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诵读:辽宁电视台阳光晓溪</p> <p class="ql-block">山野村人游记(卷十八)</p><p class="ql-block">《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红卫</p> <p class="ql-block">山野村人游记(卷十八)</p><p class="ql-block">《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红卫</p><p class="ql-block">一.人生的第二青春</p><p class="ql-block">公元二千零十六年八月,我退休了。人生六十岁,工作了几十年,也该歇歇了。我的旅游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我选择了坐火车,开始我一个人的旅行。其实,退休后才是人生最美的时光,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人生从六十岁开始,选择自己的喜欢和爱好,去实现自己的梦。记得朱颖说过:"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退休是人生的第二个青春的开始,我们还有很多的梦想,我们要在第二青春里去实现我们的梦"。我喜欢广阔的田野,祖国的名山大川,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亲爱的朋友,你见过钱塘江的大潮吗?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决定去钱塘江看潮。</p><p class="ql-block">列车上,我沉醉在美好的思绪里。车窗外,所有的景物都好象被雨水冲洗过一样,是那么的新鲜。蓝天、白云、阳光、万物寂静,没有打闹喧哗,就连人们通过检票口也没有嘈杂声……不知不觉中,十几个小时过去了。杭州就要到了,车厢里传来播音员的景点介绍声:</p><p class="ql-block">"杭州(古称,临安),是中国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之一,是浙江省的省会,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名城。自秦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活,历史上吴越、南宋曾定都于此。著名的历史古迹有灵隐寺、雷峰塔、六和塔,孙权故里,西子湖等。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在杭州"。宋代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不仅景美,丝绸也是举世闻名的,还有龙井茶叶,杭州美食,让人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二.康熙与西湖十景</p><p class="ql-block">虽说由于工作上的业务关系,我在各省都有朋友,但考虑到已是退下来的人了,还是不要给人家添麻烦的好。我在杭州的延安路(市局招待所)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八天。</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的早上,我打车来到了西湖,购了一张游船票,跟在人流后面上了码头,游船缓缓启动了。</p><p class="ql-block">导游姑娘说:"大家好,我是游船导游章导,大家看到湖面上有许多游船,说明大家都是慕名而来,西湖湖水清澈,湖面的建筑和树林像一幅水墨画,远远望去,绿茵中隐约露出亭、台、楼、阁,像人间仙境一样"。</p><p class="ql-block">导游讲:"西湖是一个名扬世界的景点,面积6.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环湖一周有一山二堤,一山是孤山,二堤是苏堤、白堤。康熙二十八年,帝南巡杭州,整顿军旅,体察民情。地方官为逢迎皇上,特兴建行宫。熟知这一方山水就此挑起康熙帝附庸风雅之情,从此爱上西湖。康熙帝再次造访并提笔写下"西湖十景"景点名称。后人便在各景点刻石立碑,建亭恭护,因此留下不灭身影。康熙帝共五次到访杭州,后来乾隆帝是六下江南。</p><p class="ql-block">列位看官,你道康熙帝题的是哪十景,即: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南屏晚钟、柳浪闻莺、双峰插云、花港观鱼。</p><p class="ql-block">西湖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地,许多中外名人对这里情有独钟,西湖"澄庐"是蒋介石的三大行宫之一(澄庐、爱庐、美庐),是蒋介石与宋美龄新婚蜜月的地方。西湖宾馆被誉为毛主席的第二故乡,如今宾馆仍保留有毛主席採茶处等景点。国际友人对西湖更是留连忘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两次来杭州,他赞叹地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而杭州是中国的心脏,我还要再来"。西湖它每天陪在我们身边,如一元的人民币。有人说西湖的风景最不值钱,因为西湖从来就没有收取过一张门票。</p> <p class="ql-block">三.断桥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船在苏堤靠了岸,章导说:"下面大家自行游览,不要乱扔垃圾。如果有什么感兴趣的景物,可以找我询问,我会一一为大家解答"。</p><p class="ql-block">我关注的是断桥,可断桥不断。那为什么叫断桥呢?章导讲:"话说很早以前,西湖的白沙堤,从孤山蜿蜒到这里,只有一座小木桥与两岸相连,人们去孤山上耕种採茶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上的木板经常要折断,行人十分不便。