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示范全国,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绥化市入选黑龙江省名录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简述

齐会林

绥化为黑龙江省地级市,满语安顺吉祥之意。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东接林都伊春,南临省会哈尔滨,西靠油城大庆,北依口岸黑河,西北连鹤城齐齐哈尔。绥化市1885年建制,1956年设地区专员公署,1999年12月撤地设市。是黑龙江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全省六大客货运中转中心之一,哈尔滨以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绥化是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田园、森林、水库、河流、湖泊、湿地、草原、冰雪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资源上乘。绥化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以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林枫故居、柳河“五七”干校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入选黑龙江省名录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53处,分布于市内各区县。 1、北林区<br>绥化烈士陵园<br>位于绥化市区西南 市人民公园院内,公园始建于1955年7月1日。1987年4月,绥化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建陵园,1989年10月建成。2008年4月绥化市委、市政府和北林区委、区政府组织对陵园进行了维修改建。烈士陵园由革命烈士纪念堂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组成,纪念堂内现陈列烈士骨灰盒193件,存放老红军烈士骨灰2名,抗日战争时期烈士骨灰2名,解放战争时期烈士骨灰52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烈士骨灰19名,无名烈士骨灰118名。革命烈士纪念碑高9米。 2、安达市<br><br><div>松基一井<br>位于安达市吉星岗镇和星村赵家屯前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松基一井是松辽盆地的第一钻。1957年经松辽勘探局定位,1958年7月9日,中国国家32118井队进驻原四平山乡和星村赵家屯开钻,用4个多月时间进尺1879米,是松辽盆地第一钻,开发大庆油田的第一口基准井。</div> 苏联红军纪念碑<br>位于安达火车站站前广场。纪念碑碑文内容:1945年8月17日,苏联红军进驻安达。为纪念苏联红军光复东北解放安达,在安达火车站站前广场特立此碑。198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肉丘坟<br>安达市任民镇,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六荒冢”,埋葬的是抗日先驱李海青属下的107名东北义勇军的遗骨,当地人称其为“肉丘坟”。它是日本关东军对东北人民所犯滔天罪恶的又一历史见证。1932年9月21日,周作霖与日本参军密议将李海青部下张锡三等首要人物秘密解往省城齐齐哈尔审讯,张锡三英勇不屈,在省城就义。余下的108人被日军押解到东门外,用机枪狂扫,除1人侥幸活命外,其余107人壮烈牺牲。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安达制造的9·21枪杀义军战士惨案。9月22日,县城的父老们在义军的殉难地挖了6个大坑,将107名义军官兵葬于坑内,时称“六荒冢”,后人称“六座肉丘坟”。后安达一位爱国志士在伪康德三年(1936年),以诗歌“吊荒冢”:<br>日暮孑影抚疏境,夜半秋风鬼哭嚎。自此春色魂飞去,<br>恰时荒冢人凭吊。一生难得缘聚散,三载奈何眉低高。<br>屈膝堂前悔择时,招魂幡引悲不消。愿得天堂多祥和,<br>莫似人间儿郎少。四柱冥香泪不落,一纸芜词人渐老。 王任民烈士陵园<br>任民镇始建于1906年,原名双安镇(安达县老县城),为纪念革命烈士王任民改为任民街,1951年设置任民镇。<br>王任民1921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调任中共安达县工委副书记兼县武装大队副政委,1946年9月4日,他带领11名武装工作队队员在八里桥附近遭遇土匪伏击,经过激战,王任民等5名同志不幸壮烈牺牲。当地为纪念王任民等烈士,在镇政府所在地西门外修建了烈士陵园。1995年,王任民烈士陵园被安达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达市革命烈士陵园<br>位于安达牛街滨州路北,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经数次修缮,成为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内庄严肃穆,苍松翠柏掩映下,在历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164名安达籍战士长眠于此。 