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p><p class="ql-block">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一年前,也是一个冬雪时日,我第一次走入这个大院——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那是因为自己成家立业,所要融入的家庭居住在这里。此后几乎每隔一、两年都要回到这里一次。这周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样的熟悉。</p> <p class="ql-block">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原名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p> <p class="ql-block">海运仓胡同,位于区域北部,东直门南小街东侧,属北新桥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东起北弓匠营胡同,西止东直门南小街,南与扁担胡同、蚂螂胡同相通,并有支巷通东颂年胡同,北与仓夹道相通。全长493米,宽10米,沥青路面。</p> <p class="ql-block">海运仓胡同,明朝时属南居贤坊,宣德年间在此建官仓海运仓,为京师十三仓之一。据《天咫偶闻》:“京仓之在城内者,北曰北新,曰海运;南曰富新,曰南新,曰兴平,曰旧太,皆在朝阳门北;曰禄米,则在朝阳门南;凡京官俸米,皆于此取给。又大清门东皇城夹墙内曰内仓,凡宫殿用米及奄寺糈粮,皆于此取给。然皆内新出陈,红朽者多。”仓内米储存时间长了,水分减少,颜色发红,称老米或紫米。这种米比新米出饭。一部分老北京人,喜欢吃这种米。但大批人、特别是南方人,嫌此种米有一股霉味,不喜食用。旧时仓官与粮肆勾结,共饱私囊。百官领到俸米券,到仓内领米,领到的米中往往掺有沙石,不能食用,只好将米券以贱价卖给米肆,别籴肆米以食用。而仓官则私下将仓内好米通过米肆出售。故凡得券者,亦不愿自领,米肆遂得与花户辈操其奇赢,共渔厚利。</p> <p class="ql-block">建于上世纪的东单、西单、朝内和崇文门菜市场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京城赫赫有名的四大菜市场。菜市场所属的东城区奥士凯公司与物美集团合作,朝内菜市场经营蔬菜、瓜果、水产、肉、蛋、禽六类副食品,成为城市中心区主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场所。朝内菜市场农副产品市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场所,它还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交汇点,具有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其经济意义。</p> <p class="ql-block">位于东城区中部的东四北大街,是北京市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然而,除了叶圣陶故居、海兰察府第、正觉寺这些故址流传着历史悠久韵味外,东四北大街多年来还是潮流小店儿聚集地。</p><p class="ql-block">四牌楼京味食府位于东四北大街,主营老字号的京味涮肉及老北京家常菜。秉承老北京的一贯特色,采用传统的炭烧铜锅,与一般电火锅、天然气火锅涮出的菜肉味道截然不同,炭烧铜锅涮出的各种羔羊肉、肥牛、上脑等味道鲜美、吃起来回味悠长。精心选制羊肉均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六月龄的上乘羔羊肉,该羔羊用生态化的健康放养方式,喝矿泉水、吃草药(野韭菜、沙葱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富含双种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仅是纯正的绿色食品,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田汉故居位于细管胡同9号院,东邻东四北大街。此院在二十世纪20年代由迟氏兄弟所建,1949年售予法院,195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为田汉购得此宅。当时田汉与夫人安娥一家住在里院,秘书居外院,后来田汉又将老母亲从湖南接来同住。在这个小院里他完成了《白蛇传》、《谢瑶环》等优秀京剧和话剧《关汉卿》等作品。1968年12月10日,因“四人帮”迫害,田汉冤死狱中。</p> <p class="ql-block">1976年唐山地震,安娥在搭抗震棚时不慎跌下猝死,不久其母也相继去世。二十世纪70年代末,该院成为宿舍。该院为一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金柱大门一间,硬山顶合瓦清水脊。门内原有一影壁,现仅存帽头部分。一进院倒座房四间,东厢房两间,西厢房已改建;北房五间,中间一间为过厅。二进院北房三间带前廊,东西耳房各一间,东配房各三间。该院建筑皆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该院是我国著名戏剧家、中国革命戏剧运动奠基人和戏曲改革运动先驱者田汉建国后在北京的居住之所。1986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名曰“田汉故居”。现在该处院落仍为剧协宿舍,院内主要建筑基本保持原状,只是田汉原住的北房前廊被改建。</p> <p class="ql-block">细管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四北大街西侧,是北京市最细的胡同之一,与田汉故居为邻。胡同内大树参天,街巷中市井生活气息浓郁,老父幼儿相戏相乐,于闹市中是一片安静祥和的所在。44号私家厨房深藏细管胡同中。小院深深藤萝满园,屋内却是色彩浓郁。大幅的绣品,土布,轻纱薄幔,悬挂错落有致。院中可尝到地道贵州土菜,也可尝到店主所独创菜肴,结合川黔口味,也融进了一些西餐的元素。