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孙宾孙膑菊花残,墨翟墨子真够黑

良民

<p class="ql-block">  墨翟游历天下名山,路过鬼谷,便来拜访旧友。在鬼谷先生的住处,墨翟与孙宾相见,两人交谈十分相投。墨翟问孙宾学业已成,为何不出山求取功名?</p><p class="ql-block"> 孙宾答:“我的好同学庞涓出仕魏国,约好将我举荐给魏王,我现在就是在等这个消息。”</p><p class="ql-block"> 墨翟告诉孙宾,庞涓已经出任魏国元帅,我这就为你到魏国去一趟,探探庞涓心意如何?</p><p class="ql-block"> 墨翟一到魏国,就听说庞涓自恃有功,大言不惭,知道他不会举荐孙宾,便亲自求见惠王。惠王素知墨翟贤名,急忙下阶相迎,向他请求兵法,墨翟粗略说了一些,惠王大喜,便想将墨翟留在魏国做官。</p><p class="ql-block"> 墨翟推辞:“臣是山野之人,不习惯在朝为官。臣知道孙武子有一个嫡孙,名叫孙宾,此人有将帅之才,现在他随老师鬼谷子隐居在鬼谷,大王何不派人将他召来?”</p><p class="ql-block"> 惠王说:“孙宾是庞涓的同学,他两人哪个更强?”墨翟说:“两人虽是一师之徒,但孙宾已学得祖父秘传兵法,普天之下无对手,庞涓怎能相比?”</p><p class="ql-block"> 墨翟走后,惠王召庞涓前来相问孙宾一事,让庞涓将同学孙宾招来魏国效力。庞涓应答:“臣知道孙宾的才干,碍于他是齐国人,亲朋故友都在齐国,大王若重用,只怕他会向着齐国。”</p><p class="ql-block"> 惠王说:“‘士为知己者死’,难道非得是本国人,才能得到重用吗?”</p><p class="ql-block"> 庞涓答道:“大王既然想召见孙宾,臣这就修书请他出山。”心中却暗暗想道:“如今魏国的兵权,都操在我一人手中,孙宾一来,必会得到魏王的宠幸,削夺我的兵权。现在魏王下令,我不能不听,且等他来了,我再设计害他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庞涓于是写了一封信,先让惠王过目,惠王命人用驷马大车,带着黄金白璧和庞涓的书信去鬼谷迎请孙宾。孙宾拆信读道:庞涓托孙兄之福,一见魏王,即受到重用。分别时我答应将孙兄举荐给魏王,今日已经践约。请孙兄应召出山,共图大业。</p><p class="ql-block"> 孙宾将庞涓的书信呈给鬼谷先生。鬼谷先生已知庞涓受到重用,这时见他写信约请孙宾,信中竟无一字问候老师的话,知他是个寡恩忘本之人,但也不大计较。</p><p class="ql-block"> 鬼谷先生深知庞涓骄狂嫉妒,担心孙宾被他不容,本想出言劝阻,见孙宾本人跃跃欲试,便不好再多说。他也让孙宾拿一枝山花来占卜,此时正是九月天气,孙宾看几案上的花瓶中供有一枝黄菊,便把它拔出呈给先生,然后又郑重地将它放回瓶中。</p><p class="ql-block"> 鬼谷先生于是下断语:“此花虽被摧折,但其生性耐寒,经霜不败,因而你以后虽会受到残害,也不算大难大凶;花被供于案上瓶中,因而你会受到世人敬重;瓶由金铜注入模具而成,与钟鼎同类,你以后将威震天下,名刻钟鼎之上;只是山花被人两次放入,恐怕你不会马上成就功名;花最后重归瓶中,看来你将在故乡齐国建立自己的功业。我替你将名子改动一下,可助你进取有为。”</p><p class="ql-block"> 于是便在孙宾的“宾”字左边加了一个“月”旁,从此孙宾改名为孙膑。按照字义,膑是指削去膝盖骨,此时鬼谷先生已预知孙膑要受此酷刑,只是天机不可泄露罢了。鬼谷先生真是奇人,菊花残,满地伤,徒留孤单难成双,看来是有渊源的!</p><p class="ql-block"> 孙膑临行前,鬼谷先生将一枚锦囊交给他,一再叮嘱说:“一定要到事情万分紧急时,才能折开观看。”孙膑拜辞先生,随魏王使者下山,登车上路。</p><p class="ql-block"> 苏秦、张仪心中羡慕庞涓、孙膑,商定一同拜别先生,要下山求取功名。</p><p class="ql-block"> 鬼谷先生说:“天下最难得的就是聪明之人,以你们二人的资质,若肯潜心修道,定可羽化成仙,你们何苦要劳碌尘俗,为浮名虚利奔走呢?”</p><p class="ql-block"> 苏秦、张仪一齐答道:“良材不能烂在山崖之上,宝剑不能总藏在剑匣之中!日月如流,光阴不再,我们受先生教导多年,也想乘时而出,建功立业,图个名垂千载。”</p><p class="ql-block"> 鬼谷先生问:“你们两人中有谁愿留下与我作伴?”两人都执意要出山,不肯留下。</p><p class="ql-block"> 鬼谷先生无法勉强,长叹:“修道成仙之材真是难寻啊!”鬼谷先生又为两人占卜道:“苏秦先吉后凶,张仪先凶后吉;苏秦游说列国在先,张仪随后。我看孙膑、庞涓两人势必会破脸成仇,你们两人可要互相谦让,不可有伤害同窗之情。”两人叩头受教。</p><p class="ql-block"> 鬼谷先生取出书册两本,分赠苏秦、张仪。苏秦见是一部太公《阴符篇》,说道:“这书弟子已经熟读,先生今日将它赐给弟子又有何用?”