丁济阳烈士纪念碑<br>丁济阳,安达市太平庄镇人,1908年出生,中共党员,抗日烈士。1942年7月15日,丁济阳在齐齐哈尔市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始终坚贞不屈。1943年丁济阳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于哈尔滨,年仅35岁。 李克诚烈士纪念碑<br>位于安达市老虎岗镇<br>李克诚,安达市老虎岗人。‘九一八’事变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6月,回到家乡老虎岗,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斗争。至1934年11月,同中共满洲省委失去联系。李克诚到齐齐哈尔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伪龙江省警务厅特务科于1942年7月15日,在白城子逮捕了李克诚。后被押送到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秘密拘留所。反动派对他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威逼利诱和刑讯逼供,但是李克诚始终坚贞不屈、坚持斗争,遭到反动派杀害,牺牲的时候年仅34岁。 安达市大庆石油会战二号院旧址<br>二号院位于安达市城区1—2道街 北横街南100米处的第二个门洞, 原是第一国营旅社,共有房屋40间。居住松辽石油勘探局党委四个部、团委、工会以及处级、科级人员。 安达市列入黑龙江省名录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还有夏明岐革命烈士墓、祁增涵烈士纪念碑2处。<div><br></div><div>3、肇东市</div><div><br>姚明久烈士纪念碑<br>位于肇东市明久乡政府南侧路东。姚明久(1911—1941)黑龙江省双城县人。幼年随父迁居肇东县金山堡屯(今明久乡明久屯)居住,务农。1931年参加马占山抗日部队,1938年参加抗联第三路军。1940年7月4日他在金山堡小学成立北满抗日救国总会金山分会,任组织部长,发展会员一百多名。同年任三肇抗日救国总会会长,配合抗联攻占了肇州县丰乐镇。1941年2月13日晨,姚明久不幸被日寇逮捕,3月22日,在肇州县南门外牺牲,时年30岁。1946年,为了纪念姚明久烈士,将金山堡屯改为明久村,学校改为明久小学。<br></div> 西八里乡独立大队纪念碑<br>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十二支队独立大队纪念碑位于肇东市西八里乡飞跃小学校园内。西八里乡是肇东市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在日伪统治时期,肇东沿江一带穷苦人组织了反日武装。他们在地下党员张瑞麟的教育帮助下,于1940年9月至10月参加攻打色望窝堡、敖木台和肇源县城的战斗,后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十二支队独立大队,在“三肇”地区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为永志不忘独立大队的光辉业绩,教育后人继承先烈遗志,肇东市西八里乡人民政府于2000年10月在飞跃小学校园内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十二支队独立大队纪念碑。 姚明久烈士革命活动地 肇东市列入黑龙江省名录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还有:五站镇革命烈士纪念碑、黎明镇革命烈士纪念碑、昌五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四站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宋站镇革命烈士纪念碑、五里明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宋站镇二龙山屯革命遗址、银家围子抗联旧址。<div><br></div><div>4、海伦市<br>雷炎烈士纪念碑<br>坐落在海伦市雷炎公园内。1939年2月18日,抗联第三路军龙南第四支队支队长雷炎在与日伪军作战中光荣牺牲。1986年,海伦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雷炎烈士,在原人民公园的南端修建了雷炎烈士纪念碑,将人民公园命名为“雷炎公园”;海伦市中心大街被命名为“雷炎大街”。为铭记雷炎烈士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2015年8月24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雷炎烈士名列其中.