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河并流过洛阳 , 伊、洛、瀍、涧入黄河

农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经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先后有105个皇帝在此坐朝理政、定鼎九州。洛阳之所以能够被这么多朝代定都于此,除了洛阳地理上为中国之中的自然及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之外,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洛阳是北方城市中少有的丰水城市,水是万物之源,有水则灵,有水则兴,有水则盛。黄河干流及四条支流伊、洛、瀍、涧流经此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其形成的河洛文明和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祖原地。涧河、瀍河分别在洛阳市区汇入洛河,伊河在偃师汇入洛河,洛河在巩义汇入黄河</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普天之下,大凡江河水系汇流的地方,都是交通便利、百业昌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明发达、声名远播的地方。合、和、会、汇、容、融、交、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取向,具此先天自然优势的地方,必定会体现在人们的文化传承和价值理念中,其盛必然</p><p class="ql-block">本篇汇集整理笔者近几年来多次到这几个两河相汇的地方采风拍摄所取得的图片,以展现涧、瀍、伊河逐次汇入洛河及最终汇入黄河的自然景象及相关人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从上游到下游(从西到东)的顺序,依次为:</p> <div><br></div><div>一、涧河汇入洛河处</div> 涧河是洛河的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河南陕县观音堂,流经渑池、义马、新安,全长104公里,流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于洛阳市西工区的瞿家屯(现洛浦公园内的上阳宫西侧)洛河的左岸(北侧)流入洛河 在东周时期,洛阳先民就曾引涧河水灌溉农田并引入京都,作为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涧河与古都人民生活与环境发展变化的关系极为密切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新中国“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在洛阳布局7个,都处在洛阳的涧河以西,加之洛阳的几个本地项目,称为“十大厂矿”,这就催生了古老洛阳的一个新的工业区,“涧西区”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在涧河汇入洛河的入水口处,修建了一座三拱相连的拱形桥梁,叫做“彩虹桥”,是现在洛阳20余公里长的洛浦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及滨河北路跨涧河的桥梁</p> 。 <p class="ql-block">在涧河汇入洛河的入水口的左岸(东侧),是洛阳兴建于1959年的著名的中州渠的渠首(1图和上图彩虹桥桥头内侧、下两图左下角道路内侧位置)</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中州渠流经洛阳市区、孟津区平乐镇、偃师区的首阳山镇,干渠长36km,渠道设计引水流量6m3/s,灌溉着近10万亩沿途农田,极大的改善了灌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对沿岸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州渠在洛阳市区段还担当了西工、老城、瀍河三个区近30平方公里的防洪排涝任务</p> 。 。 。 <p class="ql-block">在涧河汇入洛河入河口左岸(东侧)区域,是唐代都城洛阳的上阳宫(现建筑为当代复建的一小部分,上三图和下三图的右下角建筑群),上阳宫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南临洛水,北连禁苑,制度壮丽。地处正宫紫微城以西,故称西宫、别宫。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均曾于此设朝听政, 唐代宗李豫出生于此。武周时期的女皇武则天退位以后就生活于上阳宫直至终老,崩余仙居殿</p> 。 。 。 。 。 。 。 <div><br></div><div>二、瀍河汇入洛河处<br></div> <p class="ql-block">瀍河是洛河的另一条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孟津县横水镇东面的寒亮村,途经会瀍沟、马屯、班沟、九泉、寺河南,由牛步河入瀍沟。进入瀍沟以后,偎着山崖,穿过刘家寨、前李、后李,由洛阳瀍河区的下园洛河的左岸(北侧)汇入洛河</p> 瀍河是文化名河,历史上水量很大,后随着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水位的下降,瀍河逐渐干涸,成为一条季节河,雨季成流,旱季枯竭 <p class="ql-block">自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库兴建之后,洛阳市在小浪底水库南岸凿洞修渠,建成了引黄入洛工程,黄河之水通过孟津流入九泉水库,沿瀍河故道南下入洛,由此,瀍河沿岸又恢复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和旖旎风光</p> 洛阳原四个城市区之一的瀍河区即因地处瀍河沿岸(主要是瀍河以东)而取名“瀍河”,是全国非少数民族城市中设回族区的4 个区之一 。 <p class="ql-block">在瀍河汇入洛河的入河口处的两座仿古建筑为朱樱塔和团城阁,是洛阳八小景之一的“瀍壑朱樱”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瀍壑朱樱:洛阳八小景之一,瀍河流经邙山,年久成壑,两边土壁,高达数丈,耸然屹立,如刀砍斧削。