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眼中的长征

韩连绪

<p class="ql-block">今天,在图书馆里借书,发现了一本好书。借来仔细阅读,立刻被里面的内容震撼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1936年英文原版《神灵之手》,作者薄复礼,他称赞红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高度评价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出版这本书时,长征还没有结束。这本书比美国记者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还早一年。</p> <p class="ql-block">薄复礼(原名勃沙特),瑞士人,1897年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1922年秋,受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在贵州的镇远、黄平和遵义一带传教。 1934年10月1日,薄复礼同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当时的红军官兵,对于来华传教的洋人多抱有敌视态度,但传教士们有可能提供一些经费和药品,以解红军医疗器械和药品极度匮乏之急。被当成俘虏的薄复礼没能离开红军,参加了长征。</p> <p class="ql-block">1922年,25岁的勃沙特到达了上海。在这里,他学了中文。教他的老先生,根据每个学生的英文名发音,都给了一个“信、达、雅”的中文名字。给勃沙特的中文名字是薄复礼。“薄”是取英文名字勃沙特的音首,“复礼”来自“克己复礼”,就是依礼来约束自己。薄复礼大概清楚,“克己复礼”是要人达到儒家“仁”的较高的思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他在他的《神灵之手》中,解释了自己的名字,本人感觉很准确:“我的名字薄复礼,意思是不自私自利,以克己复礼为荣。”</p> <p class="ql-block">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薄复礼在贵州辗转多地,他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和大饥荒,也收获了爱情。薄复礼和同来中国传教的瑞士姑娘露西举办了婚礼,并坐上中国的花轿度了蜜月。后来,二人定居在贵州镇远的一座小教堂里。</p> <p class="ql-block">萧克将军回忆这一事件时说:在旧州地区,我们扣留了外国传教士薄复礼和海曼。当时,正处于紧张的战斗行军时期,对这些不明身份的外国人,自然不能放过,虽然我们很快查明了他们的身份,并释放了他们的家人,但还是留下了薄复礼和海曼。</p> <p class="ql-block">在红军扣留薄复礼的同时,还得到了一张宝贵的贵州地图。不过,包括懂英文的官兵在内,大家都看不懂,因为地图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的。27岁的萧克将军把薄复礼找来,事情立即有了转机。薄复礼把图上所有用法文标注的道路、村镇的名字统统翻译了过来,两人一直忙到下半夜。</p> <p class="ql-block">到今天,我们还可以想象,这张地图对于面临生死存亡的红军来说,会有多么重要。</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些陌生的军人,薄复礼心怀恐惧,战战兢兢。但是,对萧克将军的印象却很好:他看上去很年轻,热情奔放,生气勃勃,眼睛里充满了信心和力量。薄复礼想,这样年轻而充满热情的共产党军官,怎么可能是国民党宣传的“赤匪”呢?薄复礼在《神灵之手》中,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在这本书里,薄复礼说:红军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吃苦的人,他们所走的“路”简直不能称之为“路”;他们在泥泞中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不停地往前走。在这种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红军对薄复礼特别优待。一天,负责看管、照顾薄复礼的战士给他牵来了一头骡子,并告诉他,这是一位红军首长的“座骑”。这极大地添加了薄复礼对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好感。</p> <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12日,萧克将军摆了一桌酒席,为这个特殊的朋友饯行。这是薄复礼一年多来,看到的最奢华的酒席。为了欢送薄复礼,萧克想尽一切办法,把所有能够搞来的美食都搬上了桌子。薄复礼临别前,还收到了萧克将军给他的十块银元。</p> <p class="ql-block">当年8月,在脱离红军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薄复礼在伦敦出版了这本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英文版书名为《The Restraining Hand: Captivity For Christ in China》,由伦敦哈德尔公司出版。</p> <p class="ql-block">1985年,在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的帮助下,薄复礼与萧克将军时隔50年后再通音讯,重叙当年佳话。</p> <p class="ql-block">1993年,薄复礼在英国去世,享年96岁。薄复礼夫妇两人生前无子、一生飘零,但他们的名字和亲历长征的传奇却留在了中国。2008年10月,位居开国上将第一位的萧克将军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p><p class="ql-block">一张地图,一段峥嵘岁月,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却彼此念叨了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1988年,两个年轻的山东小伙子严强、席伟,根据1936年原版《神灵之手》翻译成《一个被红军释放的外国传教士见闻录》,年底全文首发在《贵州文史丛刊》上。</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读到的这本书是2018年重新出版的。里面用萧克将军的《难忘的记忆》作为“代译序”,也有作者的自序、译者序,后面还有一百多页的附录,非常全面。</p> <p class="ql-block">从介绍长征的一系列丛书中,我们进一步知道:现在,我们生活在由前辈们用血和生命换来的社会,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不管现今的社会发展得有多快,也不管明天的社会有多好,这些都是建立在先烈们英勇牺牲的基础之上的。先烈们为创造人类幸福而牺牲的崇高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p> <p class="ql-block"> 韩连绪</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