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润深公像</p> <p class="ql-block">李润深(1867?-1937),字滋甫,光绪乙酉科(1885)拔贡(考取时年仅十八岁),山东省平原县官道张村人,系笔者外高祖父。其家族系平原县东南乡名门望族,明清时期一直为书香门第、科宦世家、中医世家,家族曾一年中就考出一文一武两位举人。据老人讲,历任平原知县上任之初,都先去李府拜会,以争取李氏家族对其施政的支持。曾任泰安府训导,赏戴蓝翎直隶州用候选知县(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比一般散州知州高五级,略低于从四品的知府。如同时期高唐州为直隶州,德州为散州),高唐统领衙门幕僚(师爷),候补知府(从四品)。他天资聪颖,品行优异,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精通书法、中医、文史、吏治,晚年编修《平原县志》。作为平原名士,晚清、民国时期,润深公在济南府、泰安府、高唐州,特别是黄河南北各州县,颇有声望。</p><p class="ql-block">拔贡地位高于举人(类似于今天清华、北大的保送生,实际情形比这个标准还高、还难),略低于进士。因拔贡和进士一样,都经过了礼部廷试和皇帝殿试,皆为天子门生。而举人必须经过廷试后成为贡士,方有资格参加皇帝殿试。</p><p class="ql-block">清代许多状元都是拔贡出身,如孙家鼐、曹鸿勋、刘春霖等,由此可以想见拔贡的实力。已知的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拨贡,还有大作家曹雪芹、革命家董必武(晚清最后一届)、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祖父,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的祖上,著名实业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晚清德县吕家街吕氏家族的吕青云(和润深公同为光绪乙酉科),也是民国《德县志》的编纂者。</p> <p class="ql-block">黄永玉的祖上也是拔贡</p> <p class="ql-block">孙玉海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在润深公的故宅大院二层门楼正中上方,曾悬挂一块题为"书香门第"的古匾,乃某朝庭大员所题,历史十分悠久。解放后此匾遗失。</p> <p class="ql-block">文史专家撰写的关于清代拔贡选拔制度的专业论文</p> <p class="ql-block">文史专家所撰写的关于清代拔贡选拔制度的专业论文</p> <p class="ql-block">1901年,润深公为中华百年老字号平原县"通德号″题写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书赠僚友的对联(上联:绛云在霄丹凤绚彩,下联:甘露被野嘉禾遂生)。迄今时间已在12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所作的山水扇面,已在合肥拍卖。润深公家族皆精书法、绘画。家族中男女老少皆擅长书法,时人称颂"李氏无拙笔"。润深公之父华堂公(原名李鸿林),是附贡生,例封征仕郎(从七品),擅长绘画,尤其长于山水。民国续修《平原县志》称其"天资聪敏,性孝友,读书务求详解,素精岐黄(中医),善丹青,尤长于山水,生平不作诳语。″惜乎文革中这些书法、绘画被迫全部付之一炬。据老人讲,当时光烧字画,蒸了三锅馒头还没烧完。其中不乏李鸿章、张之洞、陈士杰等晚清名流的书法真迹(李鸿章在担任直隶总督、剿捻大臣时,在德州的禹城、平原境内剿捻期间,曾亲自到老李家府上拜访过华堂公李鸿林,并为其题写了一幅中堂对联)。润深公当时与京城省城社会名流的往来书信(民国时润深公一个大字价格一块大洋,人们得到润深公只字片纸都引以为豪,格外珍爱)被装了几麻袋,倒在院子中宛如一座"小山″,一把火全烧了。</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曾在高唐州统领将军衙门任师爷(因高唐直隶州系京南门户要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太平军北伐震惊朝野、折戟高唐后,清庭派驻镇守高唐的统领将军级别极高,为清庭王公大臣,一般为朝庭一二品大员,如清代亲王僧格林沁就曾驻高唐州任统领将军),被授予候补知府衔并赐赏戴蓝翎。蓝翎都是封赏武官的,以励其英勇。</p> <p class="ql-block">清朝正六品武官蓝翎顶戴(翎为鹖鸟尾羽。鹖鸟善斗,至死方休。古人取其羽为冠饰,以励英勇。)</p> <p class="ql-block">此谢振南氏为武举千总,正六品,赏戴蓝翎</p> <p class="ql-block">公题写的通德号匾额(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朝廷颁发的拔贡匾额</p> <p class="ql-block">1894年,润深公在泰安府樱桃园别墅题写的鉴我泉碑</p> <p class="ql-block">清代经廷试考选的拔贡单</p><p class="ql-block">清代拔贡每十二年一拔,每州、县只选一名,要求家世清白,德才品貌、文行书法最优者,故而人数极少,考取极难。