桥旁有间简陋的茅屋,住着一户段姓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的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十分冷淡。</p><p class="ql-block">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一个白发耄耋老人行乞来到湖边,摔倒在小木桥旁。夫妇俩发现后赶紧把老人背进屋里,又请来郎中为老人治病,经心照料老人在家休养。几天后,老人说身体已康复,要和段家夫妇告别。临行之时,老人拿出三百两银子,托付段家夫妇用这些钱建一座石桥,为过往行人做些善事。段家夫妇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这时老人已经走了,雪地上一点痕迹也没有。</p><p class="ql-block">想起白发老人临别的话,段家夫妇用那笔银子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桥上行人,桥下可行船,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过往西湖的人,再也不怕路滑桥断了。后来,杭州的父老乡亲,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座桥称为"段家桥"。多少年后,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p><p class="ql-block">当然,断桥的天下闻名,还是因为著名的民间故事《白蛇传》,在这个故事中,白素贞与许宣在此相识,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来又在断桥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给每个游览断桥的人以无尽追思"。</p> <p class="ql-block">四.苏堤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杭州因西湖,成为我国人文古迹荟萃的风景名城。西湖在2200年前,曾经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地形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湖泊。西湖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苏东坡的《乞开杭州西湖状》。</p><p class="ql-block">西湖苏堤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成的。杭州人民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西霞岭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条堤岸的六座桥已经有了。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据说这些名字都出自苏东坡的诗歌中,有关修堤的清楚记载,《轼在颖州》中说:"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跨天江上,北山始与南屏通"。</p><p class="ql-block">相传,苏东坡深挖西湖,让它蓄更多的淡水来抗旱灌田,后来人们在最深的地方立了三个石塔,作为测量水位的标志,这就是现在的"三潭印月"。为了防止泥土流失,苏知州时期就在长堤上绿化植树了。如果漫步在其中,就象回到了古代。诗人苏轼对西湖的美景有过预测,在他的《饮湖上雨后初晴》中,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说它美丽动人,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一样美。</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苏堤,已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不过可以肯定,今天看到的苏堤,早已不是苏知州修筑的原样,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整饬路面,植树造林。后来的明代知州杨孟瑛又修建了"杨公堤",与白居易的白堤,苏东坡的苏堤,并称为"西湖三堤"。</p><p class="ql-block">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苏堤春晓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五.白娘子永镇雷峰塔</p><p class="ql-block">来到了杭州,雷峰塔是不能不去的。</p><p class="ql-block">雷峰塔座落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说起这个名字,不少人会想到乐于助人的好榜样雷锋。不过,这座塔和毛主席表扬的雷峰没有关系的。雷峰塔是因为这座塔所在的山峰叫雷峰,久而久之,当地人便以雷峰塔称之。但它本来的名字并不是这个,而是叫"皇妃塔"。</p><p class="ql-block">雷峰塔是吴越国王(977年)钱保俶为祈求国泰民安建造的佛塔,被命名为"皇妃塔"。但是这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反而"雷峰塔"的名气越来越大。让雷峰塔真正家喻户晓的是因为明代冯梦龙写的一个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见《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p><p class="ql-block">小说描写南宋高宗年间,临安府生药铺主管许宣到保俶塔追荐祖宗,回家路上遇见白娘子主仆,白娘子主动以身相许。