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火种,《老兵传奇故亊》之太行老兵戏剧艺术家张万一,第 七 缉

太行老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行老兵剧作家一一张万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仅以此文献给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暨“太行老区百团文艺汇演”8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太行老区走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太行老兵 剧作家——张万一</b></p><p class="ql-block"> 作者:夫翔 慧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出生于武乡县一个农民家庭的太行老兵张万一就是在这个时代,拿起了枪杆子、笔杆子,参加革命工作,开始了他毕其一生的革命文艺创作生涯,成为一名从太行山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名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以笔扞子作武器,以舞台为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年烽火抗战为背景,以与敌寇浴血奋战抗日军民杀敌故事为创作素材和源泉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革命文艺(戏剧)创作。</span>从20岁开始编戏、演戏,创作、改编、整理了多达100多个剧本,《张万一剧作文集》中所收的31个剧本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是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深得读者和观众的好评。特别是像《义务看护队》《改变旧作风》《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哑姑泉》《尹灵芝》《老八路》等剧目,当年一上演,便产生了轰动。在当时的解放区军民中产生很大的反响,成为团结和鼓午太行军民打击日寇的最有力的武器。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太行老兵剧作家——张万一(1917—1994)山西武乡蟠龙村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入本镇小学就读,11岁辍学务农至20岁,农活皆通,尤善种菜。1937年4月,张万一考入山西省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五团。“七七”事变后,该团改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后又改为抗日决死队。1938年至1942年间,任武乡洪水镇民校校长、中心小学教员、武乡县商联会主席。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热爱戏曲、秧歌小调和地方民歌。为了宣传抗日救国,他在教导团第五团编了小戏《教子参军》,用上党二簧在平定县城西关公演,受到欢迎。后来又编演了《松花江畔》、《重婚案》等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张万一调到武乡光明剧团担任编导,从事专业戏剧工作。在以后的三年多时间内,他先后编写并指导排练了《小二黑结婚》、《人民大拥军》等剧目近20个。1946年春,武乡光明剧团上调太行行署,改称太行光明剧团,以后又先后改称太行剧团、太行文艺工作团。张万一历任编导、艺术指导、艺委会副主任。 1949年10月,张万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同年秋,随太行文工团进入太原,后改为山西省文艺工作团,张万一历任编导、副团长。其间,曾赴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一年,并编写剧本《拉回来》,改编《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剧目。1952年底,调华北文联工作。1954年华北文联撤销后,回山西省文联,历任联络站长、副秘书长、太原市文联秘书长。同期,编写《治安委员》、《满院生辉》、《尹灵芝》等10多个剧本。5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戏曲影片《打金枝》、《涧水东流》等电影文学剧本改编。发表《小鹰的故事》、《民警夫妇》、《一个难忘的故事》等小说和一些诗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9年2月,张万一调省实验剧院任副院长,后又改任山西省歌舞剧团副团长。这一时期,他创作《哑姑泉》、《塞上新歌》等剧本。1962年,任山西省文化局剧本创作室副主任。在山西省第二届文代会上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副主席。1964年以后,先后在剧协山西分会、省文化局戏剧创作室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9年, 张万一参加筹备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恢复工作,并担任研究室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副主席。在戏研室(所)工作期间,他协助墨遗萍整理了《蒲剧史魂》。编辑审定上党梆子、泽州秧歌、中路梆子等三部《山西地方戏曲汇编》约130万字。次年离休后,与其子张晓亚共同创作的大型秧歌剧《老八路》,由襄垣人民剧团赴京演出,反响强烈。1990年以后,他又写剧本《彭青天》、《将军泉》、《红军的女儿》,以及鼓词《红军遗媛》。1992年5月13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万一的作品是山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生动记录和写照,是人民文艺光辉成就的体现。他以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革命文艺思想自觉地指导创作,表现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在秧歌剧、快板剧、上党二簧、歌剧、歌舞剧、鼓词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无论是题材、主题、人物、故事情节,都是从生活中挖掘提炼出来的,写的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故事,刻画的是人民大众熟悉的人物,表达的是人民大众之所爱、所恨、所想。因而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泥土气息,符合民族的、大众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以通俗而又精练的语言反映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他剧作中的唱词和念白朴实流畅,朗朗上口,雅俗共赏,既有民歌谚语的风味,又有古典诗词的韵律,像信手拈来的群众口语,生动活泼,真实火辣,能把剧中人物的情绪和个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爱看爱唱。充分体现了张万一同志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这在山西乃至全国现代剧作家中是不多见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他是最早将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改编成戏剧的作家。他专为武乡和襄垣秧歌剧团改编的《小二黑结婚》和《王贵与李香香》,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一直演了40多年,两个县剧团各演了3000多场,观众场场爆满,经久不衰,创下了县剧团现代戏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起到了教育人民、鼓舞斗志、移风易俗和活跃城乡人民文化生活的巨大作用,其深远的影响实在难以估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此来形容张万一同志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是恰如其分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创作《老八路》时,他带病几上太行,深入生活,采访调查,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00周年前夕,与儿子张晓亚合作完成了大型现代剧《老八路》,热情讴歌了朱德总司令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可贵品德与高尚情操,讴歌了威扬太行的老八路作风,而且在艺术上也充分表现出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品格,这正是他的戏剧作品之所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因所在,也是他戏剧作品的价值所在。此剧在太原和北京演出时,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受到了中央一些老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张万一同志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不但作品感人,而且品德高尚。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淡泊名利,耿直乐观,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在新歌剧的创作上刻苦钻研、辛勤耕耘五十年,为我国的民族戏剧歌舞剧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行老兵剧作家——张万一他的品德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文艺戏剧史册,他的作品和人品必将被太行老区军民广为传颂和深深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