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及崇圣寺三塔

木土兴国

<p class="ql-block">我们是2021.10.29.10.30.从丽江古城行驶160多公里于12.50.到达大理古城如家酒店南门店。午餐后步行10多分钟(仅900米)去大理古城南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紫禁城、中和镇。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现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古城外有条护城河,古城四周有城墙,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p> <p class="ql-block">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辩,截至2013年,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南诏的“天下第一楼”——五华楼。五华楼是古代南诏王的国宾馆,又叫五花楼。从南诏开始,五华楼多次烧毁,又多次得到重建,也越建越小。今天的五华楼一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书画市场,经营品种包括书法,国画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等,还有皮画、油画等交易十分活跃。目前由于疫情原因各类市场均已暂停营业。</p> <p class="ql-block">大理五华楼最早修建于唐代,是南诏宴请贵宾的地方。五华楼历经千年沧桑,多次被焚毁和重建。最后遗存的是明代初年的五华楼,后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今日所见之五华楼建于1998年,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层建筑,第一层为台座,上面三层为楼。</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理古城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给立在砖石结构门洞上面,雄伟壮丽,文献楼楼上有两对楹联,其中之一为近代大理文人周仁撰写的长联:溯汉唐以还,张叔传经,杜公讲学,硕彦通儒代有人,莫让文献遗风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楼台而望,鹫岭夕阳,鹤桥小路,熙来攮往咸安业。但愿妙香古国常住于大世界中,这幅时联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大理古国风情。文献楼横跨在南面进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两旁柳树成荫,拂面依依,颇有诗情画意,是官府迎送达官贵人的门户。文献楼历史上几毁几修,最近一次是1999 年投入巨资进行重建,阳光照耀下,更显得金壁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楼上楹联还有佚名氏的“百二山河双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另有“文献楼”、“南诏故都”等匾额。楼的东墙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张叔盛览故里”六字的石碑,传说汉代大理人张叔盛览负笈外出求学,是大理最早的汉文化传播者。这些碑刻楹联都是张扬大理人杰地灵的,使外来者未进城即感受到大理文化之风,建楼者颇具匠心。</p><p class="ql-block">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矗立在砖石结构门洞上面,雄伟壮丽。</p><p class="ql-block">文献楼历史上几毁几修,文献楼重建工作于1998年11月28日开工,1999年4月29日竣工。重建后的文献楼东西宽60米、南北长30米,主楼高24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大理古城是在明朝初年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 称。</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城楼大红灯笼高高挂</p> <p class="ql-block">登上大理古城城墙上看到的蒼山景色</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街景</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影视换装体验馆</p> <p class="ql-block">跟一般江南古镇狭窄拥挤,沿河而建弯弯曲曲的街巷不同,大理古城的街道看上去笔直宽敞,整个古城呈正方形,马路横平竖直,是所谓的“棋盘式”,有点像北京城。主要街巷交叉口都有一个小广场,这也是古代南诏国在城区建设的超前意识和经典手笔!</p> <p class="ql-block">大理洋人街原名“护国路”,意为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东西走向,长10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爱、复兴等主要街道。为了适应开放旅游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为开放旅游的主要景点,红山茶宾馆定为涉外宾馆,红山茶宾馆在古城护国路西段,由此,护国路便成为外国游客在大理的集散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日渐增多,外宾云集,有休闲游览的,有品尝名食的,有打工、找女朋友的,各施所好,热闹祥和。目前由于疫情,大理古城游客锐减,更看不到外国游客。</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布局是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有九街十八巷。“洋人街”是其中笔直贯穿东西的小街之一。白族传统建筑在大理的其他地方正逐渐消失,但在“洋人街”却被悉心保存下来,作了别有风情的茶楼食肆。</p> <p class="ql-block">旅游者到了大理“洋人街”,除了欣赏白族建筑的灵秀,体会白族金花的善解人意品尝可口的西餐,同时也领略到白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性的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复兴路(南北向)是大理古城主干道和最繁华的街道,连接南城门和北城门,总长1500米,路面为麻块石路面,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长的主干道。