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武昌有条闻名遐迩的老街昙华林,是在六百五十多年前的明代洪武年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公里。</p><p class="ql-block"> 1861年,汉口开埠,西方诸国宗教渗入昙华林,开始文化殖民。意大利、英国、美国、瑞士、瑞典等国的传教士纷纷来此传教、办学、施医、居住。留下了大量具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名人别墅、民居街巷。使得这条老街成为当时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昙华林街区位于凤凰山、花园山、螃蟹岬三山和武昌古城墙的环抱之中,偏离闹市。依山楼阁、梧桐小院、条石台阶、青石街面,让人感觉行走在底蕴厚重的历史长廊里。</p><p class="ql-block"> 🏠 文华书院。其前身是基督教美国圣公会于1871年创办的男童寄宿学校。1901年该会传教士翟雅各任院长后,学校得以快速发展。由小学、中学到文华大学。文华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现址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內多栋历史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 文华大学文学院。1920年2月4日,陈独秀曾在该院演讲并下榻。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 文华大学理学院</p> <p class="ql-block"> 🏠 文华大学礼拜堂。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 文华大学神学院</p> <p class="ql-block"> 🏠 翟雅各健身所。现称翟雅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的室内健身馆。是文华大学的体育馆。建成于1921年,为纪念首任校长翟雅各而得名。1931年武汉发大水,蒋介石曾来此在二楼走廊向操场上的灾民发表演讲。楼前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体育场。如今,这座体现中西文化“共同遗产”的特色建筑,成为“武汉设计之都客厅”。</p> <p class="ql-block"> 🏠 仁济医院。1861年,英国公理宗教伦敦会传教师杨格非在武昌戈甲营建礼拜堂,并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居民服务。数年后迁至现址扩建为仁济医院。该院是湖北中医院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 瑞典教区。在昙华林中段北侧,从一门楼进去,有多栋北欧风情的建筑,建于1890年,占据了昙华林6个楼牌号。这就是基督教瑞典行道会湖北总会所在地。瑞典神职人员和瑞典驻武昌领事馆人员在此居住。汪精卫在武汉成立伪政府时期,瑞典驻华领事馆就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 崇真堂。建于1864年,当时的地名叫戈甲营44号。是基督教在湖北的第一座教堂。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创建。杨于1861年飘洋过海来武汉传教布道,是最早到达武汉的外国传教士。</p> <p class="ql-block"> 🏠 花园山天主堂。建于1891年。位于花园山路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内。与现在汉口上海路的天主堂为姊妹堂。</p> <p class="ql-block"> 🏠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位于花园山顶。属古典主义建筑。1888年建成。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事业。</p> <p class="ql-block"> 🏠 嘉诺撒小教堂。建于1888年,位于中医院职工住宅区旁。</p> <p class="ql-block"> 🏠 花园山牧师楼。建于1920年,是瑞典主任牧师(神父)的府邸。外廊及对称式建筑风格充满了北欧风情的古朴、浪漫与典雅。如今被改造成为一间咖啡馆,冠名“融园”。这里历史的厚重气息和时代的浪漫情调融为一体,深得众多时尚雅士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 昙华林32号。独门独院欧式洋楼,建于1901年。最早是辛亥革命先烈刘公宅第。后沦为国民党军官的财产。武汉解放时被军管会接管,产权归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地图上只用门牌号标记。不过当地居民仍习惯称其“刘公馆”。</p> <p class="ql-block"> 🏠 翁守谦故居。建于1895年。翁守谦供职于北洋水师。甲午兵败,兄弟多人为国捐躯。翁幸存,弃官向佛,返抵北京。1912年,寻觅到昙华林,购得此处房产,隐居终老。</p> <p class="ql-block"> 🏠 徐源泉公馆。现称昙公馆。徐源泉,湖北黄冈人。张学良麾下军长。</p> <p class="ql-block"> 🏠 钱钟书故居</p> <p class="ql-block"> 🏠 育婴堂万婴墓。昙华林育婴堂建于1928年,由艾原道主教创设,接收送来的和被遗弃的婴儿集中抚养。1951年,该堂婴儿大量死亡事件被揭露,社会震惊。政府当即接管,修建万婴墓,收集巳经掩埋及散落在山上婴儿尸骸集中安葬,并立碑,张平化题词。这两处建筑均在花园山2号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内。因新冠疫情封闭管理,只能在大门外拍了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十四中位于昙华林117号,是湖北省18所重点中学之一。1903年由张之洞创办,时名“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12年定名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52年更名为“湖北省武昌第一中学”。1955年改为现名。曾经就读于这所学校的仁人志士和功勋卓著者有:宋教仁、董必武、陈潭秋、李四光、黄侃、赵紫阳、黄钢、严文井、桂希庭等和数名中国工程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 🏠 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一年前在十四中建成开放。自明清以来,武昌就是湖北的首府。湖北贡院、武昌府学、文庙书院等20所学院都聚集于昙华林地区。1444年建于昙华林的武昌贡院,是湖北、湖南考生参加乡试的唯一场所。昙华林不仅是湖北教育的摇篮和圣地,也催生了先进思想的孕育和传播。1921年中共一大13位党代表中,董必武、李汉俊、刘仁俊、包惠僧、陈潭秋等5位曾在昙华林从事教育和早期革命工作。</p> <p class="ql-block"> 🏠 昙华公书林。系文华中学、文华大学图书馆。1910年,由文华学院美籍英语教师伍德小姐创办,原名文华公书林。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 第三厅。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于1938年,郭沫若任厅长。设在十四中一栋两层小楼里。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洪深、冼星海等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名流云集于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领导全国抗战宣传工作,成为当时全国文化艺术的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 💏 现在的昙华林,虽然密密麻麻的打上了近代历史和文化的印记,但却变成了充满文艺范儿的安静的小街,依然释放着独特的个性魅力。街道两边,各种小店栉次鳞比。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散发着清新的小资情调。招惹得文青和萌妹们纷纷来此闲逛购物,打卡拍照,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 这里的阳光慵懒,让人昏昏犹酣;这里的时钟懈慢,让人忘记了事情还分急缓;这里没有桃树,却让人如入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 这条全长只有十几分钟行程的老街,要走好久,好久。半天也走不到头。人们在探究一种感觉,在追寻一种情怀。或者干脆来到融园咖啡馆坐在廊道上的遮阳伞下,来一杯拿铁或星巴克,抿一口咖啡或奶茶,咀嚼着历史的余韵,漫不经心地望着青石街道上的游人,愣愣神,发发呆,再一口咽下心中一直无处安放的忧烦……</p> <p class="ql-block"> 🎐 这里一家风铃店有一句广告词:“等风,也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