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咱们的故事(3)说士

屈松(松哥)

<p class="ql-block">说士</p><p class="ql-block"> 所谓“士”,原本只是周代贵族等级当中最低的一级。他们特权不高,财富也不多,但有义务恪守贵族伦理。</p><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战争是诸侯国间士人以上贵族参与的事,庶民没有文化,不会驾车武剑等,只做耕赋。</p><p class="ql-block"> “士”,这个原代码,从古到今能读到的是:在战场上,威武的为勇士和猛士;献身的称烈士;普通的叫士兵和战士;聪明智慧的是谋士;学习好的会戴上学士、硕士和博士帽;道教人士即道士;修为高尚的人,名士也。</p><p class="ql-block"> 远古,士的定义和定位一直以来是明确的。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对这个角色(士)的含义进行了一些“创新”。</p><p class="ql-block"> 信陵君出于道义窃符救赵后,无上荣光,再未回到魏国,而是留在赵国生活,但依旧不改礼贤下士的英雄本色。听说赵国有毛公和薛公两位处士,毛公混迹于赌徒当中、薛公做着小本生意,贩卖酒浆。信陵君动了心,很想和他们结交。</p><p class="ql-block"> 请不动毛公和薛公这两位人士,信陵君扔开排场,像普通人一样徒步进入毛公和薛公的生活场域,相得甚欢。这样的行事作风——扔下车驾,徒步走近赌徒和小贩的生活圈里,在当时实在不成体统,有辱斯文。</p><p class="ql-block"> 赵国公子平原君,也是信陵君姐夫闻而非之。让太太转话给弟弟,请信陵君注意自己的身份。</p><p class="ql-block"> 但信陵君不以为然,坚持他的行事风格。后来,平原君也有所觉悟了,摘下了冠,与信陵君进行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件事传扬出去,先是平原君的门客有一半都转投到信陵君门下;然后天下之士纷纷投奔信陵君;最后平原君门下几乎没人了,所有人都去投奔了信陵君。</p><p class="ql-block"> 后来儒家对此事的解释是:两位公子的做法是对“士”作出了极其经典的重新定义,影响相当深远。</p><p class="ql-block"> 随着礼崩乐坏,传统贵族风流云散,士已经没有了贵族的特权,财富也不能得到保障。这种时候,他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道德抉择:要么扔掉贵族体统和贵族精神,像平民百姓一样生活,一切以生存为第一,至于颜面已经不那么重要;要么坚守贵族精神,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其实也意味着,士这个阶层正在消失,所有的士都必须接受自己在新时代里的新身份。</p><p class="ql-block"> 信陵君给出的新标准,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标准。从此以后,历朝历代,一个人够不够资格称为“士”,就取决于他的道德操守。其他像“君子”、“小人”这些概念的演化,也都遵循着同样的逻辑,由身份定义转变为道德定义。</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想到,有人年轻时,只读到学士,就再也读不下去了。然而喜欢交友,喜欢天南地北的吹牛和摆龙门阵,又好面子。于是自封“说士”,四川话等同于“硕士”。</p> <p class="ql-block">晕船的人</p> <p class="ql-block">遛海湾,遇漁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