可携三朋四友,静静体会美食;也可聚众办主题聚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位于北京东二环东直门立交桥西侧的东直门内大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位于东四北大街370号的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p> <p class="ql-block">创始于1911 年的盛锡福,曾在中国民族工商业时期有着“祖国之光”的美誉。外国政府首脑定制帽子,受到社会名流的青睐,再到成为家家户户购买的必备帽款,盛锡福品牌拥有着驰名中外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便有“衣帽礼仪之邦”的美誉,老字号 “盛锡福”已经成为了高品质帽饰的代表性品牌,更是人们心中一种社会身份的配饰象征。 </p><p class="ql-block">1929 年,在菲律宾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盛锡福的草帽获得一等奖,成为了中国民族品牌的骄傲。为防止他人仿制盛锡福的产品,1921 年刘锡三向当时政府申请注册了“三帽”商标,主打“草帽”“貂帽”“便帽”三款核心产品。</p><p class="ql-block">1936 年盛锡福总店迁至北京王府井,前后在南京、上海、沈阳等城市设立了20 多个盛锡福分店,产品甚至销售到了海外地区。</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盛锡福曾为毛主席、周总理、朝鲜金日成主席、以及外国政府首脑定制过帽子。盛锡福帽店就坐落在东四北大街368号,是京城响当当的百年老字号。开业于1937年。盛锡福帽子以其用料考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著称于世,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目前,盛锡福帽子不仅雄踞于国内市场,而且走向了世界,远销美、德、法、加拿大、新加坡等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京城老字号“四联美发店”</p> <p class="ql-block">北新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仓胡同甲16号,为明、清两代粮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南部与海运仓毗邻。清初时有仓廒49座,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增至85廒,民国时改为陆军被服厂,现仅存仓廒6座。</p><p class="ql-block">元代时,东直门一带曾为河道,明中期,仍可漕运,在此先后设立海运仓、北新仓储存漕粮。</p><p class="ql-block">故南门为海运仓,北门为北新仓,结构呈"日"字形。明代初期官仓有严格的收支制度,收、放粮的容器也有严格规定。明代北京官仓,除用于政府各项开支外,还将部分粮食用于平粜和赈济。</p> <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后,强占粮仓。明、清两代官仓贮粮的历史结束。北新仓的仓房为砖砌,每廒五间,仓面阔23.6米,进深17米。</p><p class="ql-block">清初有仓廒49座,康熙三十二年(1693)增至85座。现存仓廒7座,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年间,东直门内以南部分曾为元代湖泊,明代利用湖泊将漕运粮食直抵粮仓。</p><p class="ql-block">其后,在海运仓之北建了北新仓。故形成了并列二路院落的两座仓库,海运仓对南开门,北新仓向北开门。</p><p class="ql-block">清代仍明旧制,清初时有仓廒49座,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增至85廒。“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强占粮仓,北新仓作为粮仓的使命就此完结。</p><p class="ql-block">海运仓光绪庚子年(1900年)被改为仓场公署,民国时改建为朝阳大学,建筑陆续被拆除。民国时,北新仓改为陆军被服厂(仓库)。</p> <p class="ql-block">北新仓现仅存仓廒6座,为某单位使用。</p><p class="ql-block">在北新仓现存的建筑中,龙门、官厅、监督值班所、官役值班所、科房、大堂、更房、警钟楼、激桶库、太仓殿、水井、辕门、仓神庙和土地祠等建筑已经无存。现存仓房共9廒。</p><p class="ql-block">东廒座为三廒联排式,是现存廒房中联排最长者,南廒座为二廒联排式,其余均一座一廒。</p><p class="ql-block">每廒座内为五间,明间开门,面阔23.6米,进深17米。建筑屋顶采用悬山合瓦皮条脊,有的前后出檐椽,不用飞头,有的为封护檐做法,檐下施菱角檐,山墙上还设有石制檩垫,用以代替山墙处的木制梁架来承托檩子,这种做法被称为“硬山搁檩”。</p><p class="ql-block">二种出檐处理的廒房均于前坡出面阔4.2米,进深2.6米的悬山垂檐廒门,北新仓仓廒屋顶上末间开设气窗。</p><p class="ql-block">廒房用五花山墙,墙体用“黑城砖”以糙淌白砌法成造,厚重以求保温,其底部厚达1.7米,顶部约1米,收分显著。现状墙面开有大窗和小窗,大窗有明显改造痕迹,参考南新仓、禄米仓的墙身做法,大致可以判断,北新仓仓廒墙身原开小方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具有七百多年历史,曾经商贾云集,南来北往,京城人眼里的南小街儿。</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故居北沟沿胡同属东城区北新桥地区,在东直门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沟通大菊胡同和东四十四条,长300多米。