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矿山

zmzg天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再回矿山</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文/若 水 图/天 涯</font></div> 矿山——昔日的东冶铁矿,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我永远难以割舍的地方,是我放飞童年梦想的地方,是我工作起步的地方,也是我记忆开始、故事开篇、从这里走向外面世界的地方。<br>  1968年秋天,在我八岁时随父母来到矿山,在这里度过了我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幸福快乐的度过了五年小学、三年初中、一年高中的学生生涯(后转读于林县四中),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一名光荣的矿工,先后从事过矿石取样、手工采矿、矿石经营等工作。也就是说从1968年8月来到矿山,到1986年1月离开矿山,我在矿山学习、生活了18个年头。矿山有我们快乐的童年、青春韶华和最初的奉献。矿山给我们留下的是永久的美好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2021年国庆长假的第一天,我与同学一拍即合,走,去矿山,故地重游。不日,应同批参加工作的同事之邀,一路向西,再次开始了矿山之旅。去曾经读书的地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曾经挥洒了青春汗水的地方,寻找我们远去的童年、逝去的青春、为矿山发展做出的奉献。我们一行四人、一行六人分别于10月1日、10月11日来到了位于林州市河顺镇的王家沟村,即原东冶铁矿所在地。 在村口路边停车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对比性的游览观光......眼前道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取代了昔日的砂石路,道路两旁白色的栅栏里是绿油油的青菜,路边一米多高的五颜六色的格桑花正怒放着,成片的鲜花点缀着远方红瓦白墙的小山村,鲜花盛开的村庄就是这里么?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碧绿青山、白墙红瓦构成了一幅多么秀美生动的巨幅山水画卷啊。 我们站在路边,俯视沟底的矿山职工医院旧址,眼前两层楼的门诊部已被改造成了“王家沟村党群服务中心”,楼门的两边分别悬挂着“王家沟居民委员会”、“王家沟村支部委员会”的牌匾,楼门正上方的红色五角星依然在熠熠生辉,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在迎风招展。 我们小时候以及参加工作后,都是在这里看病开药打针的。那时职工是公费医疗、家属是半费医疗,我们还有些基本福利可享受,不用买房,水电费全免、单身宿舍也是免费居住的等等。我二姐也曾在这里当护士、我的好友也曾在这里当医护人员,我还在医院的暗室里冲洗过胶卷、印洗过照片。<br>  矿山职工医院,曾经创造过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功地开创了显微外科手术,成为当时河南省第二家能做显微外科——进行断肢再接手术的医院。<br>  当年春节医院大门口贴着“但愿世上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醒目对联,至今记忆犹新。 而眼前,住院部早已被夷为平地,砌台填土,种上的草木,绿油油的很是水灵清秀。1995年底,我父亲因患脑梗曾在这里住院。我也曾请假回来陪护父亲。那时,矿山已近尾声,当年风光不再,夜里已经没有了照明用电。一到夜晚,一片漆黑,加上住院部那一排病房离太平间很近,觉得很是恐怖,因为整个住院部只有我和父亲两人,病房里点着蜡烛,火苗随风摇动,病房外没有光亮,漆黑的夜幕下,排排冬青树在寒风中沙沙摇曳,外面没有一个人,加上医院曾经的恐怖传说,一个人行走在漆黑空旷的大院内,的确令人毛骨悚然。 门诊楼拐角处路边的第一个小屋,就是我当年的住所,上中学以后,我就常住在这里。成为我读书、学习、会友、聊天、洗照片的乐园。