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战斗 百折不挠 开国将军乔信明(连载十三)沐浴在爱的海洋中

qag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黄花塘暖洋洋</b></p><p class="ql-block">乔信明“1943年7月7日由上海回到苏北,到军部卫生部休养。”陈毅军长仍然把乔信明安排到新四军军部休养,他从未想过卸掉乔信明这个不能走路,行军就要坐担架的包袱。</p> <p class="ql-block">乔信明和于玲到黄花塘军部的那天上午,刚巧陈毅军长作形势报告,于玲就去听了。休息十分钟时,陈毅军长就过来和于玲握手,并说:“情况我都知道了。你们在上海吃霉米煮稀饭,穿夹旗袍过冬。你们是去上海治病的人里用钱最少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粟裕冒酷暑来看望乔信明</b></p><p class="ql-block">他们刚到黄花塘时住在军部招待所,离军部不远。一天中午,粟裕司令怕影响随行人员的休息,竟然冒着酷暑一个人跑来看望乔信明。粟裕同志边擦汗边对乔信明说:“我这次是到军部开会的,因情况变动,今天下午就要走,所以只能抽中午时间来看看你了。”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交给乔信明说:“这是带给你的休养费,军部困难较多,所以给你带一点钱,自己买些东西,补充营养,让身体快点好起来!”</p> <p class="ql-block">并安慰他说:“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与牺牲的同志相比,你还有座青山,休养一段时间,即使不能走路,革命工作还是有你做的。何况社会在进步,医学在发展,只要我们胜利了,完全治好你的病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现在你的任务是安心养病,可能的话,搞好学习。这方面失掉了,那方面又获得了。你文化不高,正需要学习啊!”</p><p class="ql-block"> 从此,乔信明遵照粟裕同志的指示,请供给部长宋裕和同志找人做了一张小桌子,放在床上。每天伏在上面,读书写字。边养病边提高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黄花塘时,许多同志都来看过乔信明:谭震林、叶飞、陈同生等。钟期光同志到龙岗抗大八分校检查工作时,特地绕道来看乔信明并送来营养费;陈丕显和储江等同志来看望乔信明时,也送来了营养费;乔信明的难友和战友、瘦弱多病的曾如清同志则把自己一个月买几斤鸡蛋的营养费也按月寄给在黄花塘军部休养的乔信明。特别党员季恺同志来党校学习时也给乔信明送来过营养费,他还说:“需要用钱,尽管对我说,保证帮你解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于玲冒险接回女儿</b></p><p class="ql-block">乔信明和于玲到上海去时,陈毅军长把他们的女儿安排在军部卫生部照顾,还吃着奥地利医生罗生特养的羊的奶。后来鬼子扫荡,军部要转移到黄花塘去,所有随队的孩子都不能跟着走,于是就给了保姆一年的保育费,请她把乔信明的女儿带到她家去暂时抚养。</p><p class="ql-block">乔信明和于玲回到黄花塘后,乔信明就要于玲先把寄养在阜宁杨寨的老乡家的女儿接回来,再去工作。</p> <p class="ql-block">保姆家在阜宁县杨集,那儿是三师的驻地,与黄花塘相距二三百里。从军部所在地二师出发,要经过四师、一师,才能到达三师。而且一路上尽是日本鬼子、和平军、国民党顽军、流氓土匪等,异常危险。于玲从曾山处得到沿途秘密交通站的地址,就拎着小包,一天六十里地往阜宁赶。</p><p class="ql-block">第一天从黄花塘到第一个交通站马坝,过淮河,到第二个交通站高良涧,在高良涧住了一夜。第二天从高良涧到运河边的新河堆,那里是第三个交通站,于玲要过运河。河对面是一师一分区防地宝应县,鬼子正在这里扫荡,交通站同志不敢送她过去。但她急着要回去工作,一定要过去。交通站的同志与认识的和平军商量,和平军也不敢送。晚上,河面上一片寂静,仅有几声狗叫。河里一条船也没有,因为日本鬼子怕新四军过河,把船都收光了。 </p><p class="ql-block"> 由于于玲执意要过河,和平军只好到一个老乡家,扛了一条船来,轻轻地放到河里,和交通站一个同志一道送她过河。过去后才知道运河堤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她就和交通站的同志轻轻向河堤顶上爬,突然日本鬼子的警犬听到河里的声音叫起来了。他们只能匍匐着不动,等了好长一会,狗不叫了,才继续往上爬。爬上河堤后,天很黑,他们就从河堤上滚下去。下来后,因为怕碰到扫荡的鬼子,就不能上大路,他们就一直匍匐在黄豆地里爬行。一直爬到天亮,才敢走上大路。</p><p class="ql-block">第三天到宝应县的马家荡,那天正好是八月半,过中秋。吃过饭,就向第四个交通站走去,准备从这里乘船到阜宁。哪知第四个交通站更危险,这里马家荡的土匪正在骚扰百姓。据说他们一抓到新四军就要把新四军下“饺子”,即把抓到的人用麻袋一套,捆起来像下饺子似地往荡里一丢。于玲一听,就急着找船过荡,发现荡岸边有一条船,她就敲断了铁链请他们送。开始那农民还不肯送,后听说是新四军,就赶快下船送她了。她接到女儿回来时又路过此地,群众告诉她说,她走后五分钟,土匪就来了。真是好险啊!</p><p class="ql-block">找到女儿后,她带着女儿和保姆一起,再从三师回到一师。在刘先胜的司令部住了一夜(刘先胜,开国中将,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他们说,从白马湖回黄花塘更近。夕阳西下时,她们到了白马湖边,雇了一条船过湖。上船时晚霞灿烂辉煌,哪知到晚上八九点钟,船正划到白马湖中心时,突然狂风大雨向小船打来。她和保姆忙用洗脸盆把水往船外泼,摇船老汉尽力地摇。好不容易熬到黎明,才风平浪静,雨过天晴。好险啊!她们三个和摇船老汉差一点就身葬白马湖。她们最后总算安全地回到了黄花塘军部。</p><p class="ql-block"> 然后她就走上久违的工作岗位,到黄花塘附近的泥沛区工作了。在那里曾组织过一个互助组。并在《淮南日报》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办互助组的文章。