<br></div> 顾旭东抗日纪念碑<br>顾旭东(1911-1982年),原名顾俊,1911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林乡顾家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到家乡海伦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3年初,经雷炎和郭振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海伦中心县委宣传委员、海伦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海伦县工委书记、海伦县委书记、黑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黑龙江省委视察室视察员,黑龙江省农业厅顾问,1982年4月26日病逝。2001年4月,市委市政府、市老促会在他的出生地海伦市东林乡顾家屯,建立了顾旭东纪念碑。以悼念英魂,告慰先烈。 海伦市烈士陵园 红光农场抗联烈士纪念碑 赵尚志张光迪抗日纪念碑 双录李刚烧锅屯 雷炎牺牲纪念地碑 海伦共荣民强村(李老卓屯) 海伦市还有三门谢家日军谈判地 列入了黑龙江省名录。<div><br></div><div>5、绥棱县</div><div><br>老金沟抗联密营遗址<br>老金钩抗联防御工事遗址<br>位于绥棱县四海店镇五四林场内,原名四平山老金沟遗址,是1939年4月至1944年中共北满省委机关的所在地。当时中共北满省委机关的周围还建有医院、修械厂、仓库等,还有数十处防御掩体和瞭望点。这里是当年抗联部队主要领导人驻地,也是北满地区党的地下工作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金策、李兆麟、冯仲云等先后来这里参加过会议,讨论党政军大事。这处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抗联活动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遗址于2005年1月31日被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 <p class="ql-block">白马石抗联遗址</p><p class="ql-block">东北抗联西征会师地遗址,位于绥棱县境内张家湾。白马石,由于形状酷似卧着的白马而得名。1936年—1939年末,东北抗日联军西征部队,先后分批进入绥棱县境内时,均以白马石为会师地。各路抗联部队于白马石会师后,召开会议,研究抗敌方略。分赴各地密营,择机打击日本侵略者。白马石是东北抗日联军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历史见证.</p> 郭炮营抗联密营遗址<br>位于绥棱县境东北山区的深山密林中,为1938年抗联三军六师密营遗址。 大仙堂抗联遗址<br>位于绥棱县半截河林场深处的大青观森林公园内,这里是抗联西征先遣队的后方基地。1937年6月,抗联六军三师副官长王明贵率六军三师突破围剿,开进绥棱县大青观林区的大仙堂。以此为根据地,打击日伪警察署和日伪山林大队等敌人据点。镇压罪大恶极的汉奸、走狗;打胜仗后,给群众分发部分战利品;严肃抗联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多地抗日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壮大了抗日队伍,粉碎了日军反动宣传和封锁,为北满抗联后续西征部队的到来顺利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绥棱县列入黑龙江省名录的还有:李兆麟部队驻地遗址、大青观抗联遗址群、郝大干屯抗联遗址。<div><br></div><div>6、庆安县</div><div><br>柳河五七干校旧址 <br>位于庆安县柳河农场境内。柳河五七干校创建于1968年5月,是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柳河“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1967年1月31日,黑龙江的“造反派”夺了权,宣布人员编制要比原来省直机关缩减四分之三。被缩减的人员,充实基层或下放劳动。3月下旬,原省委机关“造反团”经过实地考察论证,决定在柳河农场办一所“五七”干校,安排干部下放劳动。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黑龙江省革委召开万人大会,欢送首批下放干部。5月8日,首批学员入校,在校门前宣誓,挂起“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柳河五七干校”的牌子。在柳河“五七”干校成立一个多月之际,校革委领导就办校以来的情况,向省革委作了汇报,省革委又将这个报告批转各地市革委会,并报中央。1968年至1979年的11年间,共有9000多名省直机关工作人员、各市县领导干部及1000多名知青在柳河五七干校学习、生活。 在办校期间,全国1300多个单位、18000余人到柳河参观,全国以柳河为“样板”的“五七”干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br></div><div>2009年8月16日,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建成开馆。<br></div> 老金沟中共北满省委机关旧址<br>位于庆安县同乐镇同发村金沟林场小红营检查站西。