其后,因白娘子所赠银锭、衣服和扇子,皆是从官库中取得的,许宣接连两次吃了官司。其间,又有南山寺和尚法海挑拨二人的感情,然白娘子追随许宣锲而不舍。后白娘子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许宣出家为僧。小说主题突出表现了白娘子对爱情的锲而不舍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故事,雷峰塔下不可能有白娘子。但经过千余年的岁月洗礼,这座塔在1924年还是轰然倒塌了。而在此之后,夕照山上只剩下了一片废墟,直到2001年,雷峰塔才得以重建。而这次重建却有了重大发现,就在相关人员对地宫进行拆倒重建的时候,意外之喜出现了,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座雷峰塔下,虽然没有压着白素贞,却压着不少稀世珍宝。地宫中有,鎏金银阿育王塔,鎏金佛像,玉观音像,玉童子像等相当多的文物,一时轰动了海内外。</p><p class="ql-block">值得一说的是,在当年雷峰塔的地宫中,还有消息称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个银盒子,里面装着一条活着的小白蛇,不过这条蛇在第二天就在密闭的容器中不翼而飞了。这一说法过于离奇,究竟有没有,谁也不知道。不过我认为这不可能,既使有,又怎么能生存一千多年呢?</p><p class="ql-block">如今,新建的雷峰塔,是在原址上修建的。里面有电梯和空调,但并不妨碍你来寻找白娘子的踪迹。新建的雷峰塔,更像一个博物馆,从底层往上共五层,检票后,先乘坐电梯(当然也可以爬旁边的楼梯),到塔基遗址,这里可以看到被玻璃围起来的,旧塔的残破底座,这一层,还有一些地宫中出土的文物展,以一座阿育王金塔最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六.灵隐寺的对联</p><p class="ql-block">灵隐寺地处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前有飞来峰,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古刹之一。</p><p class="ql-block">第四天的早上,我参加了周边一日游的旅行团。随团导游介绍说:"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灵隐寺景区的检票口,大家请回头看这堵赫红色的照壁上写着"咫尺西天"四个大字,就是说我们再走进一步,里面就是佛国世界了"。</p><p class="ql-block">我发现,灵隐寺检票口的门楣上有这样一幅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幅对联朴实无华,意思简单明了,却包含着人生哲理,用心品位,会令人茅塞顿开。自古以来,不尽如人意者十之八九,人生几十年,不存在十全十美,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会偿到,只有半称心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人生。如果追求完美,那么会活得很累,更无幸福可言。</p><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门口,我们还要走一小段路,才能到灵隐寺的山门。用这段时间,导游介绍说:"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创建于晋咸和元年(公元320年),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是全国十大名刹之一,比嵩山少林寺还要早170年。据《灵隐寺志》记载:公元320年,印度僧人慧里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风水中含有灵气,于是在此驻足,建立寺庙,取名"灵隐"。</p><p class="ql-block">我们跟着导游前行,进入山门,来到天王殿前,只见殿门上方门匾上写着"雲林禅寺"四个大字。导游讲:"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来到灵隐寺。这天,寺院主持渧晖请他为寺院题块匾额,康熙信手挥笔,在纸上写了个老大的"雨"字,可灵隐寺的"灵"字,过去繁体字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这么多笔划怎么也摆不下了,真是急得皇帝下不了台。还好,在随行的高士奇的暗示下,他将错就错写成了"雲林禅寺"。这块匾就这样挂了三百多年,直到如今。可老百姓并不买他的帐,仍叫它"灵隐寺",康熙题匾的笑话,也一直流传到如今。</p><p class="ql-block">殿后面有个济公坐禅处。导游说,活佛济公曾在灵隐寺出家。由杭州影视出品的《活佛济公》和由上海出品的《新济公活佛》均在灵隐寺实地拍摄。</p> <p class="ql-block">七.虎跑泉.济公塔院</p><p class="ql-block">来杭的第五天,我由六和塔去虎跑泉,因为这些景点都很近,大概半个小时就到了。我们在虎跑公园的山门外下了车,山门一般为寺庙所建,因此,不难看出虎跑景区也是佛门净地。导游说:"著名的济公和尚就是在这里圆寂的。各位在门口照相留念后,跟我进内游览"。</p><p class="ql-block">从山门到虎跑泉的泉眼,要走一公里长的石板路,我们看到路边的小水沟,就是从虎跑泉那边流过来的。</p><p class="ql-block">虎跑泉旁就是定慧禅寺,离寺越近,水声越响。只见悬崖石壁上刻有"虎跑泉"三个大字。据《临安新志》记载:唐代高僧性空和尚来这里建"定慧禅寺",后来因为水源短缺,准备迁走。有一天,他梦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日间果见两虎跑(刨)穴,石壁下涌出泉水,"虎跑梦泉"由此得名。