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三套车” 塞上足耕锄(下)

荒漠孤驼

<p class="ql-block"> ——宁春4号小麦良种培育往事实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回到1973年2月,小麦春播时节。徐培培在小观桥小麦基地,按场部决定正式执行计划,开展小麦杂交育种工作。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将100多个国内外亲本进行配合力分析,掌握每个品种小麦的特性、优长与不足,根据育种目标将它们进行优化组合,确定母本与父本。因小麦是雌雄同株同花,在小麦秀穗时须将母本穗上的雄花去除,套袋隔离;然后待小麦正式扬花时,再将父本花粉授入母本,进行繁复、细致的人工杂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在大地上、阳光下的植物手术,是一场神奇的剪辑与基因改造;未来与希望就藏在手术后细微的小花之中。当季,徐培培按计划完成了全部杂交组合。与此同时,裘志新在他家的自留地里,也完成了部分杂交组合。虽然他刚入场还在大田干活,只能抽空回去做实验。从此,以场长伍光义为“车把式”,技术员张庭儒“驾辕”,农工徐培培、裘志新为左右“帮套”的育种“三套车”建构成形。从此马铃儿叮当,三套车载着麦乡庄稼人的期望,驰骋在杂交、分离、稳定、生产试验到大面积推广的时间赛道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10日,张庭儒、徐培培背上铺盖卷,携全部杂交组合,首次踏上了“南繁”的征途。南繁分为两段:第一段7月至11月,称“夏繁”,在云南澄江(七五年后改在元谋);第二段11月至翌年2月,称“冬繁”,在海南崖县(七五年后中止)。临行前收到裘志新送来11个组合,希望合并到南繁项目的行列中。列车上,徐培培统一按系谱法编号,将它们续接在以年份“73”开头的已有组合之后。其中有相同组配,则予以合并。裘志新用他的F0代,成为“三套车”成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次南繁是永宁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按计划将在云南、海南连续繁两次,时间长达9个月。张庭儒率徐培培亲自出征,体现了伍场长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与期望,也为下一年南繁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从永宁到云南澄江有2500公里路程,没有直达火车,需多次换乘、换车。而他俩仅用10天时间不但赶到目的地,还完成了租地、耕田和播种。在信息、交通非常落后的半个世纪前,简直就是“神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苗后老张先行返宁,徐培培独自田间管理,守望着这三分地。他熟悉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家族背景,了解每一株麦苗在黎明前发生的变化。他忙中偷闲大量阅读农业专业技术书籍,至今还保存着《细胞遗传学》等阅读笔记数本。从9月份开始,试验对象陆续抽穗,他便终日守在地里,观察、发现、记载。并不失时机地完成近百个杂交组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年11月下旬,澄江县遭逢连阴雨。试验田里,品种不同、成熟期参差不齐的小麦,都淋在雨水里,似熟未熟、似黄还青。收还是不收?收,并未完全成熟;不收,有可能发芽、霉变。后果都是毁灭性的。此刻徐培培感到压力山大。在抢收与观望的两难之外,有没有第三选项呢?通过对它们的认真观察、判断和再三考虑,徐培培下了决心。他在所住的旧四合院借了一间平房,备好火盆与木炭,在研判的最佳时间点上,收割了试验材料。他和刚赶到澄江支援南繁工作的永宁农技站干部王兴邦一起,把濡湿的麦穗分门别类扎成麦束,写牌悬于屋内的两根铁丝上,用木炭小火烘烤。整整两天两夜,两人轮流坐镇,人不离屋;随时调整炭火和火盆位置,控制室温,直至麦穗完全干燥。在他俩的悉心照料下,所有试验材料安全脱险,其中,就包括了尚处于低代阶段、编号为“73053”的红褐色麦种。抢回了赶往海南冬繁的宝贵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照场部指示,他俩背起沉甸甸的麦种、铺盖继续南下。至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县(三亚),在近海生产队借房、租地,分世代进行播种。其中关注度最高的F2代按规定点播。海南冬季为旱季,需挑水灌溉,一担水百十斤,浇到地里,一会儿就渗进干燥的沙土。就这样,前面浇,后面干,1亩多沙地硬是把麦苗浇绿,抽穗。劳动强度之大,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F2代是性状开始强烈分离的关键世代,标志着通过杂交创造了变异,为选择创造了条件。要从表现最好的杂交组合(F2)中,遴选出表现最出色的单株,是保证育种计划朝着目标推进的一个最重要步骤。