1940年1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庆城老金沟召开了第十次常委会,李兆麟、金策、许亨植等参加了会议。省委书记金策曾带领几个交通员在这里开展抗日活动,同时抗联六支队也驻扎在老金沟。1940年3月,金策主持制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行动纲领》。同时为加强抗日联军政治工作,中共北满省委制定了《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明确规定:“必须在抗日联军内巩固中国人民领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r>1942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北满省委被迫转移。 许亨植牺牲地<br>位于庆安县大罗镇东山村江布屯东南。<br>许亨植1909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举家流亡中国东北。1929年许亨植到宾县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联第三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抗联九军政治部主任、抗联第三路军参谋长兼第三军军长等职。1942年8月2日晚在青峰岭山下宿营。次日凌晨,警卫员火做饭,烟雾被离此地仅四五里路远的元宝山上的敌人发现。许亨植等三人与五十余名敌人交战两个多小时,许亨植腿部中弹,脱身无望,便命令陈云祥和王兆庆突围,由他掩护,许亨植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3岁。 尹凤阁纪念碑<br>位于庆安县同乐镇同兴村刘油坊屯正南1500米处的尹凤阁墓址。1997年6月29日,这位支援抗联老模范去世后,同乐镇政府和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的事迹立碑。尹凤阁1938年秋在结识了率部西征的抗联九军二师师长郭铁坚。他在自己的种地窝棚留宿抗联战士,并想方设法为抗联部队筹集和供应物资。为此,郭铁坚送给他一张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第二师的进山许可证。尹凤阁拿着这张通行证,往来于庆安南北山区,穿过老金沟、翻过滚兔岭、越过大砬子山,为抗联送去了500多公斤粮食和棉帽、棉衣、棉鞋等物品。因为援助抗联,尹凤阁也遭到了敌人的迫害,他的种地窝棚两次被烧。1997年,尹凤阁逝世前,将进山许可证捐献给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珍藏。 丰收乡红石砬子抗联联络站旧址<br>位于庆安县东南部丰收乡丰林村红石砬子山。山上有座道观,当地人称为红石砬子庙。自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入侵庆安后,抗联交通员吴相林奉命在红石砬子庙建立了地下联络站,为部队传递情报。吴相林是朝鲜族人,以在红石砬子山上拉林河岸边种植水稻为掩护开展地下联络工作。他经过慎密工作,在红石砬子站住了脚,并取得朝、汉两族,道、俗两家的信赖,红石砬子庙成了党的重要联络点。1935年,由于叛徒告密,日伪特务发现了红石砬子有共产党活动的秘密。为预防万一,吴相林转移到外地躲避。就在他走后的第二天,日本兵和伪警察包抄了红石砬子山,把正在山坡上种地的男女老幼30多人,一起赶到红石砬子庙堂里,威胁恐吓无果,敌人惨绝人寰地用刺刀刺死在场所有群众,又把庙门顶住,放火。这就是红石砬子庙惨案。著名东北抗联将领赵尚志将军得知详情后,率部来此收殓了烈士骸骨,处决了汉奸。吴相林从此也离开这里,跟随东北抗联部队,投身到抗日斗争中。<br>1999年8月,红石砬子抗日联络站旧址被庆安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恩珍烈士墓<br>宋恩珍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好战士,人民公社的好干部。他生前是庆安县新胜人民公社新安生产大队第四生产队的队长。因在烈火中奋不顾身抢救公共财产和为了保护很多救火人员的生命安全,被严重烧伤。在党和人民深切的关怀下,虽经多方治疗,终因伤势过重,于1963年2月2日光荣牺牲。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在哈尔滨隆重举行宋恩珍追悼大会。他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宋恩珍革命烈士称号。宋恩珍殉职后,黑龙江日报在长达半年时间里,连续发表通讯、文章、学习报道、社论、诗歌、剧本百余篇,20多万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哈尔滨市各界纷纷举行英雄事迹报告会。4月12日,《黑龙江日报》转载了《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文章:《宋恩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庆安县革命烈士陵园 中共北满省委庆城特别支部旧址<br>位于庆安县平安镇升平村王机匠屯北50米处。<br>中共北满省委庆城特别支部成立于1930年5月,是庆安县第一个党组织。