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龙集结,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民俗是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传统,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梁的竹风阁

<p class="ql-block">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是“春龙节”。</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节,玩社火。年过了十五年到二月二就算过完了,一正月不剃头,二月二龙抬头,可以理发,这风俗现在直留传到现在。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春节期间,有正月不能剪头发的说法,所以很多人都选择在腊月理发,而到了“二月二”这一天才正式解禁。在这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剃头,特别是男孩子,小朋友剃头有着茁壮成长,出人头地的寓意,而大人剃头有着辞旧迎新鸿运当头的美好寓意。所以,二月二这一天,都可以带家人去理个发,讨个好彩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龙</p> <p class="ql-block">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p><p class="ql-block">  龙抬头是古代人民对节气的称呼,龙抬头代表者春季来临,万物复苏,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而在南方龙抬头又被称作踏青节。</p><p class="ql-block">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恐怕是关于“二月二”的流行最广泛的一句俗语了。“龙抬头”是什么意思?若要追溯这句话最早的来历,应该与古人对星辰运行的认识有关。</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人们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农历二月二这天夜晚,“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p> <p class="ql-block">参加陕广新闻举办的二月二西安寒窑“飘彩节"</p><p class="ql-block">讲葫芦上的爱情故事,王宝钏血泪书、西湖借伞、梁祝…</p> <p class="ql-block">寒窑·故事是迄今为止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五大中国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对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深刻的影响,从传播地域和文学表现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的文化特征、教育功能和研究价值,2012年,“寒窑·故事”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p><p class="ql-block">什么是飘彩节?</p><p class="ql-block">每年二月初二</p><p class="ql-block">也是寒窑遗址公园的“飘彩节”</p><p class="ql-block">这个节日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与王宝钏和薛平贵的爱情故事有关</p><p class="ql-block">戏曲《王宝钏与薛平贵》剧照</p><p class="ql-block">大部分人只知道</p><p class="ql-block">王宝钏在寒窑苦等十八年</p><p class="ql-block">最后等到了与薛平贵团聚</p><p class="ql-block">却不知王宝钏当初是在飘彩节上</p><p class="ql-block">举行的选亲仪式</p><p class="ql-block">而薛平贵被绣球砸中的日子正是二月初二</p><p class="ql-block">戏曲《王宝钏与薛平贵》剧照</p><p class="ql-block">因此,每年二月初二这天</p><p class="ql-block">西安曲江周边的村民</p><p class="ql-block">就会来到寒窑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自发组织一些民俗表演</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王宝钏与薛平贵</p><p class="ql-block">在二月初二情定终身</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是为了祈求来年</p><p class="ql-block">风调雨顺,幸福平安</p><p class="ql-block">寒窑历年飘彩节回顾</p><p class="ql-block">自2016年起至今</p><p class="ql-block">寒窑飘彩节已成功开展四届</p><p class="ql-block">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结合自身非遗元素</p><p class="ql-block">本着对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和传承</p><p class="ql-block">将“飘彩节”从本地居民的欢乐盛会</p><p class="ql-block">逐步转型成面向全国</p><p class="ql-block">展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盛宴</p><p class="ql-block">2017年寒窑飘彩节</p><p class="ql-block">寒窑飘彩</p><p class="ql-block">向大众展现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二月二的民俗</p><p class="ql-block">1、民间普遍认为二月二这一天剪头发,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p><p class="ql-block">2、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据说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不仅小孩要“剃龙头”各位美女也可以给自己换个新发型,从头开始,一年精神到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流传着理发的习俗,人们认为在二月二这天理发,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人们对,二月二、剃龙头,很重视,谁都想图个好兆头。</p><p class="ql-block">二月二前剪头发的忌讳</p><p class="ql-block">在传统习俗中有正月忌理发的禁忌,所以很多人不会选择在二月二之前理发。</p><p class="ql-block">“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这首民谣,传唱了三百六十多年,岁月早已朦胧了原来的意思,倒给九州大地上的剃头师傅们,每年一个月的“年休假”。