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333333"><b>带你走进加碑岩 , 那里是辽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 , 那里是革命老 , 那里有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中国古村落—上洼</b></font></h5> 加碑岩 <h3>加碑岩乡是辽西第一党支部诞生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西北部,离县城驻地绥中67公里,东接秋子沟乡,东南与永安堡乡相邻,西南与河北省抚宁县相接,西北与河北省青龙县相接,北与建昌县相接。行政区域面积226.08平方千米。</h3><div>加碑岩乡地处山区,地势陡峭。境内沿路两侧高山耸立,主要山峰有断崖子山、轿顶山、断岩山、南背荫山、南大顶山、窟窿山、东山等20座高峰。<br></div> <div>据史料记载 ,清雍正九年(1731年)王姓人家从河北抚宁王庄迁来建村,因家北路西为直立的高山,路东为陡峭的岩石,中间宽度只有两米,是交通要隘,故得名家北岩。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当地群众为了护林防火,特制定公约刻于碑上,立碑于家北岩石处,故将家北岩谐音为加碑岩。</div><div>这里"加碑岩"的"岩"读音(nié)</div>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初期,绥中地区抗日义勇军迅速兴起。在一年零三个月的短时间内,绥中地区抗日义勇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延缓了日军占领东北及扩大侵华战争的进程,对东北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943年春,经上级组织批准,辽西第一个党支部小组在绥中县加碑岩乡成立。从此辽西地区有了第一个党的支部组织。自此,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点燃。红色的种子播种在辽西大地,绥中的党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br> 辽西第一党支部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秋岭组,是一个座落在半山腰的天然山洞。辽西革命的火种就是在这里被悄悄点燃,并熊熊燃烧。 抗日战争时期,辽西第一党支部在凌、青、绥工委的领导下,组织群众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区小队、游击队打击敌人,保卫群众,坚持山区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木杖子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北与建昌相邻,西与河北省秦皇岛海港区和青龙县接壤,素有“鸡鸣闻两省,一脚踏三县”之称<div><div><div><br></div></div></div> 当地人曾用"一天一双鞋"来形容这里的路非常难走,如今可是今非昔比了。 葫芦岛市绥中县黄木杖子村秋岭组 立夏过后 , 道路两边的山上开满了洁白的山楂花。 秋天 ,满山成熟的山楂红星点点 ,令人目不暇接。 <br>辽西第一党支部所在地黄木杖子村秋岭组宜居阁农家院杨大爷家 屋檐下挂着的苞米、红辣椒 ,院子中的草筛子、花搂筐 、南瓜 ,一切都是那样熟悉 ,那样自然。 杨大爷 ,一位老共产党员。勤劳、质朴、热情、善良。七十多岁了还能下地干农活。 杨大爷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沧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 , 目光里透着刚毅和坚强。 孝顺的儿子外出回来 ,忘不了给老父亲点上一袋烟。 一家人早早起来为客人做纯香的水豆腐 <p class="ql-block">秀丽 ,杨家的儿媳妇 , 宜居阁农家院的女主人。勤劳朴实 ,贤惠能干 ,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我们每次来都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香喷喷的饭菜。</p> 纯纯的豆汁 , 曖曖的情意。 杨丽颖 , 秀丽的女儿。2022年2月8日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打破了大山里的宁静 。秀丽的丈夫和女儿响应号召 , 参加了防控志愿者 ,投身一线防疫工作。 宁静古朴的农家小院 青灰色的瓦房 ,纸糊的木格窗户。整洁宁静的农家小院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 秋的收获 李一杰老师和杨大爷可算是老朋友了。李老师心系革命老区 , 经常行走在大山里 ,走家串户 , 和乡亲们拉家常 ,送温暖 , 帮助乡亲们解决难题。 秋收的村民 。大白菜是东北人必备的过冬蔬菜。 那群羊让老人家充满了希望。 绿植遍野, 满目春色。 难得一见的土火炉。 2016年10月开始当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完成了旧址修复、梯田保护、蒋洞花海、党旗门、登山路建设、农家院改造、英雄广场、红色教育培训楼和辽西第一个党支部的建设,精心打造了辽西第一个党支部红色景区。<br><div>2021年9月,葫芦岛市黄木杖子村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br></div> 葫芦岛市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已被列为省级红色教育基地。承载着极其宝贵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和抗战文化资源,对于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具有重要的教育引领作用。 红色的印记 青山灵秀水作魂 , 松柏滴翠绿为韵。水流千里绕山行 ,山水相依两相宜。 在村边的路上遇到了一对夫妇 , 装满玉米的花篓筐背在老人的肩上,沉甸甸的,老妇人在后面两手托着筐底,夫妇齐行 ,步履蹒跚。 石碾子 老式的铁犁铧头 《烧木炭的女人》<br><br> 这位大妈曾是上房村的妇女队长。如今年过八十 ,还这么能干。 在上房村遇到了一位小姑娘 ,面对镜头 , 她满眼的新奇和疑问。 阳光明媚景色好 ,青山绿水人家绕,春来花草香。 山窝窝 <div>一路山景色彩斑斓 ,这迷人的景色 ,不禁想起了杜牧的《山行》<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iv> <div><br><div><br></div></div> 几百年来 ,这里的民居一直保持着这种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 王家店 王家店村地处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西北山区的加碑岩乡,这里层峦叠、峭壁林立、万木葱茏 。