1930年初,中共满洲省委中共党员全大一到庆城稻田公司屯,发展第一批10名党员,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庆城特别支部,由韩宽淑任支部书记、中共北满省委直接领导。<br>庆城特别支部成立后,相继建立了东兴、杨树林党小组、东兴分支部,并成立了反帝同盟会等十几个革命群众组织,领导了水壕农民罢工、东发烧锅、源升河烧锅工人罢工,派出18名党团员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巴彦游击队。1933年2月,党组织被日伪军破坏。庆城特别支部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长达三年之久,发展党员31人,团员24人,领导群众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庆安、铁骊(今铁力)、巴彦、木兰、绥棱一带埋下了革命种子。<br>2007年10月,中共北满省委庆城特别支部旧址被庆安县政府公布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庆安县列入黑龙江省名录的还有:马家桥四烈士遇难地。<br><br>7、青冈县<br><br><div>张秋梅烈士墓<br>张秋梅(1959-1973),女,青冈县芦河人。1966年入芦河公社益小学读书,次年加入少先队。1973年4月28日,一辆受惊马车冲进校园,在场的学生慌忙四散躲开,唯有徐丽华一时惊呆,不知所措,处境危险。张秋梅看到这种情况,一边喊着一边推开徐丽华。徐丽华得救了,年仅14岁的张秋梅为抢救同学献出了宝贵生命。张秋梅牺牲后,被团县委命名为刘英俊式的小英雄。芦河公社拨款为她建立了陵墓,并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其母校改名为秋梅小学。《黑龙江日报》登载了她的事迹,黑龙江省团委制作了幻灯片,省出版部门印了连环画,广泛宣传了她舍己救人的事迹。</div> 张秀英烈士墓<br>张秀英(1929-1959),女,中共党员,山东省莘县人。1956年,张秀英响应党开垦荒原的号召,与丈夫从山东省莘县来到黑龙江省青冈县新村。她战胜种种困难,带领家乡父老搞生产,赢得了群众信任。从1957年开始,她担任新农管理区妇女主任,并被选为青冈县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和青冈县第二届人代会代表。1959年2月28日下午,安达县境内草原起火,直向新农管理区一号村扑来。这时,正在干活的张秀英便带领社员前去救火。经过一场战斗,火熄灭了,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保住了,但张秀英却因烧伤过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31岁。张秀英牺牲后,县委、县政府召开了追悼会。《青冈报》刊登了悼词,发表了社论,还开设了向张秀英学习的专栏。县评剧团也演出了评戏《张秀英》,省级刊物《宣传鼓动》还以连环画的形式宣传了她的事迹。(无图片)<br><br>青冈革命烈士纪念碑<br>位于青冈县人民公园内 8、明水县<br>革命烈士纪念碑 9、望奎县<br>林枫故居纪念馆<br>位于望奎县城东南,始建于1918年,1994年初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林枫故居原址辟建了林枫故居纪念馆。纪念馆1994年7月对外开放,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枫同志生前工作学习生活用品、资料及部分珍贵照片进行展出,展现林枫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 望奎县烈士陵园<br>位于望奎县城内东北角处。全园占地2万m²,周围古树参天。1946年6月3日“河口事件”牺牲的冯耕夫、胡再白、王秉衡之烈士葬于园中,供人们祭扫、悼念。1984年,陵园四周修起2.5米高的砖围墙,并建一栋护园房,设人常年看管,烈士墓碑矗立其间,每到夏季,绿茵复地、林木郁郁,蔚然壮观。 河口烈士纪念碑<br>坐落于望奎县卫星镇,距县城17.5公里,背依妙山,南临兰河。河口烈士纪念碑广场36m×36m,纪念碑为方柱体建筑,坐北朝南,高9.46m,取天方地圆英雄业绩顶天立地之意。纪念碑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为现代化碑铭建筑风格,气势宏伟。碑身正面为“河口烈士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背面为200字的鎏金碑文,三块醒目的黑色花岗岩悬立在碑基的东、南、西三面。由山下沿伸至碑基的七层台阶中,有三段踏步式台阶,寓意革命烈士未尽的事业,激励后人踏着先烈的足迹勇往直前,开创未来。 在绥化这片土地上,在东北14年艰苦漫长的抗日战争岁月里,无数的仁人志士英勇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用生命捍卫了这片热土。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垂不朽的东北抗联精神,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绥化人民通过学习抗联故事,了解抗联精神,追忆光辉历史,感悟初心传承使命。让红色基因在绥化大地代代相传! 资料汇集于网络,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