好比要在一群破壳而出的小绒鸭里,找出那只难以识辨的“丑小鸭”。徐培培找到了。他通过长期观察、比较麦子在各阶段的表现,根据选择目标,毅然淘汰半数对象,选出最优秀的部分。其中,在编号“73053”的F2代里,选得单株15-20株。这一刻,是他的双手把“丑小鸭”捧上了创造历史的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号“73053”是以墨西哥“索诺拉64”为母本、宁夏本地“宏图”为父本配置一个杂交组合。因母本、父本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在当年群众性科学种田的热潮里,做过这个组合的人不少。但最后幸运“遇见”并稳固“定系”的,只有良繁场的“三套车”团队。当年王太试验场技术人员曾多次组配相同组合验证,均没有选到类似宁春4号的单株后代。因此,不一定对的组合一定有好的遇见,好的遇见需要有好的运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运气”来自于个人,归根结底来自于项目和团队。虽然那时还没有“团队”、“项目”的概念,但作为一种理念与契约形式,在生活中早就存在。如前所述,在小麦杂交选育项目中,场长伍光义是“批准”人,他提供项目所需要的人力、土地及物资支持。张庭儒是立项人、资金筹措人,对完成项目负有全责。而徐培培、裘志新则是项目的实施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73年开春,两人在小观桥、裘家自留地分别开展第一年第一季杂交工作起,至1981年“宁春4号”正式被国家批准推广,共9年、进行过9次南繁。其中徐培培5次(逢单数年份)、裘志新4次(逢双数年份),在海南崖县各有1次。他俩作为“三套车”的两匹“帮套”,是在“辕马”张庭儒的统筹协调下轮流出征南繁,也轮流负责本部的育种工作。并始终保持一致的选育目标与技术路线,团结协调工作。“宁春4号”育成后,徐培培调离良繁场。裘志新积极推广宁春4号、使其成为我国春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居功至伟。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加快推广宁春4号、实现麦种的更新换代,徐培培遵照县委指示,于1977年9月、79年9月两次带队,率全县5个公社的十几位农技员赴云南元谋南繁,后次繁得种子8万余斤,为1980年春全县扩大种植面积,提前通过国家审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使灌区麦农了解宁春4号的生长与生理特性,提高种植宁春4号的丰产效益,徐培培撰写了《灌区春麦主要品种灌浆和落黄过程的初步观察》一文,刊发于《宁夏农业科技》1980年第6期。而其他文章,均以团队成员的名义、并以张庭儒为第一作者发表,如《选育永良四号的体会》一文,刊于《宁夏农业科技》1981年第5期,和1982年给自治区科委撰写的汇报材料《永宁县良种繁殖场开展春小麦育种的情况汇报及对攻关协作的建议》等。该文统计10年来团队配置杂交组合4526个,历经21个世代,育成并审定通过新品种2个,试生产品系8个,总结了十年主要成果、成功经验、工作体会及对于协作攻关的建议。如上所述,宁春4号的育成推广靠的是“三套车”,伍光义是那赶车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永宁县良繁场在给自治区的永良四号品种上报资料中,明确了选育单位(个人)的名序排列是“张庭儒、徐培培、裘志新”。11月30日,经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将永良4号定名为宁春4号,准予示范推广。同年年底,宁春4号荣获自治区科技三等奖,完成人排序在这里出现了变化,变为“裘志新、徐培培、张庭儒”,主持人张庭儒变成了“拉帮套”的。正在申请调动以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徐培培,在接到县科委领导打来电话,征询完成人新的排序意见时,慨然让贤。自此以后,所有关于宁春4号的奖励名序均依照此例。遗憾的是,后来的媒体报道及相关文章,为了配合宣传,竟然都打偏了“聚光灯”,令“三套车”黯然失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月10月,徐培培在云南元谋南繁地里除草时,收到家中电报,称杭州市人事局调令已到永宁。月底,徐至新单位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报到。至此,他与妻子两地分居3年后团圆。良繁场“三套车”从此解构。部分人以裘志新为首,成立了永宁小麦育种繁殖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15日稿</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28日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2004年,徐培培(左)回到永宁良繁场,与原良繁场场长伍光义(中)、裘志新(右)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