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新团”扬柳青

情有独钟

<p class="ql-block">听说新团正在大规模拆迁!听说不光是老新团街要拆,新团新街除了医院学校统统都要拆!这让我感触良多勾起了我对这个小小集镇的无限眷恋和深深回忆!头脑里老是想着拆迁进行中的新团现在不知是个什么样子,几次打算到再熟悉不过的新团走一走看一看,年前总是有这事那事扯着不能成行!壬寅年正月初五天气晴朗,西北风不大,春寒料峭,一大早放过炮竹吃过元宵之后,戴上厚厚的绒线毛帽,口罩围巾将脸包裹得严严实实只剩下两只眼睛露着,挎上相机骑着电动车就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新团位于大丰城区和刘庄镇之间,上世纪一直是我们县城一个独立的行政乡,曾经叫做新团人民公社。新团境内自元代至清朝嘉庆年间,先后建成新团灶、八灶、九灶、王家灶、北灶等以卤煎盐的团灶,后卤气日薄,民国初年,淮南垦务成立后,开始从事农业种植。2001年新团乡正式并归大中镇。</p> <p class="ql-block">自打大中集解放以来,新团就是大丰至刘庄的交通枢纽中的必经之路。(俗称大刘路)由于二卯酉河的数次扩竣施工,当年大刘路北侧便是高高的圩堆积土,长满了高大的钉子槐树,像是一片黑压压抵挡风沙的自然屏风。</p> <p class="ql-block">从大丰市中心向西七里半,远远望去就是斗龙港上的大丰桥。</p> <p class="ql-block">大丰至刘庄的公路1953年建成,开通时为土路,后来才铺上了碎砖石子,斗龙港上本来也没有桥,1951年刚解放不久根据省政府要求,为了方便港东港西人员过往,这里增设了渡船,一开始是木船只是行人来来去去,船就是人工用竹蒿子撑着向前的那种,后来有了砂石路之后改为了轮渡可以上汽车。船不用竹蒿撑了,改用钢丝缆绳固定后人工牵引。1959年为了方便汽车上下船安全,在渡口两侧安装了木制引桥与轮渡相配套,若有船队过来轮渡让开待船队通过之后再衔接上引桥。</p> <p class="ql-block">1953年大丰(当时称大中集)至刘庄建成了大丰第一条砂石公路。十多年后的1968年秋天,开始建造的大丰有史以来第一座3孔85米*6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这是老大桥的西桥头堡牌子,上面隐约可见当年时髦的“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毛爷爷的语录牌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时隔10年后(1978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随着新团河的形成大刘路的改道,在老大桥以北大约100米处新建了现在的新大丰桥。这是大桥东首北侧的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如今新桥仍然是黄海路(原大刘路)重要的交通要塞,站在桥上可以看到南面不远处风烛残年长满了杂草堆满了杂物的老桥身影。</p> <p class="ql-block">朝北望去,二卯酉河与新团河交汇处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走上老桥,往事如烟。虽然桥的表面己经斑驳破碎,但从残留的字迹隐约可以看到这座桥当年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这是桥西坡偏向西北方向的原始路面。可以想像得出它曾经的辉煌和繁华以及对大丰的发展所作出过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大刘路不是很宽,两辆汽车会车时行人或骑自行车得格外的小心和避让。路上常年有班道工在路上将砂子往中间扫,几十米远就有一个备用土堆,护路工人用洋锹将土一铲一铲均匀撒在路面上对路进行保养,汽车过去后都会卷起一股浓浓的扬尘随风飘散,行人掩鼻而过。</p> <p class="ql-block">从大丰桥向西公路直插西北方向,然后一个折弯逶迤蜿蜒拐向西南直奔新团。</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里是新团的河口村和长安村,路的两侧满眼翠绿,生机盎然!其中的几个元素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如图所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绿油油的水稻秧苗正是当年这个地方当年的主色调。</p> <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世纪初页,如今的大丰城区仍然是一片荒野滩涂,没有沟河没有道路没有树木廖无人烟。而斗龙港西则是另一番农耕景象!新团与南片的西团南团一样由于地形地貌景观缘故早己形成,(“灶”聚集成“墩”,“墩”汇合成“团”。)