记得临往四中上学时,因有同学不能同行,我们还在这里默默地哭泣......现在平房小屋已不复存在,成了村民的菜园。<br>  与我的小屋相隔两排平房的平房是我的家,我曾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从路边数第四个门是两间半的居室,就是我温馨的家。最里面的半间小屋,曾经架着一个小床,上面睡着童年的我。还有一个光滑的煤火台,就是我的“书桌”。在这里我曾“研制”了直流电动机、动力船、矿石收音机、曝光箱,学习了冲胶卷、印象等技术。<br>  冬天大雪纷飞,门外就是我们堆雪球、打雪仗、对垒作战的战场,红扑扑的小脸冒着热气,幼小的我们不知疲惫、不知寒冷的在雪地上雀跃奔跑......耳边仿佛传来小同伴们的叫喊声、被雪球击中的欢笑声......而眼前,那几排平房早已不在,被村民新盖的五排二层白色小楼替代,再也看不到当年的影子。 家属院上面铁道边的山凹里,曾经长满了李树、杏树、梨树,春天,绿草茵茵,鲜花盛开,花香四溢,蝶飞蜂舞,小鸟欢歌.....夏秋果实累累,压弯枝头,瓜果飘香,清风徐徐,秋虫呢喃......深秋漫山红遍,色彩斑斓,红黄纷呈,层林尽染......冬天雾凇冰挂,剔透晶莹,雪花飘飘,山野茫茫,一年四季都是看不完的秀美风光。可当年风光不再,这里早已变成了农家小院。矿山解体后,那十里铁轨也被村民卖了废品。<br> 对了,每到秋天,会有零零星星的萤火虫飘满天空,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夜幕里游荡,也像天女散花一样,那是多么难得的“星星点灯”哦......离开矿山后,再也没有看到过那种带灯会飞的小昆虫——远去的萤火虫。<br> 家属院的后面是大礼堂,当年全矿职工大会、大型文艺演出、电影放映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曾经是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欢声笑语、歌声飞扬......当年矿山山洪暴发,我们家就在这里避难。而现在这里也成了农家小院。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痕迹,那喧嚣热闹、红红火火的场景只留在了记忆深处。<br>  原大礼堂北面是汽车队大院,各种生活用车都停放在这里。矿上的大轿车每天早晚从这里发车到火车站送接去安返矿的职工家属。我曾不知道多少次的从这里乘车去安阳、或从火车站乘车回矿山看望父母。现在原车库均不见了踪影,大轿车载着年轻的我还在脑海里不停地奔驰着。<br>  大院的西边是锅炉房,是我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锅炉房负责机关、车队、医院、职工家属的饮用水。那时,烧锅炉用的是煤炭鼓风机,为了保证第二天炉火不熄灭,保证汽车出车时能加到热水,我也曾在晚上替母亲给炉子添加煤炭。 院子最北边那高大的厂房就是机修车间车工房,当年我三哥和我小学的同学就在这里当车工。当年,高大的厂房内,几十台车床同时旋转,车床的轰鸣声,车工繁忙的身影都随着矿山使命的完成而远去。依稀记得上初中时,我们在这里学工,我就在翻砂组学习,具体就是把浇铸的金属物件上的沙子剔除干净......可现在厂房大门紧闭,看不到里面的状况,通过紧锁的栅栏大门,看到机修大院已是杂草丛生、荒草萋萋,草深没人,一片破败和凄凉。 沿着车队大院左拐,便来到了矿山的文化活动中心,这里有舞台、球场、放映楼和图书馆。经改造,舞台成了“河顺镇王家沟村文化舞台”。这里也曾经是职工文体比赛、戏剧演出、观看电影、职工开会的场所。在两根柱子上建起的红色的放映楼,曾是矿山的标志性建筑。放映楼每周都会放映电影,很多的名片佳作通过银幕滋润着大家的灵魂和心田,丰富着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给职工带来了极大的快乐。现在放映楼上门窗已坏,长满了荒草。可那时看电影的情景难以忘怀。那时看电影可谓是风雨无阻,雨天打着雨伞、穿着雨衣看电影,冬天提着小火炉看电影,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雪雨霜,什么也挡不住人们看电影的热情。<br>  就是在这个简陋的舞台上,河南省的豫剧大家名角,如,高洁、王善朴、魏云、马琳、杨华瑞等都曾在这里登台演出,带来了全省人民对矿山职工的深切关怀和慰问。