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定慧禅寺少云烟</p><p class="ql-block">南岳双虎跑翠岩</p><p class="ql-block">移来纯净童子水</p><p class="ql-block">沏出清茶杯中甘</p><p class="ql-block">根据"虎跑梦泉"的民间传说,1983年杭州市政府在虎跑公园滴翠岩的山腰上雕塑了两只硕大青石"梦虎",如真的一样。来到虎跑泉眼处,我们看到一群住在附近的居民,拿着水桶在排队接水。</p><p class="ql-block">往上走,就到了"大慈定慧禅寺"(俗称虎跑寺),佛门寺庙与其他地方的寺院都差不多,建筑雄伟壮观,也有几进院落。值得一说的是,在虎跑茶室边上,有个"济祖塔院",是宋代济公圆寂葬骨之处。塔院内有五幅浮雕,记录了济公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济公(1130—1209),原名李修缘,南賓高僧,天台山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纳衣,貌似疯癫,初在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公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撰有《携峰语录》,还有很多诗作收录在《净慈寺志》中。公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争,救人之命"。</p><p class="ql-block">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已开始流传,他既"癫"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惩恶等美德,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独特的美好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p><p class="ql-block">塔院浮雕为民国初年的混凝土建筑。1985年以扮演济公出名的游本昌捐资5000元人民币,加以修葺扩建形成了目前规模。据说,拍《济公》前,游本昌专门跑到寺院里求教,最大感触就是明白了什么是有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济公"为什么不叫"济私"呢?公和私就是觉悟和不觉悟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八.乾隆採摘龙井茶</p><p class="ql-block">第六日,导游把我们拉到了龙井茶园。龙井村位于西湖的西南面,呈北高南低之势。全村八百多人,拥有八百亩高山茶园。村西的狮子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西北风的侵袭。山下胡公庙前十八棵老茶树被乾隆帝封为"御茶",龙井茶因此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一茶",列十大名茶之首,有"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之说。</p><p class="ql-block">关于西湖龙井茶,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他第一次南巡的时候,来到了杭州龙井村狮峰山脚下,在这里他看到一个採茶女正在採摘茶叶,乾隆突然来了兴致,就跑到採茶女的旁边,向这位採茶女请教如何採茶,自己也有模有样的学起来。就这样,他採茶採得十分开心。一天,当他和採茶女正在採茶的时候,有位太监禀报说太后生病了。乾隆一听,也顾不得採茶了,顺手将採摘的茶叶放进衣袋内,就急忙回京了。乾隆回到了皇宫,结果发现太后并没有什么大事,只不过平常山珍海味吃多了,导致消化不良,胃口不适而已。就在这时,太后忽然闻到一股清香,就问乾隆带来了什么好东西,乾隆想了想,这不是自己和採茶女摘的茶叶吗?于是把茶叶拿了出来。此时的茶叶已经干了,被茶叶的清香吸引,太后决定要偿偿这个茶叶的味道。结果发现,这个茶叶清香、宜人,而且喝下去后,胃马上不胀了,气色也好了很多。于是纷纷称赞是灵丹妙药。乾隆一开心,就将自己採摘过的那几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专门进贡给太后,这就是现在的西湖龙井茶。</p><p class="ql-block">而从那以后,乾隆就喜欢上了龙井茶。所以六下江南,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到自己採茶的地方,一面品茶,一面与茶女共叙家常。自此,杭州的茶叶,水涨船高,龙井茶一炮走红。如今,龙井茶已成为国茶,气味清香,回甘醇厚,口感清甜。如果喜欢喝茶,一定要品偿一下龙井茶的味道。选龙井茶,质量和季节有很大关系。气温越低,品质越好,而採摘于谷雨之前的龙井最好。民间流传:"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这一说法。</p><p class="ql-block">但笔者来到孤山脚下的龙井茶园,品偿后认为还是老茶最好,尤其减肥、化食甚佳。龙井茶的价格也相当便宜,我们每个人都买了几斤。</p> <p class="ql-block">九.山伯永恋祝英台</p><p class="ql-block">杭州的景点众多,这些景点都充满了优美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注:另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东晋始,梁祝的故事在民间已流传17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梁祝的故事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有史料和文物古迹佐证。