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依然恪守着正月不进理发馆的习俗。其实,这首民谣根本不是对人们正月剃头就一定会死舅舅的预言,而是在用“正月不剃头——思旧”。但是这是一种比较迷信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总之,二月二龙抬头剪头发是寄托美好的心愿。因为这一天在传统说法中有很吉祥的寓意,这里的“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p> <p class="ql-block">雕刻龙,寓意中华腾飞,在全运会运动员村参加非遗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飞龙在天 中华腾飞</p> <p class="ql-block">摄影作品~龙穿越</p> <p class="ql-block">葫芦雕刻~二龙戏珠,仿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烙画~飞龙在天</p> <p class="ql-block">有着“关中第一庙会”美名的“药王山二月二古庙会”,是陕西目前唯一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庙会。</p><p class="ql-block">药王山庙会始于唐、盛于宋,完善于明清。千年来,祈求健康长寿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登上药王山,祭拜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p><p class="ql-block">药王山古庙会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极大影响,千百年来,历久不衰。药王山古庙会,从唐宋沿袭至今,历久不衰,且愈办愈火。清人诗云:“曼衍鱼龙百戏场,分棚啸侣各行觞。春人来去纷如织,箫鼓千村赛药王”。意思是耀州社火纷纷登场,人们坐在帐篷内,呼朋唤友饮酒作乐。各种器乐吹吹打打,相互比赛,声震林木,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人容易脾虚,药王孙思邈此法,强健肠胃非常好</p><p class="ql-block"> 龙抬头(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新年,自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结束。</p><p class="ql-block">清末《燕京岁时记》中记:“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每到二月二,家家户户都以面条、炸油糕、烙饼之类的面食为主食。此时要注意,容易春困的人一般为脾虚,节日时更要节制饮食。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以免形成成“食积”,损伤脾胃功能。</p><p class="ql-block">药王孙思邈养身妙方 :漱玉津,可以强健肠胃</p><p class="ql-block">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 12 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 12 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p><p class="ql-block">省酸增甘,以养脾气</p><p class="ql-block">吃食选择糯米、黑米、高粱、粟米、燕麦。</p><p class="ql-block">春季为肝之所主,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这段时间就要避免再摄入过量的酸味食物而则造成肝气过旺,而肝克伐脾。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吃食选择糯米、黑米、高粱、粟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类如牛肉、猪肚;鱼类如鲫鱼、花鲤、鲈鱼、草鱼、黄鳝等。从这些食物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素,可使养肝与健脾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雕刻~盘龙</p> <p class="ql-block">烙画~飞龙</p><p class="ql-block">做为礼品送参加西洽会安徽代表团</p> <p class="ql-block">烙画~龙腾</p> <p class="ql-block">玉龙</p> <p class="ql-block">烙画~龙腾</p> <p class="ql-block">书法~龙腾虎跃</p> <p class="ql-block">葫芦雕刻~龙</p> <p class="ql-block">二月二,龙抬头,要吃豆,炒面豆,寓意不浪费粮食。</p> <p class="ql-block">九龙葫芦笔</p> <p class="ql-block">古埙画龙</p> <p class="ql-block">汉瓦当四神之一~青龙</p> <p class="ql-block">雕刻~火龙</p> <p class="ql-block">烙画</p> <p class="ql-block">葫芦上刻百龙字</p> <p class="ql-block">葫芦砑花龙</p> <p class="ql-block">烙画龙印</p> <p class="ql-block">龙字各体书法</p> <p class="ql-block">二月民俗</p><p class="ql-block">吃——吃龙食(面条,馄饨和猪头)</p><p class="ql-block">二月二这天讲究吃龙食,民间在饮食上也有很多说法,尤其是喜欢在食物中加入“龙”字,最常见的龙食有3种,第一种是吃面条,也叫做“扶龙须”,第二种是吃馄饨,也叫做“吃龙眼”,第三种是吃猪头,也叫做“食龙头”,吃了这3种龙食,都是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其余的还有吃饺子“吃龙耳”,吃春饼“吃龙鳞”,吃葱饼“撕龙皮”等等,看看家中有哪些食材,在二月二这天不妨跟家人一同美餐一顿,讨个吉利。</p><p class="ql-block">4不做——忌动针线,动石磨,洗衣服,早晚担水</p><p class="ql-block">民俗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这一个个细节之处,尤其是有关节日的禁忌,二月二也不例外。在二月二当天,有“4不做”要注意:</p><p class="ql-block">一是不动针线,传闻二月二当天龙王爷会在天上俯瞰人间,使用针线怕会刺伤到龙眼,招来晦气,所以老一辈都会在提前一天把针线收起来;</p><p class="ql-block">二是不动石磨不磨米面,百姓讲究不动石磨是因为磨来磨去磨成面,压得青龙睁不开眼,因此会惹怒青龙;</p><p class="ql-block">三是不洗衣服,民间传闻洗衣服会伤到龙皮,所以妇女在二月二这一天都会将脏衣服积攒起来,过了当天才能洗涮;</p><p class="ql-block">四是不能早晚担水,民间认为早上担水会把龙子担回家,晚上担水则会惊扰龙王爷的晚间行动,这些做法都会惹怒龙王,影响行云布雨,造成干旱的话就影响日常生活了。</p><p class="ql-block">民俗是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传统,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之一,每一个看似讲究的民俗,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希望我们能世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