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寒冬将罄即春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艳日馨风已久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岁次壬寅尤任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满园桃李竞芳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为了继续推进“双减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互学互助,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伴着虎年新春的脚步,在吕利云校长的统筹安排和精密布署下,西关小学各年级教研组“同课同构”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老师们精心准备下拉开了序幕。</p> 定位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备课伊始,三年级数学教研组的8位老师认真研读教材,大家通过研讨一致认为,“位置与方向(一)”这一单元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重在通过教材提供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一方面获得丰富的有关空间方位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本着“改肉不剔骨”“创新不排旧”“简约不简单”三大原则,把重点定位为让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单元教学设计脉络。</p> 备课 <p class="ql-block"> 对于学生而言,视角范围内的东西是感受最形象也是最深刻的。因此,身边的教室、身边的游戏、身边的校园是组织教学的最好素材。王巧仙老师和邓小燕老师经过仔细推敲,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本着坚持贴近生活及儿童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最终定稿。让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融合。</p> 授课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首次执教的是王巧仙老师,王老师首先通过让一名同学站起来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这名学生向后转再介绍一遍,通过介绍,让学生发现随着他的转身,每个方位的同学变了,从而明白:用前、后、左、右描述方向有一定的局限性,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运用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引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过定位教室的东、南、西、北,加深了学生对方向的辨别,接着出示例1,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找到“东”和“西”这两个方向,再利用已有的方位知识,分别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学会确定方向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根据一个方向找到其他三个方向。然后利用小游戏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方向的辨识能力,最后在数学文化环节让学生对利用大自然中的特定事物辨别方向产生了浓厚兴趣,真切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评课 <p class="ql-block"> 听课结束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老师就本节课的教学作了自评,每</span>位老师都从教学思路的清晰度,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程度,教学风格以及板书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评价和交流。 老师们就如何确定“东方”进行了深入研讨,指出我们“生活中的东方”与“人们意识中的东方”存在一定的差别,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秀英主任认真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并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她指出:教学时要关注文本的解读,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要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敢于深入思考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开发本土教法,让在场所有老师受益匪浅。</p> 二次授课 <p class="ql-block"> 哪里有付出,哪里就有收获。经过再次精研细磨,邓小燕老师在二次授课时,很好地吸取第一次授课时的成功之处,对第一次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修改,她在授课中通过探访友人迷路了这一小故事,让学生在帮老师解决问题时发现“东”这一方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块,巧妙地突破了难点。整堂课紧紧围绕“辨别—实操—巩固”这一主线,将知识不断内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教学活动回归真本。</p> 启程 <p class="ql-block">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二次授课后,高秀英、张永军两位领导再次与三年级数学老师深入交流,高主任指出在“同课同构”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己有知识,还应该关注教材的前后联系,使“同课同构”这种教学模式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发展和提升。</p> <p class="ql-block">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同课同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评课和自我反思,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同课同构让老师们的反思更有深度,教育理念更加清晰,问题设计也更加具有针对性。相信,在三年级所有数学老师的努力下,“同课同构”这种新的教研模式一定会大放异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