明代,称“学房胡同”;清乾隆时称“官学胡同”,宣统时称“北沟沿”,因胡同临近水沟而得名;1949年称“北沟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都胡同”,后复称“北沟沿胡同”。现胡同西侧与新太仓二巷相通,东侧有两条支巷通往小菊胡同。</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故居洋门的屋宇式街门,街门内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显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虽然从建筑学角度讲,大门外对面的“影壁”,亦称“照壁”,既有遮挡大门对面零乱的墙面檐口的作用,也有作为宅门对景的作用。但是,在胡同的另一侧建影壁,或是依托别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岂能想建就建!所以,现在在北京城里所能见到的门外建有“一字影壁”的宅院,当年或是王府、或是衙署、或是官邸,总而言之,是“官”姓人家,不是平民住宅。汉字是表义的,“框中有人”念“囚”;“吾居行(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门外的影壁是宅门的对景;那么,门前的这段道路自然与宅院产生了领属关系。门外的影壁分明地在警示行人:在此门前不许停留,更不许喧哗。梁启超任过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和财政总长,其政府大员的身份与这座宅院的规格是相称的。</p> <p class="ql-block">据1951年房屋调查登记显示:该院主体建筑集中在南半部,是东、西并列的两个三进院落,东部为住宅,西部是花厅;北半部约占整个院落的五分之二,是花园式的后院,院内树木繁盛,有假山,有凉亭;后院开有朝东的穿墙门,是整个院落的后门。该院共有房屋和亭、轩等建筑129间,建筑面积为1535平方米,其中包括带抄手廊的瓦房47间、敞轩3间、游廊21间、地窨子4间、防空洞1个、凉亭1座。该院具体格局是:宅门北侧是一拉溜儿东房,共11间,应是回事房(传达室)、车库和警卫、杂役用房,从南往北的第三间东房的后墙开有临街券门,是“车库门”。</p> <p class="ql-block">该院的具体格局是:进入宅门,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往北经过坐西朝东的“垂花门”便进入了东院的一进院;一进院有带抄手廊的南房、北房各5间,北房为腰厅,即:中间一间为连接前、后院的通道;东院的二进院均为带抄手廊的瓦房,有正房3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院的三进院只有7间后罩房。与东院并列的西院是休闲区,习惯称为“西花厅”,亦是三进院落;从南往北依次是:由假山叠石与3间敞轩构成的一进院,由3间敞轩和3间正房构成,并有转圈游廊连接的二进院和由两间东、西厢房与平顶外廊构成的三进院。</p> <p class="ql-block">新太仓胡同,明朝属北居贤坊,称新太仓北门,明宣德年间在此设新太仓,故称新太仓北门。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新太仓胡同,宣统时称新太仓。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新太仓胡同。新太仓是明时北京的粮仓之一。入清后废弃,析为民居。在清乾隆京师全图上的新太仓中部,出现新太仓胡同。至今未变。据《北平寺庙调查一览表》载:今胡同南端东侧清代时有广音寺。现胡同内多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东四北大街和东四十条的十字路口向南,东四七条走进去中间的那里。是条南北向的胡同——板桥胡同,从东四九条到东四六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乘坐过无数次的24路公交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十年前,女儿与父亲在北京香山曹雪芹纪念馆留影,三年前父女情之感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或许是我与父亲最后的亲密接触,随着我逐渐长大,父亲会拒绝与我肢体接触。照片里的他,稳稳坐在那里,正值壮年的他,穿这个呢子大衣更显肩宽帅气,我靠着格外舒服。如果不是这张照片,我已经快要忘记我作为孩子的快乐感觉,可随意依赖。</p><p class="ql-block">可是人这一生的旅程,始终相伴的也只有自己,孤独的来,孤独的老去。总有新的依恋也总要面对分离。像《哀伤与抑郁》里说的,有一天我们把这些重要的人身上欣赏或最依赖的部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就完成了哀悼。而精神分析的本质,就是去完成一个个这样的历程。在内化的过程中,逐渐让自己变得多样而统一,最终趋向完整。</p> <p class="ql-block">如今,又是一个春雪之日,这里最后的一位亲人——相依相伴四十多年的知音,也匆匆离去了…………</p><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岁月如歌,一切都成为过往,一切都成为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熟悉,曾经多少次与亲人漫步在这里,名人故居、百年老字号、菜市场都留下了我们共同的足迹。再次回望,触景生情,物是人非,使人不禁感到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只有努力活好当下,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以坚实的脚步,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初识正当年,惜别已深秋。</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送别远行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yuwei</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