复兴路两边商铺保持了民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大理古城主要商业街道。由于疫情原因,来大理古城的外地团队游客不多,街道显得冷冷清清。</p> <p class="ql-block">大理十景之一“古城漫步”</p> <p class="ql-block">大理的文庙始建于明代初期,旧址在现大理一中校本部大门东,大理文庙的建筑几经变迁和拆毁,2014年12月11日,大理文庙恢复重建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于2016年初竣工。景区免费对外开放。历史上,大理曾经是云南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是闻名遐迩的文献名邦,明清时期在大理地区文庙多达16座,大理市境内曾有大理文庙、凤仪文庙、太和文庙、下关文庙、挖色文庙。长期以来,以大理文庙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丰厚内涵,对大理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大理文庙是大理古代兼具府、县双重身份的先师庙,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大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建筑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泉坊位于大理古城南城门内,与点苍山的龙泉峰遥相呼应。一入龙泉坊牌坊,就能看到龙泉水涌出,清冽甘甜。现今龙泉坊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大理国的尚宫坊,龙泉坊的整体格局就是参照古代皇宫庭院建造,古色古香。现在的龙泉坊除了是皇室龙脉所在地,为了更接地气,里面兼具特产美食、民俗工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园区,不仅能够体验民族工艺,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总统兵马大元帅府,位于大理城内复兴路南段,占地21510平方米,原为云南提督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p><p class="ql-block">蓝底金字的总统兵马大元帅府牌匾在蓝天和苍山的衬托下格外地庄严。在这组建筑中,真实地记录了一段云南西部人民在回族人杜文秀的领导下,英勇抗清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六年(1856年),由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族为主体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起义军攻下大理,杜文秀被群众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在大理城原云南提督府署内建大元帅府,设官建制,大理政权由此建立。</p> <p class="ql-block">杜文秀元帅府。清咸丰六年(1856年),由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族为主体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起义军攻下大理,9月17日建立政权,9月25日在南校场筑坛,起义军各首领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改提督府为元帅府,建有前殿、后殿两大院,设午门,筑天子台,立丹墀,并建有偏殿、南北花厅。设置有议事厅、军机处(白虎堂)、起居室、书房、侍卫室、储藏室等房舍,使其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杜文秀还撰写了楹联悬挂于大殿:“天生英雄扭转中原世界;地出豪杰戳破胡儿乾坤。”帅府四周筑有高墙,设城垛,皆砖石砌就,建筑格式仿皇城,故俗称“紫禁城”。</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义失败后,帅府建筑大部分拆迁。到了光绪十年又进行修建,仍为云南提督府。民国时,先后作为腾(冲)大(理)师管区、楚(雄)大(理)师管区和滇西师管区司令部驻地。1987年,根据史料记载,按元帅府格局逐步修复了议事厅、白虎堂、紫禁门、大门、书房以及紫禁城南城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1987年在帅府内设立大理市博物馆,陈列厅面积1404平方米,现藏文物2800多件,主要有当地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以及各种石雕、玉雕、木雕、字画等。</p><p class="ql-block">1990年,大理市博物馆部分藏品在瑞士、日本展出时,受到国际文物界极高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宽敞明亮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在高处俯瞰大理古城,蓝天白云下远方的蒼山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天主教堂坐落在大理古城人民路一静谧的胡同里,建于1927年。</p><p class="ql-block">天主教正式传入云南是在明末清初之际,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南明“永历皇室”中入了教的皇太后、皇后、皇室随员等;二是四川部分教友迁移到了云南东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昭通东北部盐津县等地,随后有四川的神父从宜宾到云南进行牧灵访问和传教工作,由此展开了天主教在云南的进一步发展。当我们步入窄窄的古色古香又充满白族建筑风格的小街时,就见一古朴中融合着我国传统和白族建筑艺术风格的教堂——圣三堂,它矗立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显,当我们走近时完全被它迷住了。它的教堂建筑特色独一无二,是融当地白族文化特色、汉族与西方建筑及其他民族特色相融合于一身的一件民族瑰宝,飞檐斗拱,彩绘娟秀。