时号:"举人无数,拔贡有数″"文怕拔贡武怕将"。学者研究指出:清代状元多系拔贡出身。拔贡号称"五贡之首",选拔之日,朝野瞩目,号称"小状元"。其得官比举人、进士快。时人指出:举人进士文卷中时有文句不通者,而拔贡卷中极少见到。与举人、进士不同(如范进五十中举,还有七八十岁中进士者),拔贡均为年富力强者,是国家倚重的人才储备力量</p> <p class="ql-block">拔贡经总督、巡抚、学政"三院会考之后,入京还要经过两场考试。一是礼部廷试;二是殿试,即要经过皇帝亲自考试。这与考进士的"待遇″等同。而一般举人必须经过考试成为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p> <p class="ql-block">民国版续修平原县志的几位耆老,这也是润深公存世的唯一一张照片。据本篇作者母亲生前回忆,润深公曾有一幅中年时(40多岁)的放大照,曾摆放于中堂,逢岁节时家人致祭。惜于文革时烧毁。</p> <p class="ql-block">公为平原名门望族任氏家族的一位名宦任传栋先生书写的墓碑文</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撰并书写的平原民国商会记事碑</p> <p class="ql-block">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平原籍学者、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生前给平原县有关领导写的关于保护李润深先生书写碑刻的信函</p> <p class="ql-block">晚清山东巡抚陈士杰和山东学政汪鸣銮联名为润深公的祖母李沙氏赠送的天鉴贞心匾额</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拔贡选举制度。当时山东省向朝庭荐拔的拔贡,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陈士杰、山东学政汪鸣銮三人共同查考把关(山东无总督,由直隶总督代管)。如廷试发现所拔人员才德不符,则将三人革职议处。故而考选拔贡,各地大员无人敢作弊,从而确保了拨贡系文行兼优、年富力强的顶尖人才。</p> <p class="ql-block">国家档案馆中清代全国十八省明经通谱上记载的润深公考选拔贡时的家世资料</p> <p class="ql-block">山东作为教育、文化、人口大省,科举竞争较他省远为激烈。在光绪乙酉科全山东省所选取的129名拔贡当中,润深公位列第19名,而年龄最小,时年仅十八岁,这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p> <p class="ql-block">古代考中一个秀才极难,而廪生是秀才们考试中的第一名。一个县廪生名额统共不过20名,皆是历次秀才考试中的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曾在泰安府担任府学训导,主管府学生员教育。这是晚清时期泰安府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考取拔贡朝庭准许立旗杆,这是立旗杆用的夹杆石</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生前用过的方桌。整个桌子全部用 榫卯结构做成的,没有用一颗钉子</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的座师、直隶总督李鸿章,晚清重臣。他给润深公之父书写的中堂对联文革中被付之一炬。</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书法</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的"座师"山东巡抚陈士杰,拔贡出身,是曾国潘最重要的心腹幕僚之一。相传没有他的允许,李鸿章都不能进见曾国藩。陈士杰是水利专家,在山东当巡抚期间,对治理黄河做出了巨大努力。</p> <p class="ql-block">陈士杰的文集</p> <p class="ql-block">陈士杰书法</p> <p class="ql-block">陈士杰题写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的座师山东学政汪鸣銮,书法家。光绪帝老师翁同和的得意门生。晚清小说家曾朴的《孽海花》中的唐卿的人物原型。</p> <p class="ql-block">晚清著名官场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提到的汪鸣銮</p> <p class="ql-block">汪鸣銮的小篆在当时名闻朝野</p> <p class="ql-block">润深公的忘年交好友、民国时期著名平原县长曹梦九像。曹县长是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笔下《红高粱》中的著名人物原型,是电视连续剧《红高粱》中的朱豪三的原型。因景仰润深公的道德人品,赠送公"道德君子″匾额。</p> <p class="ql-block">通德号旧址</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者、润深公五世后人孙玉海近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