1917年张謇来丰开发,形成了斗龙港西为“农区”,港东为“垦区”,农区以长水稻为主垦区则专长棉花。水稻季节灌水主要靠千古传承的传统方式~~人工踏车。</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没有杂交水稻,常规品种亩产一般只有三四百斤,没有电也没有机器,先是由人工踏车提水,后来风车普及,到处可见“柳堡的故事”里的蚕豆花儿开“东风吹得风车转”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老牛是当年最重要的大型农用“家当”。到处可以看到孩童戴着斗蓬骑在牛背上沿着水渠边放牛吃草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罱泥船如今已经绝迹,那年头化肥计划供应,水稻地区肥料来源大都依靠挑秧草(青草沤肥)罱河泥解决。那时候大丰化肥厂初建,氨水需要早早用船来排队购买,垦区棉花垩肥与水稻分粒灌浆争相用肥,可想当年要完成国家的定购任务农业生产是何其艰难!</p> <p class="ql-block">大同小异的住房朴实又简约,基本都是清一色茅草房,有很多则是古老传统意义上的筏头墙“丁头府”。大屋(堂屋)在前,猪圈毛厕在后,高高圆圆的囊草堆成了港西人的绝配,一日三餐,烧的囊草冒的青烟,条件好的人家锅门口会有风箱,吹风助燃,远远望去炊烟缭绕,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绿油油的秧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煞是好看!那时都是人工栽秧,种子通常就是上一季的水稻,一年套一年,一株顶一株,每亩地稻种用去二三十(斤),最终能够收获二三百(斤)就谢天谢地了,因此为了提高产量大多要求栽得很密。那时没有化肥,除了农家肥之外水稻肥料通常剐青草沤肥或者用农船下河用铁揽子揽河泥。</p> <p class="ql-block">除了满眼风车转之外,另一风景就是靠风扬帆前进的船。当年大丰的物资进出主要依靠河运。因此从二卯酉北岸从西河口向东直至大丰城区全都是卸货码头,一群群身披白布搭肩的搬运工人,一根扁担两只箩筐整天忙碌在这些地方!別看他们辛苦,农村人都十分羡慕和向往,因为搬运工会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因为人家顶着“国营”企业和城镇定量户口这块硬牌子呢!</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老新团河虽然不大,但弯弯曲曲从河口到长安经新团向西南就是岔河口到达七灶河向西下刘庄南闸到达串场河。这里来来往往的各式船只可多了去了,有航运公司拖儿带女职业跑运输的,有风张帆没风拉纤,有的祖孙几代人常年在这条河边上背纤,有时可以看到长长的十几条船相连接的集体船队由机动轮船拖着,前面的红旗迎风飘扬,拖在最后的小划子船向尾巴一样一甩一甩的扭捏着,煞是好玩,每天还有2⃣️班客运轮船迎来送往。还有得篓弄鱼的放鸬鹚的卖糖的做手艺的拾荒的各式船只把个小小的新团老河整得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这到了新团老街了,曾经的食品站、粮油管理所、农具厂、加工厂、医院、供销社、广电站、文化站都在这一条街上。如今老街上都是水泥路面,再也看不见当年砂石路的影子了,但路的宽度像是没有多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进入老街进入眼帘的是拆迁后的一片废墟!南半边这一排瓦砾是老供销社原来的位置,以前物品紧缺,供销社是人们羡慕的好单位。老街东头是老新团农具厂,上世纪80年代,这里有四五十间厂房,车间生产的泵曾畅销扬州、镇江、江阴等地。现在仅剩几间瓦房,已经成了“多为”公司的宿舍。农具厂旁边,有个红砖砌的高大建筑,是曾经的大会堂。老街的东北角是新团粮油加工厂,设有榨油、炼油、轧油、造纸、制镜、制酱、轧花、面粉挂面等八个车间,为镇上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品,现在成了私人厂区。</p> <p class="ql-block">我真的来晚了,当年的老街已没了踪影!幸亏路还在,西北风吹在路旁光秃秃的老树上发出呼呼的声音,像是诉说着它一路伴随着新团走过来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时都会和弟弟妹们一起经过这里去刘庄外公外婆家拜年!一路看风车看帆船看新团的细微变化!有时候还不忘走进路边的供销社买这买那,曾经在这里买的那本淮剧唱段至今还收藏着,有时候还拿出来翻翻看如今的经典与当年有什么不同!哼上两句放松放松身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记得新团的学校在河的北岸,河上有一座石桥,学生们走过石桥穿过岸边的树林就到了学校的大操场!