它以建筑结构造型的独特风格、雕刻艺术之精湛、中西建筑之交融而蜚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据当地的老教徒介绍,教堂建于1927年,1983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了全面修缮,年底竣工开放,同年被大理文物部门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堂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高十六米左右,底层至钟楼共有四层,东西长三十四米左右,宽十五米左右,教堂坐东向西,层层飞檐上装饰着白族风格的雕刻和中国传统的彩绘,飞檐超出地基达四米五。室内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教堂为白族庙宇式,堂内的祭台采用当地盛产的大理石制成,教堂里里外外雕梁画栋,具有浓厚的白族建筑风格。真想不到在云南边远的地区还有如此美丽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大理苍山门是大理古城的西城门,古城西门正好面对苍山,因此又叫苍山门。</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城墙四面设有四道城门,即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我们只去了南门(即正门)和蒼山门(西门)。本来打算再去洱海门,沿着人民路由西往东走了20多分钟,还没有看到洱海门的影子!看天色已晚,就折返回酒店。大理古城南北有五条大街,东西有八条街巷,想全部走到家,没有一整天时间是不够的。</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城墙很厚重</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指挥部旧址。大理州革命遗址。</p> <p class="ql-block">大理城城墙及南北城楼简介</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街道干净整洁。白族的很多节日和盛会多集中在每年的3至4月间,此时来游,会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有歌唱到:"大理三月好风光",所以在春季,无论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苍山、游洱海,都再适合不过了。而我们在深秋季节看到的大理古城却显得非常冷清,大街上游客寥寥。</p> <p class="ql-block">大理城隍庙大殿位于大理古城苍屏街东段南侧,是为供奉大理城的守护 神-城隍而建。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城隍庙始建于明 初,明正统年间知府贾铨重修,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年)李元阳主持重修。 清同治年间受损,光绪年间重修。民国年间,殿内塑像被毁。城隍庙座西向东,原建筑有大门、两厢房、大殿。解放后,大门、南厢房被拆除,仅存大殿及北 厢房。</p> <p class="ql-block">古城还有一个“博爱”门</p> <p class="ql-block">入夜以后的大理古城在灯光照映下显得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入住的大理古城如家酒店南门店</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天空中的彩虹🌈使我想起了昆明的“七彩云南”</p> <p class="ql-block">在入住的大理如家酒店南门店顶层晒台眺望远方的弘圣寺塔和蒼山</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如家酒店顶层晒台上拍摄的大理古城古民居,尽头远方就是名闻遐迩的洱海。</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远方的洱海上还有一艘白色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入住的大理古城如家酒店对面的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有一首歌是这样唱到“一年一回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道出了三月街的盛况,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白族耍对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赛马欢歌。背景是郁郁葱葱的蒼山。</p> <p class="ql-block">观音古市,也叫大理三月会,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三月街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它既是云南西部最为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也是大理州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间文艺体育大交流的盛大节日。1991年起,三月街被确定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文体经贸“同台唱戏”,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天至十天。</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可惜来的不是时候,观音古市(三月街)没有游客非常冷清。</p> <p class="ql-block">在崇圣寺三塔广场旁边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金翅鸟雕像。传说,在古时候,大理的洱海龙患频发,害得民不聊生,就在人民生存维艰、苦不堪言的时候,有一只长着尖嘴、利爪和硕大金色翅膀的鸟由天而降,和恶龙展开了搏斗,最终恶龙被降服。洱海回归了平静,从此人民过上了风调雨顺的生活。于是,当地人民把这只鸟称为“大鹏金翅鸟”,当做了他们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大鹏金翅鸟已经默默的渗入在大理当地民族的生活中,在大理,女孩通称“金花”,男孩通称“阿鹏”,也是跟大鹏金翅鸟有着俗成的关系。美丽和勇敢是大鹏金翅鸟赋予这个地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大鹏金翅鸟在佛经里梵名“迦楼罗”,为佛教护法神中的“天龙八部”之一,传说能日食龙三千,能镇水患。逾越千年,在大理古国信奉“佛政合一”的年代里,大鹏金翅鸟成为了一种和平安乐的精神依托。</p> <p class="ql-block">弘圣寺塔为砖砌密增式中空方塔,塔为16级,塔高43.87米。塔的下部之3米为石彻,3米以上为砖砌。底层塔身6米见方, 正西面有青石砌成的塔门门框,门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的菩萨,其它三方亦有浅佛龛。