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最先学习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前三年,严格按照师父的要求,苦练内功修正拳架。每一次到成都学拳,我都想多学“几招”,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回到简阳再慢慢消化。<br> 传统杨氏太极内功功法有几十个,(不包括太极擒拿术),哪有那么多时间练功呢?请教师父,师父笑笑告诉我:站、行、坐、卧都是功,先把桩功练好,其他功法就很容易上手了。师父还以他跟师爷学拳时的例子启发我:那时十八岁学拳,扇蜂窝煤都在“太公钓鱼”。<br> 一语道醒梦中人~师父的启发让我把练功生活化——<br> 坐公交车:站着,随着车运行左右前后找虚实转换的平衡;在家练习书法:无极桩;择蔬菜、切菜:把菜板搬到茶几上,蹲马步完成;<br>炒菜、洗碗:单腿支撑练虚步功;看电视:拉腿的韧带、松肩、肘、腕关节等,睡觉前,躺床上练“回肠荡气功”………当然,主要还是按照师父的要求:先专心练好桩功。<br> 师父带我推手,告诉我和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没有通过练功推手柔化的练习,我们的拳打出来的松是假松。推手检验拳架,同时让我们在推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从精神到骨骼肌肉得到放松,去掉我们身上的拙力,回归到像婴儿一样的松柔,这样才是真松。<br> 那段时间,师父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坚持每天早晚练拳练功,挥汗如雨,我的拳架有很大进步,早晚各一趟拳,加上练功,每天不低于4个小时的专项训练,打出来的拳有了一种松柔沉稳的感觉,太极劲也逐步在走架中体现出来,更值得庆贺的是膝盖的疼痛现象不知道啥时候没有了!<br> 我经常感慨:“八年抗战”自学太极耽误了我太多时间,现在步入正轨学拳已经错过了我最佳学拳时段。师父开导我们:为什么有的人打了一辈子太极拳还是门外汉?就是没有得到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动作不得要领。我由此而联想到自己打了八年的拳,就是因此而伤了自己的膝盖…。于是,我更加努力的练功练拳,争取三年一小成。<br>在学拳的这些年,师父给了我太多的引导和点拨,师兄师姐们给了我太多的陪伴和帮助。师父总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和简单的语言把太极拳高深的拳理拳法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容易体会掌握。如:拳架倒撵猴:看到我手脚不合,就用“左手中指拴一根线,另外一头拴在右脚大拇指,手一动脚跟着就过来了…又如接劲功送胯:“从地上抱一块大石头,自然用胯骨往前顶,石头就容易抱起来”等等…。我习惯把师父的话反复琢磨,用在练功和走拳架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兄师姐们总是轮番给我点拨和当陪练。因为我到成都学习一般来就是几天,住在亲戚家,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走一个小时(武侯立交到双楠派出所师父家)到师父家门口,搭师父的电瓶车去体育场,打完拳,在体育馆露天茶馆泡上几杯茶水,一边聊拳,师兄师姐们陪我推手,练功,师父一并指点。下午在浣花公园继续复习、学习。永远忘不了我学拳一周掉了十二斤肉~<br> 那段时间学习拳术是比较辛苦的,心情是愉悦的。我把师父教的功法在拳架、推手中加以运用,既:正确练功——为什么要这样练——这样练在拳架上怎么运用——在推手中怎么应用。同时,结合《太极拳论》、《太极十三式行功心解》中的每个要点进行练习,虽然不能完全悟出其中的奥理,但确让我有了足够的信心从拳架到拳理,再由拳理到拳架,反复琢磨、反复练习~这时才有了一点“左脚跨进太极大门,但右脚还在大门外”的感觉。虽然如此,还是感到很欣喜,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这段时间,师父组织我们师兄弟妹们参加了好多次各级传统太极比赛,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我开了眼界。也让我在比赛中找到了差距。2012年,又让我和师兄弟妹们参加了四川省武协举办的“太极拳教练、裁判员培训,”段位考试等等活动,考试全部达标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成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我十分感恩我的师父:没有师父的引导,我不知道还要走多少弯路,可能到老还在太极门外;感恩每次去学习陪练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没有你们的陪练,我很多技法都悟不出来。<br><br><br> </h3> <h3>师父王建强</h3> <h3>我的入门介绍人:周朝东师叔。</h3> <h3>参加省赛和师父在赛场合影</h3> <h3>师父,我、参赛的师弟师妹们赛后留影</h3> <h3>和三位师妹赛后留影</h3> <h3>师父参赛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游览放松~</h3> <h3>师兄弟妹们彭祖山太极秀</h3> <h3>参加省武协相关培训留影</h3> <h3>师父专程来简阳指导并为我和师兄颁发《成都市太极推手协会副会长》证书</h3> <h3>我和师兄师弟们留影~右一:我,左二:唐唐师姐、右一:汤志玉师弟。二:程军师兄、右<br></h3> <h3>和李清秀师妹、王小龙师弟合影。</h3> <h3>几年的学拳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学拳的艰辛,更感受到太极大家庭的温暖,为此,放弃了自己诸多的爱好,一步一个脚印,主攻太极。明确了学习方向,心中有底,不求最好,只求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