过去行船人到了桥边就像要过一个屏障一样,张帆的大老远就🉐️倒下桅杆后过了桥再竖起来,拉纤的拉到这里就得收起纤绳待船过桥后再与船连接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座桥在印象中极其深刻,本次打算再来看一看拍个照片留作纪念!很遗憾!桥梁早就没有了,这里成了老街与南北向新街的交接点,站在桥的旧址上向东望去原来的河道早己填平!向西看河水仍然清澈明亮静静地躺着,没有船只没有喧嚣,死寂一般。</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北走向的新团新街,据说也在此次拆迁之列。这里的历史不是很长,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新开了新团河大刘公路随之改道,原来的新团老街从此走向萧条冷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老桥不见了,河水还在流淌,老街西头有这样一处开挖过后的水塘,看来像是有人故意按排过似的,一块块混泥土与砖块形成的连接块沿小塘边高高低低铺成了一条通往大河边的小径,形成了诗情画意的自然小景。顺道而下就可以看到如今的这条河流的身影了。</p> <p class="ql-block">小塘边有棵树,两边都是壁陡的悬崖,下面都是水,虽然不深但还是害怕掉下泥潭落得浑身泥浆连向路人都不好交代!于是颤颤惊惊拍下了这个镜头,远处由于岸上的房子阴影影响了河塘水的画面效果。</p> <p class="ql-block">沿着脚下石块铺成的路向北就到了老新团河边了。除了冷静而外再平凡不过,人们在十边上栽满了油菜,睹物伤情!看着静静的河水,一股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小河啊,你和人何尝不是一样,失时的凤凰不如鸡何尝不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座落在老街西头路北朝南的一处建筑,记不得原来是新团的什么单位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挑新团河,每个生产队都有几十个民工的土方任务,年龄最小的十七八岁,年龄大的六十多岁都吃住在工地上,睡的是工棚,吃的是玉米汗子饭,早上5点打早工,一直挑到太阳落!可以这样说,那一代人年年挑河,一辈子一支扁担一把锹,肩膀都有带血的痂。说累死在河工上一点都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1974年举全县之力开挖的这条直达刘庄的大河,那就是现在的新团河!大刘路顺河而建,新团新街应运而生,新街与新团河成T字形,并在新河上架起了南北连通的大桥。桥北有国家粮库和新团中学与大刘路隔河相望。当地人的记忆都与这座桥相连:“曾经沿着大桥去桥北上初中,放学后过了大桥就来到新团街,那时的桥两头都有集市,很热闹。大家相互都认识,买东西还可以欠账。这座平桥2012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站在河边朝西看可以看到前些年新建的高速铁路。河里不远处有条架有水泵的水泥船,不禁让人联想起水稻供水工具的变化过程。从脚踏演化到了电灌经历了若干年的努力之后,又回到了这高炮筒式的灌溉方式,不禁让人感慨良多!</p> <p class="ql-block">路南有个铁罐躺着,不知是储油罐还是储气用的,这里不会就是原来的新团农机站吧!只有新团本地人熟悉,反正都少了当年的那个热闹劲了。</p> <p class="ql-block">铁罐西面有条路直通农庄,不时有人开着电瓶车从来这里来来去去。</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路北这座房子的侧面照片,新团当地人对此一定不会陌生!因为门口有人在忙活着,就没有好意思走近拍个近影。害怕人家怀疑自己傻不拉叽这破地方🈶️什么好玩好拍的?!</p> <p class="ql-block">高速铁路上一列动车风驰电掣的向北飞驶!当我车停下来时已经走远。</p> <p class="ql-block">高速路以东的农庄己经不见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老新联村的村部,20年前新团刚刚被大中镇合并,我和我的同事们曾在这里面住过较长一段时间,记得门口有个老哥姓束叫长富,我们这些年都没有再见过。</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记忆中20年期间修了多次,原来是土路,后来修成砂石路,几年后改为水泥路面,目前大多数路段改成了沥青等级公路。变化之快令人想都不敢相信。</p> <p class="ql-block">一排排农庄都拆了,只剩下这光秃秃的石头招牌孤零零的耸立在光明村东面的河边上。</p> <p class="ql-block">光明村部还在,刚刚年初五,不见这里有人走动。