塔檐用砖六层叠涩砌成,出檐2尺。 塔身在各层塔檐上皮逐级收台,层宽与高度逐级缩小,每层塔身向正中开券洞2孔,佛龛2孔,各层互相交错,左右各有凸起的亭阁式塔一座。塔顶竖有刹轴、覆釜,上置仰莲及七层相 轮,相轮上有圆形铜皮宝珠及刹盖,其尖为葫芦形火焰珠,整个塔刹宝项高3米多,壮观无比。</p> <p class="ql-block">弘圣寺塔简介</p> <p class="ql-block">大理崇圣寺三塔是国家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西傍巍峨苍山,东临秀丽洱海傲立千年大理坝子中部。因寺立塔,故塔以寺得名。</p><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也就是我国明代在旅行家徐霞客老先生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的天龙寺,。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烧毁,只有在这三座塔完好地保留,至今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1978年维修时出土618件珍贵文物,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造像及经卷、塔模、金刚杵、曼陀罗(坛城)、铜镜、铭文、题记等。</p> <p class="ql-block">据《南诏野史》 (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p> <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p> <p class="ql-block">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蜚声于南亚、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主塔又名千寻塔,始建于唐代,为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16级,高69 方形空心砖塔,16级,高69.13米,其塔基前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为明代沐世阶所书。南、北二小塔建于宋代,为密檐式的八角形空心砖塔,10级,均高43米。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历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但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1990年代,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重建工程动工。2005年4月22日,总投资1.82亿元人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其所属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的在清咸丰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进行了崇圣寺的恢复重复。1997年重修钟楼,重铸了“建极大钟”。以后又修建了“聚影池”、重建了“雨铜观音殿”等。</p><p class="ql-block">为了改变有塔无寺的状况,大理文化局于2004年斥资1.82亿元人民币重建了崇圣寺,重建工程以保护三塔为核心,在保持已建成的钟楼、雨铜观音殿、前导区环境格局的基础上,建筑群落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布局,主要建筑有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望海楼、罗汉堂、祖师殿、千佛廊等;各殿堂佛像以《张胜温画卷》(又称《大理国梵像卷》)及明代梨广修所塑的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和三塔中发现的文物为蓝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禅宗密宗兼容并蓄的特色布局浇铸,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其中599尊(件)贴金彩绘。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属于汉传佛教寺院。2005年4月22日,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即正殿,也称大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1]。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并称的西方三圣之一,据佛经记载,菩萨在久远劫以前早已成佛,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只是为了救度众生,倒驾慈航,于今在娑婆世界现菩萨身,拯救世人,观世音菩萨在佛教界受到非常高的礼遇和崇拜。</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称观世音。</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能化现三十三种身相,是一种对"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也是对大士慈航普度的伟大精神信仰和希翼。“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有感必应,所求如愿,一切顺道。具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职能。</p><p class="ql-block">祈求:平等、平安吉祥、消灾解难、健康长寿、子孙兴旺、财源广进,有求必应。</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雨铜观音殿在三塔景区,最初建于公元899年,有记载称是崇圣寺一高僧,发誓终生募化铸一铜观音像来祈国泰民安,铸時分三节为范,肩以下先铸就而铜已完,忽天雨如铜珠,人们收集起这些铜珠便铸完了观音像,故名雨铜观音。</p><p class="ql-block">现雨铜观音殿在原先的旧址上于公元1999年扩大重建,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殿中部高2.2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着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重铸的雨铜观音根据清末存照片精心复制,体现了南诏中晚期大理观音由男性向女性的过渡。