</p><p class="ql-block">唐初(公元71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县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肄业……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按表其墓"义妇冢"。</p><p class="ql-block">导游讲梁祝故事说:越州(今绍兴)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读书。在半途中遇见了也去越州读书的鄞县(今宁波)书生梁山伯。山伯与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与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向梁山伯暗示,可梁山伯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被祝府许给了马家。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给祝英台,要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希望祝英台能来探望。祝英台则回信告诉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同穴。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天昏地暗,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雨过天晴,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向天空飞去……</p> <p class="ql-block">十.钱塘江观潮</p><p class="ql-block">钱塘江(古称:浙江、罗刹江),指下游杭州段,富阳段又称富春江。</p><p class="ql-block">钱塘江大潮和亚马孙大潮、恒河大潮并称为"世界三大潮夕"。受天文、地形的影响,每年这一日,东海潮波进入杭州湾,银浪翻滚,鸣声如雷,溯江而上,奔流二百公里,止步于富春江水电站下游,有"天下第一潮"之誉。</p><p class="ql-block">钱塘江自古以来被世人称为"天下奇观",至于为什么一年只有一次,谁也说不清楚。它的气势为世人所惊叹,当浪头靠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震耳欲聋,翻江倒海,产生这种壮观场面的原因有二:一是入海口长而杭州湾仅二十公里,大量潮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无法顺利通过,迫使潮头陡立,出现壮观景象;二是江水水速和涌潮潮速的比例不同,也会出现难得一见的壮观场景。</p><p class="ql-block">这一天是农历的八月十八,我来钱塘江边看大潮。来观潮的人成群结队,钱塘江两岸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人们焦急地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些人,大多是外地人,第一次来观潮的,就像我,特意从三千里之外赶来。午后一点左右,远处人群骚动,江水中出现了一条白线,由远而近。霎那间,壁立的潮像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嘯卷来,发出雷鸣般的吼声,震耳欲聋。不知谁喊了声,大家快看前方,潮水已经向我们扑过来了。也就是这一刹那的时间,潮头就奔腾西去了。此刻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好久之后,钱塘江水才会恢复平静。欢乐总是如此短暂,大家还有些恋恋不舍。导游讲:"我们的观潮就结束了,让我们向下一个景点进发"……</p><p class="ql-block">大家陆续回到车上,而我在回忆来杭的八天。八天里从没有离开过西湖的周边,说真的,西湖的美丽,不知该有什么词去形容它,像下凡的仙女,像楚楚动人的少女,如诗、如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之中寻桂子,君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的这首词是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注:1.参考书目《苏轼颖州》、《临安新志》、《杭州西湖》。</p><p class="ql-block">2.资料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2022-2-16</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李红卫(笔名:山野村人),河北省遵化市人,现住京东燕郊。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和遵化市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作家理事会唐山分会理事。当过农民、工人、小学教员,供销业务员,图书出版发行员。酷爱文学,多年笔耕不辍。于北京、省市各大媒体报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主攻小说、诗歌、散文,并出版长篇小说《蓝天上的彩虹》。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时代的发展,作品多见于网络。曾在《遵化文史》、《燕山诗文》、《畿东文化与艺术》、《芳菲文艺》、《江南诗画艺术院》、《红月亮诗画艺术社》、《世外桃源美文美声》、《晓犁文化传媒》、《都市头条》、《辽西大地》及河北、北京、广东、内蒙古等公众栏目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