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读后有感

小叶子

<p class="ql-block">  嗨,大家好。我是来自海口市教育幼儿园的柳岩老师,工作之余喜欢阅读。一本好书,能成为阅读者的朋友、老师,会让人看到榜样、明确目标、找到自我。非常庆幸,在专业领域中阅读到了这样的好书--《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  初读,再次理解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活教育”理念,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放眼当下,与国家政策所倡导的科学保教理念完全契合。</p><p class="ql-block"> 本书中的案例都切切实实践行着“活教育”理念,无不以幼儿的生活为载体,以幼儿的兴趣为动力,以幼儿的实践为方法去开展课程。</p> <p class="ql-block">一、有些感悟</p><p class="ql-block">(一)兼具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兴趣是儿童游戏最大的内驱力</p><p class="ql-block"> 课程开展过程中曾遇到过不知下一步该如何推进的迷茫时刻,现在想来,是未能抓住儿童的兴趣聚焦点。兴趣当中包含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儿童拥有兴趣,乐意思考,想要探索,课程的推进自然水到渠成。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支持儿童的兴趣。</p><p class="ql-block">(二)关注课程实践中呈现的显性知识与隐性发展</p><p class="ql-block"> 显性知识就是课程当中呈现出的有结果的知识、目标、技能等的收获,隐性发展则更多的是课程开展当中儿童在精神上、心理上、经验上、品质上等的收获。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容易收集孩子们成功的案例与作品,展示孩子们显性知识的收获,对儿童的隐性发展缺乏关注和表征机会。教师应兼顾关注到二者对儿童的发展影响。</p><p class="ql-block">(三)理解过程取向的课程理念</p><p class="ql-block"> “过程取向”有相似但又区别于“隐性发展”。如在课程故事《阳光,玻璃和影子》里,中班的孩子对于光影的科学知识并不能够透彻的理解或是精确的探索,虽然课程当中没有明确的科学知识的给予,但孩子们以盎然的兴趣观察着光影的自然变化,以游戏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观察发现,对科学已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已然懂得观察与发现,这一过程取向的课程开展,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保护了其好奇心与探索欲,更是为其探索世界打开了良好的开端。这一课程开展的过程就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过程即乐趣所在。并非每个主题课程的开展都要有所探究结果,过程取向自有其重要的课程价值。</p><p class="ql-block">(四)秉持“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教师是儿童学习的陪伴者与支持者,而一个合格的陪伴者与支持者,一定是有所思考、有所准备、有所行动的角色,而非单纯的“跟随者”。教师应“思考在孩子前面,行动在孩子后面”。既看到儿童的主体地位,同时不丢失“教师在后”的同步理念。如在主题课程开展中,教师必然要有前期准备、随课程进展思考,思想先于儿童,才能在儿童的探索与学习中,在各方面及时、适宜地给与儿童探究所需的充分支持。</p><p class="ql-block">(五)开展融合“生活化”与“游戏化”的课程</p><p class="ql-block"> 书中每个案例都源于儿童的生活。小班孩子推开门就能看到草坪,生发出了《草坪保卫记》的课程故事,大班孩子户外活动没地方挂衣服,由真实生活问题引发出了《自制晾衣架》的课程故事等等,都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和大自然就是课程资源。有趣的是将平凡的生活问题或现象游戏化,孩子们兴趣盎然,探索欲望高涨,自发自主的探索行为就生成了课程。课程的真谛就是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将“生活化”与“游戏化”相结合,才是适宜儿童学习经验、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的课程。</p> <p class="ql-block">二、一点疑惑</p><p class="ql-block"> 如何正确把握儿童兴趣,推进课程开展</p><p class="ql-block"> 课程脉络主要是由儿童兴趣主导而来的。面对儿童的兴趣生成,教师时常难以确定该如何进行取舍与把握。如儿童小众兴趣的取舍、偶发兴趣的探究意义、超越年龄段的兴趣闪现、儿童生发的但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兴趣等。期待与大家探讨分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洋洋洒洒写下了以上读后感,是一些感悟,也是一点反思,更是一个督促自己专业进步的新起点。共勉!</p>

课程

儿童

兴趣

探索

开展

教师

孩子

理念

过程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