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圪桶

淡然(李中尧)

<p class="ql-block">  桑树圪桶,是故乡的一个地名。距村里大约三华里的样子。它呈西北东南走向,它三面是高高的土崖围绕着,南面是一个大大的豁口,形成了天然横着的桶状地貌,桑树圪桶形成的不太规则的长方体黄土地,面积大约五亩的样子。这就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了。</p><p class="ql-block"> 桑树圪桶的土地不太平整,靠崖坯西面的土地高出整个地面不足两米的样子,还用小块的石头垒起了石碐,上世纪六十年代石碐上栽植了地埂桑,说来也奇怪,这一长约100米的地埂桑生长得特别的茂密,具体具备什么特殊的小气候,我就不得而知了,因此被父老乡亲随口称呼它为桑树圪桶,我不晓得之前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自我记事以来就叫它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个地方,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乡愁记忆:</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家乡是有着养蚕的老传统的,村西头坡下东侧还盖起了由县外贸公司设立的茧站,东部山区五个乡成熟后的茧都要运来潞城茧站进行收购的。所以到了农历四月几时,这里就成了养蚕人家必来采桑的地方。桑树圪桶的桑树不仅长出的桑叶很肥大,而且结出的桑椹也很肥大,这样一来,也自然就成了孩子们摘吃桑椹的最佳去处。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乡不叫采桑叶,应该叫“刻桑叶”。所谓刻桑叶,就是根据桑树枝杈的长势,很科学地把影响桑树生长的枝杈刻去,这样既摘回了家里桑叶,又利于桑树来年的健康生长,很像苹果树的剪枝。记得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刻桑叶的高手。这样刻回去的桑枝一来可以摘下桑叶,供蚕姑娘食用,二来从桑枝上批下来的桑皮晒干还可以买钱,所以说刻桑叶是一个只赚不赔的技术活儿。</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队里的土地耕种也是实行包干制的。也就是说除了春种秋收是集体来完成的,其间的犁耧锄耙都是分包到各户名下的。桑树圪桶的田间管理任务就是我们家包干的。</p><p class="ql-block"> 每当春天来临之际,桑树圪桶就红火起来,一大早,就能听到父亲扬鞭唤牛的犁地声,犁铧拱着土地随后留下了湿漉漉的犁沟,我负责用掂锅往地里给父亲送早饭。捎带打圪垃。</p><p class="ql-block"> 过了谷雨之后,桑树圪桶土崖坯上便长出了一簇簇的竹节菜,趁它还鲜嫩的时候,拔回家里,是很好的熬有盐饭的上等野菜。还有一种叫羊圪桃叶的野菜这崖坯上长的也很茂密。</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秋,桑树圪桶就更有好玩儿的项目了:在这里你最能想起一联歇后语:圪蛉(学名松鼠)爬崖坯——各有门路。你看吧,东西北三面的崖坯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圪蛉窟窿,看一只只圪蛉从这个洞口钻进去,又从另一个洞口钻出来,进去的时候腮帮子鼓囊囊的,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腮帮子就都瘪下去了,老百姓叫它们“圪蛉转仓”。它们利用庄稼成熟的季节抓紧储备越冬的食物哩。记得本家叔叔抓到一只松鼠,在家里饲养了一年多,最后干脆和叔叔成了最好的朋友,她高兴时从叔叔的袖口钻进去,然后再从叔叔的领口里钻出来,玩的可起劲儿了,它好可爱,我们院里七八个孩子都很喜欢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当到了秋收的季节,桑树圪桶崖坯上的圪检(学名沙秃子)也成熟了,这果实的个头和蚂蚁蛋一样大小,这是孩子们最乐意吃的小野果,它酸酸甜甜,密密麻麻,一副红丢丢的样子。身手敏捷的孩子们索性扒在半崖坯上,把最茂密的圪检圪枝折了下来,选一平坦的石板上把圪检摔下来,成把地抓在手里往嘴里塞。最后还要留几根茂密的圪检枝拖回家里供家人们分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给我留下的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进入花甲之年以后,童年里心灵深处留下的记忆反倒越来越清晰,必须把它记录在文案里,心里才感觉踏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