<div>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拟将王家店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br></div> 土地少而瘠薄是山区不可回避的现实。“盆儿一块,碗一块,草帽低下扣一块。”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十几户,少则一两家,家家几眼井,每眼干巴巴 。”形象地说出了这里土地贫瘠和水的短缺。 <p class="ql-block">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风化的火山岩,致使这里长期缺水,雨季一过,河沟就干枯。遇上干旱,人畜饮水要靠乡政府出资雇车拉,然后按人口分配着吃。</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加碑岩乡党委和政府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战严寒,斗风雪,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轮锤打眼,开山放炮,共建成储水窖67座,自流引水工程35处,动用劳动积累工6.8万个,动用土石方620万立方米,总投资达870万元(网上资料记载)。</p> 老马上洼 <div>绥中县加碑岩乡王家店村老马上洼古村落,地处加碑岩乡中心,王家店村正南面。东与黄土村石门沟相接,南与黄木杖子辽西第一党支部毗邻,西面是于杖子村,背面是南石湖沟。平均海拔约500米。老马上洼因其位于高山上一个相对平缓的山洼而得名。</div>上洼村民组 ,28户人家皆姓马。据村上的老人说,明朝燕王扫北时马姓祖先马伦由山东省文登市迁居到河北省抚宁县驻操营马岭庄,马伦后代一子马永达迁居到辽宁省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炕沟屯生五子,其中一子迁居到上洼,至今已传承到第八代人了。故,上洼古村落又称老马上洼、马上洼。几百年来,上洼形成了一座古朴的村落,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宁静而祥和的生活 ,孕育并保留了质朴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div>山崖上写着"老马上洼"四个红色大字</div> 据地方志记载,上洼虽然都是山地,但土质肥沃,粮食、蔬菜一直自给自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走进这个小山村,一条条蜿蜒的石头小路像村庄的脉络,深入浅出,纵横交错。这些石头,它们每一颗都有着百年的历史,如今已被磨砺得失去了锐气,路面泛着藏青光泽。这些小路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曲折迷离,处处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感觉。 <div>老马上洼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的西山梁南面是青龙县,东面是抚宁县,自身又隶属绥中县,素有“一脚蹬三县”的说法。从山下仰望,山势极高,犹如云端。山下有雾时,山上犹如仙境,行至山尖,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景,山顶是一块小盆地,俨然世外桃源。站在上洼之巅。向南可以俯瞰河北秦皇岛,向北可以遥望建昌县巍巍的大青山与猴山,西北可以瞭望王家店冰沟大顶和连绵不断的九顶山,向东可以鸟瞰加碑岩著名的平顶山和秋子沟老秃顶峰。<br>老马上洼景色更是优美,山势如卧龙,一踏进上洼,就可以望见梁东龙头、腰梁龙头和杏梁龙头,正对着山下的三道石门。山中奇险的天井、石洞众多,夏季有天然瀑布,冬季瀑布结冰,景象十分壮观,可以说这里四季皆是景。<br></div>据说这里还是个难得的“风水村”。小村庄坐南朝北,地形呈“贵妃扇”形状,扇面就是村民居住的村舍。周围群山环绕,整个地形犹如风水学中的罗盘,四平八稳,前面有照,后面有靠,两边有抱,照中有泡,简直就是《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完美写照。 上洼屯,全屯面积4平方公里,28户人家,110口人。 游览古村落 ,感知历史,体验着古朴沧桑韵味,感慨古人的精湛技术,赞叹古人融合大自然的那份灵秀的智慧。 老马上洼地处大山深处 ,土地资源更是匮乏 ,没有大块平整土地,只能在沟沟坎坎里平整些小块地耕种,村民称之为“锅盖地”。 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老马上洼格外优美的梯田风光。还有种植的玫瑰和遍布沟沟坎坎的野花,使这小小村庄清新的空气弥漫着浓郁的花香。 沿着历史的轨迹,踏着寻找古村落的青石板,我们看到了远离尘世的另一个世界。村落依然有熟悉的乡音,还有工匠们留下的时光雕刻的痕迹。 古朴的院落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屋脊上的雕花非常漂亮 <div>这里因其位于高山上一个相对平缓的山洼而得名上洼,又因村人皆姓马,有一位老先生偶尔闲游至此,给取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老马上洼”。<br></div> 石墙灰瓦木格窗。上洼民俗村落,渗透着一种古朴气息。 古老的上洼,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的民居和建筑,古风古韵、古屋古墙、古树古道、古井古物、石磨石碾,整个村落全部是青砖青瓦、石木人字架榫卯结构的瓦房,屋脊有雕花,屋舍依山而建。 古井 上洼人还沿用着这种原始的冷藏方式 上洼屯的一位村民 ,拿着2018年的台历给我们看 ,那上面有上洼的美景图片 ,他指着上面的图片跟我们聊上洼的发展 ,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他对上洼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近几年,老马上洼的优美景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了众多画家、摄影家和各地游客的心中佳选。老马上洼这个鲜为人知的美丽村落 , 最早是被驴友们发现并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开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形态有别、风情迥异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蕴藏着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和历史文化,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有重要价值。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资料信息来源于网络。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