</p><p class="ql-block"> 鬼谷先生说:“你虽已熟读,但尚未学得其中精髓,你只须将它随身带去,反复探讨,自会从中受益。我以后也要逍遥海外,不再在这谷中隐居了。”苏秦、张仪辞去,数日后鬼谷子也动身入海去游蓬莱仙岛,有人传说他已得道成仙。</p><p class="ql-block"> 耐着性子将这段古典传说故事转述一半,中途有好几次想把它删掉!但又顾忌今人已经把它当做了历史故事,各种版本的评论和研读,已经把假的当成了真的。所以,索性占用点篇幅,把这传说故事头尾完整搬进来,好用真实的历史来矫正传说故事中的谬误。</p><p class="ql-block"> 先说通篇文笔立意,典型的民间野史记录方式,声情并茂,语意甚详,好像庞涓和孙膑这段关系,自始至终跟着个第三者记录一言一行,吃喝拉撒睡都专门记载,甚至连心中所思,脑中所想都知道,仿佛是肚里蛔虫似的!传说中的思维方式也是典型的民间百姓围观模式,一切都是天注定,善恶终须人有别,适合街头巷议,茶前酒后龙门阵!</p><p class="ql-block"> 再来说人物,涉及历史人物都是真的,但是拼凑起来就是假的。公元前354年,魏侯此时并未称王,任何一个史官当庭记录时也不敢以王相称,更何况君臣对话一口一个大王的,这明显属于台词超前了20年。这是用后人之语解读前人之事,文字言述不符合史实!</p><p class="ql-block"> 将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同时列入到传说故事中,有一子已经成人官拜将军的庞涓,喊孙膑为兄长,那么孙膑就是四大弟子里最年长的。那就查一下四人的生卒时间,好家伙,孙膑是神人,生卒年不详,不知道何时生,亦不知何时死!那三名师弟虽都不知是何年所生,但确有死亡时间记载,庞涓死于公元前342年;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去世于公元前309年。</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推四大弟子属不属于是同窗?为了就付王错、王栩生卒,前文将庞涓至少推定在30岁左右,和这些师兄弟们一比较,又说不过去了。公元前342年庞涓死,33年后老年的张仪去世,按照张仪的生平事迹,张仪和庞涓相差20年,如此反推只能让庞涓此时再年长些,庞涓下山时应该40-50岁之间,张仪20-30岁之间。那么,另一个师弟苏秦,在庞涓死后58年以及张仪死后25年,正值中年旺盛之期的苏秦被杀身亡该如何解释呢?苏秦和这三个师哥差着辈分呢!难道苏秦在山上吃了灵药一直长不大?</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生卒年不详的老大哥孙膑,这是孙武的孙子,他爷爷孙武的生卒年可是明确的,公元前545-470年。师父鬼谷子当年从他爷爷手里得到的兵法副本,孙武入吴是公元前512年,按师父的说法,副本只能在这之前得到。这就给今世让王错给鬼谷子当爹的大厨们一记耳光,因为大厨们认的王错此时连一个细胞都不是!以庞涓下山时间计算,孙武三代平均50年一代算不算高,说孙膑50岁可行不?除非孙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晚年得子!才能保证孙膑此时正当盛年?四大弟子的年龄,是让两代人做了一代同窗苦读!</p><p class="ql-block"> 有一句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这个典故出自魏晋时期的傅玄。今天用来调侃一位大家人物墨翟,墨翟这墨子是够黑的!说墨翟黑,是莫名其妙地被拉进了这个故事中。按照生卒时间,墨翟可以陪鬼谷子先生上山采药,毕竟鬼谷子是百岁多老神仙吗!但为孙膑下山出世跑前跑后瞎忙活,可就扯着墨子的咸蛋了。一个名扬天下的墨家掌门人甘愿为一个无名小卒奔波,摒弃一生的非攻思想,向一个强国推荐兵法大家,不是锄强扶弱了,而是向豪强推荐战争法器了,黑墨子不带这么黑的!更何况,墨子最迟也在公元前376年就已经去世了,他既没看到魏惠(王)公元前369年登位,也更不可能在公元前354年前后为孙膑忙前跑后。这个故事里的两个老神仙,一个去了海外修仙,一个在百年后还魂跑腿,这传说从唐宋时期开始竟然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至今还影响着一大部分现代人奉为主臬!</p><p class="ql-block"> 唠到这,那些还把这段当成真历史的人,这里就无药可救了!但黑墨翟这墨子是可以细唠的。自从公元前439年,墨翟和公输般用腰带做沙盘进行围城推演以后,就一直想找个空唠唠这个墨家掌门人,如今得便了。</p><p class="ql-block"> 墨翟,商朝宗族后裔,子姓,据说是宋国公子目夷之后人。前文应记得宋国公子目夷,就是大嘴宋襄公盂地会盟被楚成王囚辱时,挺身而出的庶长子。嫡庶之别,目夷与宋君无缘。等传至墨翟这一代,已经沦为平民,古时妻与妾生养的后代真是天地之别啊!</p><p class="ql-block">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初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说得荡气回肠!