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的毕业照</p><p class="ql-block"> ——难忘一中就读时</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8年8月,至今已整整50年了。看着照片上那一张张熟悉的、充满青春气息的面孔,不禁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1964年8月,来自济源县各乡镇的三百多名新生,走进了济源一中的校园,开始了紧张而愉快的中学生活。当时一中设初中部和高中部,我是初中生,被分到了初中52班。</p><p class="ql-block">一中的原校址在济渎庙,校园里古柏参天,绿树成荫,后面的小北海泉水喷涌,清澈见底。我们的校园生活紧张而有秩序、愉快而富有色彩。学生们都在学校住宿,清晨我们在小北海旁上操,在柳荫下早读。北海池旁边的龙亭曾是我们的音乐教室。课余时间,操场上有师生们矫健的身影:不但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球类活动,还有田径比赛。文艺活动在大礼堂展开,有唱歌、戏剧、舞蹈等。学校还开放了图书馆、阅览室,为同学们课外阅读提供方便。</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有北京的、东北的、武汉的、四川的等。也有河南郑州、新乡等地的,但大部分还是济源本地的。学校的师资当然也是一流的。每年考上国家重点院校的大有人在。我们入校那年就有一个叫王新的考上了清华。</p><p class="ql-block">当时生活比较清苦,学生们吃的是从家里背来的红薯和玉米,只有很少是小麦。红薯洗净后装在网兜里,放在大锅里蒸,蒸熟后自己拿自己的。玉米和小麦换成粗细两种饭票。条件虽然艰苦,可是大家的精神面貌却很积极、乐观、向上。师生关系和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亲如兄弟姐妹。记得入学第一年,学校举行歌咏比赛,我们的班主任茹老师组织大家刻苦训练,夺得了初中第一的好成绩。</p><p class="ql-block">我们班的王敏涛同学喜欢音乐,能识谱,会吹笛子。在他的带动下,全班的男生几乎每人都买了个笛子,课余时间学吹奏。后来还真吹得像模像样。那段时间,每当课余饭后,从教室或寝室传出悠扬的笛声,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中学生活持续了将近两年。1966年初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我们这一届学生本该1967年毕业,被拖到了1968年。</p><p class="ql-block">这年夏天,上边有指示,要我们三个年级的学生同时毕业离校。学校只让我们每个年级的二百多名学生到操场上照了一张合影,学校留存,每个班也没有再照集体毕业相。临别前,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有人提议到照相馆留个合影,于是,我们这十七个人步行到城里的国营照相馆,照了这张不完全的毕业照。我们班有二十名女生,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三个人没有来。</p><p class="ql-block">毕业以后,由于通讯不发达等种种原因,同学之间很少联系。只有住得较近的几个同学不定时相聚。十多年前,李新高同学骑着摩托车一个一个村子打听,才和大多数同学取得了联系,可仍有几个人未联系上。</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了,当年这些一、二十岁的孩子,如今已年近古稀,甚至有的已离开人世。当年我们班共有52人,如今健在的不到40人。我盼望,在毕业五十周年之际,我们班同学能再欢聚一堂,共叙友情。</p> <p class="ql-block"> 2018.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