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0223/24跟随陕西现代摄影协会一行六十余人,去宝鸡凤翔二日创作</p> <p class="ql-block">火树银花</p> <p class="ql-block">陕西宝鸡是个很有故事的地方,其所辖的几个县,也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有各的美。</p> <p class="ql-block">彪角镇的集充满乡土风情,集上买卖的东西琳琅满目,小吃摊点也是内容丰富,花样繁多,面皮、醪糟、热豆花等等让人大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在凤翔有几个古镇,是凤翔之美的代表,其中有一个叫做彪角镇。这个古镇的名字和“凤翔”放在一起,总觉得如出一个系列,“神兽”系,含了点特别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如今,大肉泡已“登大雅之堂”成了当地特色美食,不少餐馆中都能吃得到。</p> <p class="ql-block">今天集市上人不多,但东西还算齐全,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凤翔草编——以小麦秸秆、柳枝、藤条、马莲苹叶为主要原料,其编制方法分四个步骤:一是将秸秆按粗、中、细认真分类并入水浸泡,使秸秆柔韧绵软;二是以四根头、七根头手工编辫,俗称“掐辫子”,编出直辫、犬牙辫、拐角辫;三是纺经子、挂缝底、帮、边; 四是上把、装饰。</p> <p class="ql-block">包含了较多的妇女农民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其产品的多样性也涉及到了农民审美观念的更迭,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一看就特别亲切和熟悉的老手艺的传承!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我婆、我妈、我姨、我嫂嫂们掐辫子,让人想起那些久远而又美好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老村长介绍村里的发展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有了灯笼,就有了“过年”的味道,在陕西凤翔,每年过年,舅舅送外甥灯笼是当地的传统习俗,于是,做灯笼在凤翔当地成了一种比较流行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凤翔县彪角镇三岔村制作的灯笼以火罐灯笼棒槌灯笼为主。其用料讲究,工艺精细,外观红红喜庆,花型多样,造型美观,轻巧玲珑,夜间更是火红透亮,色泽诱人。制作灯笼过程比较复杂,一只一只全是手工做成,十分不易。</p> <p class="ql-block">该村子生产的灯笼销售以凤翔、岐山、宝鸡三县为主。火罐灯笼象征家庭团团圆圆,日子红红火火,事业蒸蒸日上,象征活力,幸福,吉祥与富贵;棒槌灯笼则取其怀旧纪念,避邪祭奠之意,正月十五晚多用于祖庙、坟陵之地。</p> <p class="ql-block">陕西现代摄影协会会长——李健中</p> <p class="ql-block">老手艺活</p> <p class="ql-block">在凤翔县料地、李家堡村一带,自古以来留传着手工艺一一笤帚的做法。两个村约有半数以上的村加工笤帚。他们每年秋季,去陕西麟游、甘肃灵台一带收购高梁杆,然后拉运回来剥皮晾晒,农闲时间再进行加工。每户每年大约能加工上万笤帚,毛收入2万多元。虽然辛苦,但能不出门挣个零花线。笤帚市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西北地区销量最大,最远可卖到新疆等地。由于笤帚价廉物美,实用性强,很受消费者青睐。据当地群众讲,做手工笤帚的都是50以上的中老年,现在年轻人很实际,看不上这手艺</p> <p class="ql-block">协会在此设立了摄影基地</p> <p class="ql-block">竹园村的铁花有百年传承,由老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个是由炙铁化成铁水,放在小碗像跷跷板一样,把它打上去散开,散开以后像天女散花一样特别特别漂亮。</p> <p class="ql-block">打铁花是人们在劳动实践生活中的智慧发明。后来演变成民间的一种社火文化,是百姓祈盼五谷丰登,祈盼美好生活和国泰民安的一种特殊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凤翔泥塑——是陕西省凤翔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凤翔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其起源于周秦时期,盛行于唐代,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明代以后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凤翔泥塑成为了融周秦文化、汉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诸多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态。凤翔泥塑的制作要经过毛稿制模、彩绘、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其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乡土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凤翔泥塑一直以家族作坊形式生产、销售,清末及民国初年,六营村除杨关河自然村外,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泥塑制作,其销售区域为陕、甘、宁省(区)大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其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鼎盛时期,生产者多达一百多家,画局也有十多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计、雕刻、印刷、彩绘、发售的作坊</p> <p class="ql-block">堪称奇迹的手织布工艺。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小72道工序,从22种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画卷,其图型意境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富有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哐、哐、哐”那种极富节奏与韵律的声音有在凤翔的农家小院响起……</p> <p class="ql-block">正月耍社火、看社火,是西府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娱活动。在社火之乡宝鸡,大塬村“一车一场戏”的车社火远近闻名,这种将一个故事的“人物”集中在一辆车上的表演方式,颇具特色。不久前,村里还建成了社火艺术博物馆,让大塬村社火的名气更加响亮。在大塬村社火艺术博物馆里,人们通过馆陈介绍、实物展示及多媒体讲解,对社火渊源、类型及游演等内容有了更详尽的认识,不少人对社火这一宝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东湖,古称“饮凤池”,位于凤翔县城东南,是陕西历史悠久的风景区之一。相传周文王元年,瑞鸟凤凰飞鸣过雍,在此饮水,故取其名。</p><p class="ql-block">东湖,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嘉祜七年(1062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藉“饮凤池”,挖掘疏浚,扩池而成,引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并因地处城东取名东湖。东湖与闻名与世的杭州西湖南北遥望,皆因苏轼而名,人们你之为“姊妹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p> <p class="ql-block">不虚此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看到的会越来越少,需要年轻的新生力量来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