先民在两岸遍植樱桃树,距今老城西北30里有大樱桃沟,东北有小樱桃沟,每当春天樱花盛开和春夏之交樱桃成熟时,满沟遍壑高高低低千红万绿,绵延数里,极目远眺,十分壮观,遂成“瀍壑朱樱”之景</p> 。 。 。 。 。 。 。 。 。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上下两图右侧的黄色建筑,为即将在今年中国牡丹文化节期间开馆的大运河博物馆 <p class="ql-block">隋炀帝建都洛阳后,组发民工百余万人向南开凿通济渠,继而又向北开凿永济渠,形成了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的长达</span>1700余公里的“人”字形京杭大运河,经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最早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洛阳,就处在“人”字形撇、捺两个笔画的交汇点上,是隋唐京杭大运河的核心。历史上洛河洛阳段河道的一部分就是大运河的漕运河道</p> <p class="ql-block">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大运河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含嘉仓和回洛仓遗址就是隋唐大运河漕运发达时期的国家粮仓</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伊河汇入洛河处</p><p class="ql-block">(前两图从下游向上游拍,左上为伊河,右上为洛河;后三图从上游向下游拍,左下为洛河,右下为伊河)</p> 伊河,是洛河的又一条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龙门)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岳滩村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流向巩义市。全长264.8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 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的伊阙之中 伊河出龙门流经的区域就是洛阳新兴的伊滨区 在伊、洛两河相汇的中间地带,当地人称作夹河滩,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是偃师的主要产粮区和经济基础坚实、发展势头强劲的地区 伊洛河流域的悠久历史和底蕴深厚的古代文明还体现在,目前洛阳十三朝古都已经发掘并保护的五大古都城遗址其中两处就坐落于此,而且是最早的两座都城,分别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和偃师西亳商城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处在现今洛河与伊河两河之间,西亳商城遗址处在现今洛河的北岸(以下几图为二里头遗址及博物馆) 。 。 。 。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伊洛河汇入黄河处</p><p class="ql-block">(前四图从下游向上游拍,左上侧为伊洛河,右上侧为黄河;后三图从上游向下游拍,左下侧为黄河,右下侧为伊洛河)</p> 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即上古时期河洛地区的洛水。源出陕西省蓝田县境华山南麓的箭峪岭侧木岔沟,流经陕西的洛南,河南的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市区,在河南省巩义市的神堤注入黄河。全长447公里,流域总面积18881平方公里 洛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洛河与黄河交汇形成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洛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图中河洛汇流处的山头即为邙山(洛阳市区北部的邙岭)的起始处——邙山头(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在邙山头的南侧的董沟村,是人民艺术家、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家乡,电视剧《常香玉》的主题歌《戏比天大》的歌词头两句“你家在哪里,我家邙山头”说的就是这里<br><br> 。 。 <p class="ql-block">伊洛河汇入黄河的地方叫做神堤,图中临黄河一侧的岸边的锯齿状工程,称作神堤控导工程</p> 此处也是著名的黄河鲤鱼的种质资源的保护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洛汇流之后的黄河进入下游的地势平坦区域(不再适合兴建大型的水利枢纽水库工程),水面更加开阔,更加彰显黄河中华“母亲河”纳百川而向大海的博大胸怀,最后在山东的东营注入渤海</p> <p class="ql-block">下图黄河入海口处河水海水明显的分界,该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由于笔者历史知识、资料来源和文字能力所限,篇中的文字部分难免存在不详、不妥、不准甚至谬误之处;所摄图片也难以对主题予以准确全面的诠释和有效呈现,敬请各位老师斧正指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年同事北邙痴翁观后赋诗,附后以谢之:</p><p class="ql-block">四河并流润洛城,</p><p class="ql-block">河洛文明曦光生。</p><p class="ql-block">中华辉煌五千载,</p><p class="ql-block">来龙去脉明行踪。</p><p class="ql-block">一一观农脉摄影佳作《四河并流过洛阳,伊洛瀍涧入黄河》并读其文字说明有感</p><p class="ql-block">(2022,3,1,农历正月廿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