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困难时期的创新食品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造肉精 李寿平 文</span></p><p class="ql-block"> 最新看到有关部门答复某人大代表关于开展米糠营养研究的信息,似有一些“同感”,将下文再发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看电视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关于小球藻的文章,今天聊一下“人造肉精”这种鲜为人知的代食品。</p><p class="ql-block"> “人造肉精”这个词,不知当年是哪位世外高人发明的,现在网上也搜不出,出现的多是“人造肉”。</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所谓人造肉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人造肉又称大豆蛋白肉,人造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因为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所以人造肉是一种健康的食品。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p><p class="ql-block"> “人造肉精”这名字好听,还显得文雅,现在的人们绝对想像不出是什么东西,说出来令人匪夷所思!它的基本做法:将一些可食用植物的叶子、老烂菜叶等堆积发酵,然后煮烂,过滤去渣,将液汁装入长形木盘(像端菜用的木盘),加点木薯淀粉之类,叠放入大型蒸笼中蒸过,待大多水分蒸发后,木盘底剩下一层黄白相间的乳状物质,这就是“人造肉精”!</p><p class="ql-block"> “人造肉精”的食用方法就是烧汤放盐(无油可放),将“肉精”少许加入,再撒上葱花,搅匀后盛入碗中,便成了营养丰富的“肉精汤”。因为“肉精”制作时,加有少量淀粉,名字好听,吃起来还能接受。</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阳朔县城十字街一家饮食店(万利祥商号隔壁,后来曾作文物商店)有卖,每碗一角钱,我吃过多次。这里还有小球藻汤出售,因是新生事物,开始还红了一阵,不到一年后便消声匿迹了。</p><p class="ql-block"> 阳朔当时还创办了人造肉精厂,设在中山纪念堂内。前面大厅里用大量的木盘将浓汁晾干,后面的房屋用于蒸制。我和街上的十几小伙伴从阳朔中学放学时,都要经过此地,有一股臭黄的味道飘出,每天都能“享受”一番。我家六婶还在此工作过。</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对事物的认识都存在一种状态,认为带“精”字就是好东西,少而精嘛!例如最先的调味品叫“味精”,现在的调味品叫“鸡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糖精刚进入生活领域时,显得神秘新鲜,因为甜度超过蔗糖许多倍,被认为是难得的好东西。当时民间还流传一则笑话,三人一起聊天,甲说乙有门路,因其亲戚在供销社,通过批条子能买到白糖,而自己只能食用黄糖。乙指着丙对甲说,还是他厉害,他哥在县商业局当领导,买到的是冰糖。于是二人猜测大领导应该都吃冰糖。丙说,你们真没见过世面,上头的大领导怎么会去吃冰糖?他们都是吃糖精的!可见当时民间的认知,刚好是倒过来的,其实黄糖是最有营养的。</p><p class="ql-block"> “人造肉精”在当时风行不到一年便消失了,毕竟光靠它是填不饱肚子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觉得真的肉类脂肪和胆固醇多了,又发明了新的代用品叫“人造肉”,并喻为保健食品。这和数十年前相比,产生质的飞跃,只是少了一个“精”字而已!</p><p class="ql-block"> (2022/02/24于花都东寓所)</p> <p class="ql-block">1940年前的阳朔码头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1960年前的阳朔城 (笔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1980年前的阳朔江边 笔者摄</p> <p class="ql-block">1995年前后的县城十字街,右边缘的商铺曾在1960年时卖过人造肉精和小球藻等“创新食品”。笔者摄</p> <p class="ql-block">阳朔县城内的中山纪念堂,1960年时,“人造肉精”厂就设在里面。(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