</p> <p class="ql-block">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据徐霞客《滇游日记》记载:“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惜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战乱。重铸的南诏建极大钟为典型的佛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历史资料设计,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钟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饰六幅波罗密图案,下层饰六幅天王像,钟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295吨。重铸的南诏建大钟为中国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所铸的第四大钟,云南省第一大钟,生动的再现了大理著名的旧十六景之一“钟震佛都”,以及“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弥勒菩萨</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高僧殿</p> <p class="ql-block">大理三塔倒影公园门楼飞檐翘角,看上去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三塔聚影池 映趣漾波亭。 三塔倒影公园,始建于80年代,崇圣寺三塔南一千米处,坐北朝南,背靠三塔,因园内中心潭水能清晰地映出三塔风姿而得名。 不论是蓝天白云下,还是如银月光时,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交相辉映,互与添彩,成为大理重要人文景观的代表性形象。 椭圆形的水潭近10亩,特点是池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浪不惊,平如镜。</p> <p class="ql-block">在三塔倒影公园聚影池里看到的三塔倒影像在镜子里一样清晰,确实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东靠滇藏公路(即214国道)。</p><p class="ql-block">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833年-840年),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p><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集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鸣蛙”。崇圣寺三塔有一个神奇的石鸣蛙,当卵石撞击大石头的凹陷部分,其声如蛙鸣,而且在三塔间回声不断。</p> <p class="ql-block">大理十景之一“崇圣礼佛”</p> <p class="ql-block">三塔非遗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内的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金阿嵯耶观音像,整个面部栩栩如生,高发髻,头戴化佛冠,身上缠有丝束,颈上带着璎珞,手臂上带着臂钏、腕钏,男身女相,细腰显足,整个造型线条流畅,细节精美,这个观音像为大理地区特有的观音,在大理还有一个别称“福星观音”。</p> <p class="ql-block">洱海公园是云南省大理市洱海南端的一座公园,是游览苍山洱海风景区的第一站。公园占地约864亩,水域面积1065亩,山上山下林木繁茂,亭、台、楼、 榭相互呼应,已成为大理市内规模最大、设施较完善的大型综合公园。</p> <p class="ql-block">洱海公园内有一座椭圆珙的小山,因山的形状而被当地人叫做“团山”,公园又称“团山公园”。</p><p class="ql-block">洱海公园由团山和毗邻洱海的滩涂组成,占地约864亩,水域面积1065亩,团山因唐时曾为南诏皇家之养鹿场而闻名。山上青松苍翠,遍植颇负盛名的山茶花、桂鹃花、以及樱桃、顷桂。山顶修建有亭台楼阁、游廊、水榭、动物园、茶室、冷饮、饭馆等。海滨有水上公园、苗圃温室,游泳场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从阶梯攀登到山顶,望海楼上挂有我国著名家吴作人书写的“玉洱银苍”的匾额。在亭上凭栏远眺,浩瀚的洱海尽收眼底,湛蓝的海面,渔帆点点,拖轮串串,十分壮观。东看凤山迤逦起伏,西望苍山十九峰如屏耸立,大理古城及城南弘圣寺塔、城北崇圣寺三塔依稀可见。海边汉白玉雕马鹿山羊引人注目,沿岸杨柳依依、绿草茵茵。</p> <p class="ql-block">洱海还有一个类似青岛的栈桥。</p> <p class="ql-block">洱海,位于云南大理郊区,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长约42.5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0公里,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达20米。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迤逦风光的风景区。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云南深居内陆,白族人民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称之为洱海。</p> <p class="ql-block">成群结队的海鸥在洱海自由翱翔觅食小鱼</p> <p class="ql-block">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公元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大理是国务院划定的大西南旅游经济圈规划区中热点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云南省旅游重点城。1959年拍摄的电影《五朵金花》是几代中国观众的共同记忆,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亮丽的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21.10.29.~30.撰稿于2022.2.22.杜国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