</p> <p class="ql-block">动员拆迁的大红标语在废墟前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走了多少回了,就是不知道这是新联村的什么地方!应该是养鱼塘吧,我想得有个诸如什么荡什么泊什么湾比较文艺的名字才合适。</p> <p class="ql-block">这塘西又一条大路贯穿南北。路上看不见一个路人。</p> <p class="ql-block">再向西看去农庄还在,路也正规了,辅道还做成了红颜色的步道供人们休闲散步。</p> <p class="ql-block">走到长保家后头,这里的一切似乎很是熟悉,小伟家宝宝一定到了上学的年龄,肯定十分俊俏又可爱!</p> <p class="ql-block">长保屋后边开挖的渔塘,水面上泛起了层层浪花,我想🈶️了勤劳憨厚的的主人,就是一定能够五谷丰登鱼肥禽旺万事大顺!于是乎倚着车子拍完照片迅速离去,要不然被主人发现了一定会让你不晕头转向总不放你过门,我从心底里祝福我的所有朋友们新年快乐幸福祥和!</p> <p class="ql-block">这里本来是一片良田,近二十年这个村被合并后开挖了大量成片渔塘,土地流转之后,原来的田园主人纷纷走出田埂从事第三产业,让昔日的农村变成了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p> <p class="ql-block">站在岔河口新大桥上向北看去,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田香两岸!这里就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外婆庄。这辈子不知道来过了多少趟。</p> <p class="ql-block">河西边就是原来的“永久村”,不远处住着我的老表湘元老家,还有湘艮湘林湘专老表。一晃儿时光屁股一起长大的表弟兄们都老了。外公外婆舅舅姨父老前辈们都己西去,我们何不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享受时代赐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呢!</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大桥西侧的楼房清晰可见,这就是龙方超市,老板娘秀娟是个俊俏贤惠的女中强人,她们从零开始做大做强,如今生意兴隆儿孙满堂乐享天伦!</p> <p class="ql-block">新建成的岔河口大桥又大又宽,十分气派!</p> <p class="ql-block">桥下水中停着一条不知是哪家的小船,上面还盖着塑料布,让这个应该很有意境的画面打了大大的折扣。</p> <p class="ql-block">小船南侧就是老岔河口桥了,别看她己经陈旧不堪,当年它可是大丰重要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镜头里的这河这水我也说不清叫什么名字了,我只知道这河与南面东西向的七灶河相连接,因为紧靠原来的县机砖厂,这里曾经是水上运输十分繁忙的地方!反正我曾经背纤从这里走过不止一次两次。</p> <p class="ql-block">工农桥向西的现场画面,也是老大刘公路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工农桥向东的一段路,如今形成了水泥路面,其实,它是目前除了路面改变保存完好的老大刘公路的基本雏形。</p> <p class="ql-block">站在工农桥向北眺望满眼乡村田园风光!不远处就是我舅爷老表们的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这儿向北直达大丰公路主动脉~黄海路。</p> <p class="ql-block">这南来北住的车显示着外婆庄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七灶河上原有的渡船口,那里有我们兄妹们的童年记忆,今天的出行很大程度上是我一直以来对这个渡口的怀念和向往,半个多世纪了,渡口如今是什么样子?真的十分期待!</p> <p class="ql-block">拍下工农桥西侧的标语,记录下今天的出行,正巧我的“宝马”与桥同框!</p> <p class="ql-block">工农桥向东看!七灶河水清澈荡漾泛起层层波浪,远远望去岸边的扬柳树形成微微淡绿!又是一个春天来到了我们面前,从当年的东风吹得风车转到如今的农庄消失万象更新,有理由相信这只硕大的蚕宝宝短时间内将新团这片饱经过风霜的桑叶狂食殆尽,必将吐出缕缕蚕丝编织出崭新的华丽锦绣!</p> <p class="ql-block">前面的村牌坊“光荣村”赫然在目!外婆庄到了!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又陌生!……(上篇完成于2022.2.27.第一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