还参加过动员青年参军等工作。</p><p class="ql-block">范长江和刘晓两同志还到泥沛区采集过民风民俗。在新铺党校还上演过一部苏联话剧《蜕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毅军长去延安前不忘为乔信明安排人照顾</b></p><p class="ql-block">1943年11月陈毅军长要离开军部去延安开会了,他徒步走了三里路,专门来和乔信明告别。</p> <p class="ql-block">他说:“我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回来。”并说:“不要难过,我和张云逸副军长谈好了,以后由他负责,有什么困难就找他。”军长当时受饶漱石的诬告,压力非常大,心情非常沉重。但他也没有忘记为乔信明拜托可靠的人,安排好乔信明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张茜同志和乔信明在皖南军部时就认识,在华中党校时还送给过乔信明一张她和另外两位女同志的合影。陈毅军长走后,她一面喂奶带孩子,一面每天学习外语到晚上十二点。还经常抽空来看乔信明,关心帮助他。</p> <p class="ql-block">张云逸副军长在陈毅军长走后,不仅挑起了照顾乔信明的休养生活的担子,1944年过年时张云逸副军长还请张茜、乔信明和罗炳辉夫妇一起过年吃饭。</p> <p class="ql-block">1944年底日寇对黄花塘军部扫荡,乔信明被转移到老乡家打埋伏。形势缓和后,乔信明回来没有地方住,张云逸副军长就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乔信明住。乔信明的二女儿在日寇扫荡时寄养在奶妈家,却不幸夭折。日寇撤走后乔信明夫妇回来,知道了此事,没有责怪奶妈,就把这个小女儿埋在了张副军长的房子附近。</p> <p class="ql-block">当时刘炎同志因病也在军部休养, 经常来看乔信明,两人成了好朋友。1946年他在山东临沂病危时还喊着乔信明的名字,渴望见他一面。但是乔信明无法去看他,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刘炎同志去世后,乔信明一直关心着他的遗孤,或去看望,或把她们接来相聚。刘炎同志的夫人陈模同志1959年10月赠送给我们一张刘炎同志1939年时的照片,为了永远记住他对信明的关爱,我们把这张照片放进了乔信明的纪念文集里。</p><p class="ql-block">总之,乔信明在黄花塘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时时享受着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爱,始终沐浴在爱的海洋里,心情愉快,身体也逐渐好转了。为他后来带着瘫痪的身体走上苏中军区后勤部长的岗位和后来在华东军区总留守处带领数万老弱病残完成粟裕同志布置的三大任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苏中军区热情关怀乔信明</b></p><p class="ql-block">1945年2月日寇又对黄花塘大扫荡。因苏中情况较好,军首长决定乔信明到苏中军区休养。蒙苏中军区首长的照顾,在精神上又得到很大的安慰。 一到苏中军区政治部所在地石轮庄,钟期光主任立即派人专门为乔信明建造新房子,还细心地配备了两条小船,以备情况紧急时转移。廖政国同志立即送来缴获的油漆一新的桌椅板凳和门板,帮助乔信明安顿下来,甚至把缴获的留声机和唱片送来给乔信明解闷。在他即将到天目山去打仗时,还送来一只奶羊和一对大白鹅,为乔信明增加营养。</p><p class="ql-block">在石轮庄苏中军区的同志还为乔信明拍了第一张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从1942年6月开始,乔信明就正式进入了和疾病作顽强斗争的时期。生病初期他疼痛异常,经常疼得在床上打滚;三年多,不能下床,吃饭大小便,均在床上;七年不能下地走路。但乔信明对待疾病的惊人的意志使许多人感到惊讶。他在自传的阶段小结中写道:“在出狱后,由于坐牢成疾,达七年之久,但我从未悲观过。例如,在病中,有人说:‘乔信明双脚残废了,还乐观得很呢,要是我早就自杀了。’”可乔信明不仅没有自杀,还像他在敌人的监狱中坚持和敌人斗争一样,顽强地和疾病作斗争,以便早日恢复健康,继续为党工作,而后来他果真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亲自上台操作,完成军工任务</b></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抗战胜利,苏中部队奉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向江南进军。准备伺机占领南京、上海。乔信明也在这大好形势下重新获得了工作。他兴奋地回忆起当时接受新工作的情景:“苏中军区首长用轿子把我抬到司令部,决定给我分配工作。要我负责组织苏中军区后勤,并要我任后勤部长兼政委。这时,我在抗战胜利的鼓舞下,再能为党工作,精神感到特别愉快。我在苏中军区后勤一直工作到国共谈判取消后勤部为止。这个时期我虽然不能走路,还是带病积极地做了不少工作。完成了苏北的供应。”</p> <p class="ql-block">据当时任苏中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的谢中光同志回忆,这时部队武器弹药极度缺乏,急需大量手榴弹和炮弹。乔信明亲自抓军工生产,他一贯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就和军工部长程望团结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志一起想方设法解决困难。设备不足,就用土办法。乔信明多次不顾危险,亲自上台操作。在他的带领下,军工部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志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生产任务,保证了部队的需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