“这是个业余证书,学历不高,精神可嘉!因为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现在大学、研究生学历遍地都是”。外孙说:“我懂了,向前辈们学习!咱们给擦擦吧!”于是有了惊奇、惊喜的发现,外孙说:这纸太脆了,千万小心别弄坏啦!看得出外孙对这证书也产生了神圣感。相信前辈勤奋好学的精神必定能在后人身上发扬光大!</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