但事实就是这样,历代的农民起义犹如昙花一现,轰轰烈烈之后,指引江山的还是真得有种。墨翟就是这样的种,天性让他具备指引江山的血缘!今世有人调侃墨翟是华夏最早的黑社会大哥大,墨家游离于君主政权和百姓之间,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 墨翟早年做过牧童、木匠,启学于儒门,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小生产者。有丰富的生活实践能力,再加上儒学的点拨,墨翟很快就在同门中脱颖而出!在与儒学同门的论学辩证之中,横扫孔子的徒子徒孙。墨翟已不满足儒学所带给他的启蒙,便自立门户,独创墨家学说,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观点,抨击君主暴政和儒学仁爱学说,吸引了一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追随。在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在社会上的拥趸者,有非儒即墨之势。</p><p class="ql-block"> 有了追随者,墨翟就进一步明确了组织纪律和章程,墨家子弟开始在各诸侯国展露头角。哪里有暴君暴政,哪里就有墨家子弟出现,除强扶弱,济贫解难,墨家子弟纵横于朝堂与民间。只要出现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国互伐这类违背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墨家子弟都会出手干涉。像墨翟制止楚国伐宋、鲁国伐郑等这样记载,都是墨家份内的事。</p><p class="ql-block"> 墨家提出的“尚同、尚贤”,就是要求君主与百姓上承天志,要共同一心,实行义政。无所谓至亲骨肉,都是兄弟姐妹,何必要分出远近高低,亲疏贵贱。所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家主张上下共情,一视同仁!“节用节葬”,墨家主张君主贵族要过清廉俭朴的生活,不要铺张浪费,奢取豪夺,即使死后,有个地方埋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殉仪陪葬。这在当时有追求人人平等之嫌,自然获得广大下层百姓的拥戴!</p><p class="ql-block"> 墨家子弟行事的经费从哪里来?自己动手!墨家掌门人墨翟自身就是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设计图纸和改进技术自然是拿手之作。墨家生产的农用械具产生的效益量不大,但生产的攻防战具却是效益可观!尤其是守城机械战具,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需要量巨大。每逢战事,先不论墨家会派出技术人员专门帮忙引导使用,就是这些战备生产也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持。所以,调侃墨家是当时最大的军火供应商并不过分!这就是墨家理科生与儒家文科生的差别。当时的诸侯国都想聘用墨翟为官,墨翟均坚持不受,掌一国一郡之印,岂有掌天下劳苦大众之印责重。</p><p class="ql-block"> 《墨子·修身》里的一段话最能代表墨子的世界观:“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就不按照文言文语法直译,那样太机械无味了!我们要品味墨子的思想来源,那就是说没有远大的志向,就没有智慧的头脑;没有诚信,所作所为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占据财利而不肯分享他人的,不值得结交为友;恪守道义不坚定,阅历社会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同道交游。现在的学生们如果采用这种译法,尽管更接近墨子的思想,但按语法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得不了分数的。这就是今世学生读古文索然无味的原因,机械教育禁锢学生的思维,判卷老师手里的语法答案才是唯一!</p><p class="ql-block"> 墨家在当时的战国如同侠客,剑挑君主贵族暴政,但随着一代掌门人墨翟的离世,墨家分裂成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大浪淘沙,墨家终付东流之水而销声匿迹!今世激起的唯一小浪花是出生地之争,河南与山东滕州争墨子是河南人还是山东人?河南商丘与鲁阳争墨子到底是河南哪里人?挣得是旅游资源,与墨子学说无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