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坑有感

和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上坑,原郭村乡的一个自然村。黄山区可能找不到第二个像上坑这样特别的村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深山里的一个古村落,村龄至少200岁,村口二、三百年的的红豆杉、香榧树可以作证,村中的古建筑(胡氏祠堂)也可以作证。</span></p> <h5>村口红豆杉、香榧古树</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筑(宗祠)</span></h5> <h5>时代烙印清晰</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本来谈不上特别,但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儿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情。一个男女劳力不过四十的自然村,竟然凭着一双手和仅有的工具钢钎、铁锤,向阻隔他们世世代代出行的一座山发起挑战——开凿隧道。有资料说“每日凿洞不止,历时十数年”,终于凿成长110米、宽4米,高3米的“上坑洞”。无法想象,当经过十余年的开凿,山体被凿穿的那一刻,上坑人是怎样的激动?可惜百度半天,竟然找不到片言只字。</span></p> <h5>上坑洞上方刻字:上坑愚公洞</h5> <h5>设有反光板的上坑洞</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本来应该为“当代愚公”立碑,但是此碑不是彼碑。即使5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也十分赞叹当年上坑人的坚决和坚韧。将前辈的“愚公”精神刻于碑、告于众,激励后人,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可是,当你仔细阅读上坑洞口右侧《上坑愚公洞碑记》碑文时,必定大失所望。原来,刻碑不为凿洞人。碑文关于上坑人凿洞之艰,仅仅只有11个字“每日凿洞不止,历时十数年”。而近一半的篇幅是交待,“公元2000年初秋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平凡先生扶贫于黄山区,闻此洞,惊叹不已,为此精神所感,乃亲临洞址,挥毫题名:‘上坑愚公’。意在褒奖先人,激励后代”。立碑时间2001年9月。这叫啥碑呢?</span></p> <h5>上坑愚公洞不见愚公</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上坑的特别还在于她的朴素与坚持。通汽车的水泥路修到了村口,绿色的垃圾桶摆在了路边。然而,家家门口的柴垛告诉你,他们用什么烧锅做饭;路边棚屋上的石片告诉你,他们曾经怎样就地取材,石片当瓦;门前井口的竹钩告诉你,井水每天都要取用;山涧小溪捣衣声告诉你,洗衣机的声音没有这动听;挑猪粪的老汉还告诉你,这儿的猪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圈养,生活是快乐的。</span></p> <h5>粗的树段估计是种香菇</h5> <h5>40年前制作的用具岁月无痕</h5> <h5>尚在使用的水井</h5> <h5>石片作瓦</h5> <h5>小溪浣衣</h5> <h5>猪粪送菜地</h5> <h5>步履轻松</h5> <h5>一溪穿过,两岸是家</h5> <h5>恬静、安祥</h5> <h5>上坑山塘</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上坑,没有流量,没有娇柔,只有朴素。</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