<br>  同来的周大军自豪地说,那时,我曾代表一采区篮球队,打败了机关队、机修队和其他几个采区的代表队而夺得了冠军。这仿佛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队员冲锋陷阵的呐喊声、观众鼓掌的欢呼声、拉拉队的加油助威声依稀还在耳边回荡....... 大舞台的对面是东冶铁矿办公大楼。这幢三层高的大楼曾经是指挥矿山会战的中枢机关,多少个科室,发出了多少个指令、方案、规划,多少个献礼工程、破记录夺高产的计划都曾从这里发出,指导着全矿的生产建设。而如今人去楼空,楼门洞墙皮脱落,地面坑洼,绿苔遍布,通过门洞进入二楼,更是像经过了战乱一般,楼梯没了栏杆,走廊布满了杂物,窗掉门歪......而机关大院更是令人想象不到的凄惨、心酸,多处的办公室或宿舍已不复存在,展现在眼前的是片片即将收割的玉米,菜地和四周广布的杂草....... 办公大楼的南边是矿招待所,院内的第一个房间,曾经是我的“包房”,我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院内有棵核桃树,曾经给我们提供过美味。现如今已成为农家小院。 再往北走,是我最熟悉的“安钢东冶铁矿职工子弟学校”。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而又难忘的小学、中学时光。四五十年前,从这里传出过我们那充满稚气的读书声和快乐的歌声.....书声琅琅、歌声阵阵,排队放学回家的情景又历历在目。我在这所简陋的学校里接受了初级教育,我就是在这里加入红小兵、加入共青团组织的......透过锁着的大门,门洞两边的黑板还在,地面已坑洼不平,校园内杂草密布,杳无人烟,一片荒凉。<br>  我们在学校门前驻足拍照留念,回忆着当年在这里上学的情景。很怀念和很感谢在此执教的老师们,感谢老师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亲爱的老师啊,你们还好吧!你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你们的谆谆教诲,我们都记下了;你们教给我们的基础知识,让我们受益终身。亲爱的老师啊,我想念你们,你们可要多多保重啊...... 我们一行中,有两人出生在这里、三人在这里同学、六人在这里开始了职业生涯。<br>  经过学校门口往北,就来到了三采区职工宿舍楼。那时,我们同一批参加工作的合同制职工多居住在该楼的三层四层上。我曾单独居住在该楼三层的靠阴面房间里,室内没有煤火,还记得当时的冷,窗台上白搪瓷茶缸里的水会冻成冰坨子,接到脸盆里的水,第二天早上会结成厚厚的冰......那是年轻,火力旺盛,丝毫不会在意这些。由于文化生活匮乏,电视尚不普及,三五个同事要么在一起喝酒、要么在一起谈天说地侃大山。我们五人曾经在这里策划了“太行之旅”——全副武装地在大山深处晃悠了三天,住野外、吃野果,历尽艰辛,饱览大山秀色。现在大楼被刷成了蔚蓝色,成了铸造厂工人宿舍。大楼的后面成了“林州市天鹏精机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 离三采区不远处是化验室大院。我曾在这里工作过,我当时负责民运矿的取样制样工作,业务上归化验室管,手工制样的情景还在脑海里闪现,烘干、破碎、铁锤研磨、四分缩样......记得化验室组长因病到外地治疗,我在这儿给他们看家,整个空旷的大院就我一个人,时逢夏天,在省城读大学的同学来看我,晚上,我们在院里摆上小桌,沏一壶浓茶、就着两盒廉价烟,促膝长谈,今天、明天、后天、理想、事业、未来.....促膝畅谈到天明.......笑谈中送走了黑夜,迎来了日出。现在,化验室也不复存在,成了铸造厂的一部分。而我那个在此与我度过漫漫长夜的同学也从领导干部岗位退了下来。<br>  走过面目全非的三采区职工宿舍区,便来到了矿槽。矿槽是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以及民采矿的卸矿、破碎、装火车的第一道关。记得上学时,那时流行“星期六义务劳动”,我们就跟着老师、学长在星期六下午到矿槽推矿车、翻矿、卸矿,推着有惯性的车、站在罐车上疯跑、拿着撬杆刹车,也不觉得累,还乐此不疲。后来我参加工作后,在取样工岗位上,多次到矿槽上取民采矿矿样。而现在,几十年过去了,矿槽也不见了踪影。 再往里走,迎着路边潺潺的流水,注视着山坡上怒放的山菊花,沿着山路,向三采区采矿场走去......这条似乎很漫长的山路曾经走着风华正茂、激情四射的我们.......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如今,我们都已退休,双鬓斑白。难忘啊,那刺骨的北风,那隆隆的炮声,那青春韶华,对矿山的热情...... 1984年初,我曾和同批的工友们在三采区手工作业组工作了半年。那时,矿山已经趋于尾声,露天大机械开采基本结束,部分作业转入了地下。在矿区的山谷里,由于不适于机械作业,想挖出边角矿石,就要依靠手工作业了。同行中有三人和我在一个小组里工作过,我们一起回忆起当时的峥嵘岁月。那时年轻,也曾调皮捣蛋,不好好工作,一上班就找一个安逸的地方,铺上棉袄,在蓝天暖阳下“呼呼”起来.....手工作业是计件工资,完不成规定的任务,是没有工资的,还要扣去炸药、导火线的成本......上班看流云、逮松鼠,那自然没得收入。记得最少时月收入只有5元钱。我们也曾大干快上夺高产,在基本工资30元的基础上,月收入达到了90余元,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财富啊。记得为了夺高产,我们避开似火的骄阳,早上四点上工、上午十点下工,下午四点上工、晚上九点多收工......手工开采、搬运矿石、装车、推车、卸车,也是很辛苦的,毫不夸张的说,挥汗如雨,安全帽里都可倒出滴滴汗水......<br>  这个采区曾创造过日产万吨的辉煌记录,这是什么概念的呢,到矿山后期,全矿全年采矿也只有三万吨,还包括回收的民采矿。我父亲曾在三采区当过区长,为了创高产破纪录,父亲曾没白天没黑夜的苦干在一线,累得口吐鲜血.....矿上敲锣打鼓的给父亲送喜报、送贺信,称父亲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号召全矿职工向父亲学习。<br>  还是这个山沟、还是这个采区,没有了机车的轰鸣、没有了隆隆的炮声、没有了职工忙碌的身影、没有了工友爽朗的笑声......一切显得都是那么的沉寂,身边有清风缠绕,耳边有鸟鸣回旋,眼前是山花烂漫和新修的层层梯田。据说是政府出资,从2019年开展了土地复耕工程,巨大的矿坑不久就会被填平。 <p class="ql-block">  在矿坑边缘的钻机旁巧遇了儿时的朋友,他家住王家沟,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他深情地回忆起了矿山的红红火火、车来车往、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充满生机的繁忙壮观景象,以及矿山在时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巨大方面,吃水用电、看病就医、坐车乘车、文化娱乐......矿山不在了,没有了生活用水、没有了班车、没有了医院、没有了广播站电影队,为矿山服务的商店、邮局、银行也纷纷撤走了。当年灯火阑珊、流光溢彩的矿山夜景已被或一片漆黑、或黑灯瞎火、或三五盏瞌睡的路灯的山村夜晚所替代。矿山永远长存于我们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也有好消息传来,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矿山、记住矿山曾经的繁华、记住矿山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带来的巨大变化,当地政府决定在矿山旧址建立“矿山遗址公园”,据说县市已经批准通过,单等省有关部门的论证审批了。</p><p class="ql-block"> 参观途中,时间总是流逝得飞快,不觉间,时针已经指向了下午五点,我们不得不踏上了返程。有人提议,十一月份,我们再来矿山看红叶,大家一致赞同。</p><p class="ql-block"> 回归的路上,遥望山村山顶上的那一棵挺立的柏树,印象中,小时候,它就静静地站立在那里挺风傲雪、雷打不动,看矿山风云、看矿山繁花似锦、看矿山铅华退尽、看矿山人去楼空.......</p><p class="ql-block"> 那棵柏树,站成了风景、站成了山村的标志性景物,多少年来似乎没有长大、没有损坏,也没有繁茂,仿佛一切依旧......</p><p class="ql-block"> 山依旧、水依旧、山水依旧写春秋,人已新、村已新、人村已新绘新秀。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1.10.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