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关于进藏先遣连的这段历史我不太熟悉,到了普兰和阿里看到一些宣传的牌子和图片,才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但是,越往后看越是沉浸在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无名的困惑之中。被这样一群视死如归、灵魂透亮的钢铁战士的忠诚和意志所震撼!同时又对这支特殊的先遣部队英雄们所经历的苦难,尤其从每人记一大功的英雄转眼之间变成了叛国罪人的不理解。</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西藏成了中国大陆唯一一块没有解放的地方。毛泽东11月23日,致电西北局彭德怀,责成其担负进藏主要任务,彭德怀实陈困难太多。毛泽东1950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访时又给西南局刘伯承、邓小平发报:“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否则,夜长梦多。”刘、邓研究后请示由二野18军进藏,同时请示分四路从云南、四川、青海、新疆向西藏进军。毛泽东同意此方案, </p><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彭德怀决定新疆军区派出小部队进军西藏阿里,配合解放西藏。</p><p class="ql-block"> 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提出先派一个连进藏侦察,在只有起点和终点的行军图上找出一条去阿里的路,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决定成立独立骑兵师,先派出一个连进藏侦察,“进藏先遣连”由此诞生。番号为解放军第2军独立骑兵师1团1连,共139人7个民族战士。骨干为起义改编的原国民党骑兵第4旅8团,另抽调党员骨干20多人。每人配1支步枪,每个班6挺轻机枪,第4排配6门迫击炮和2挺重机枪,179匹战马、35峰骆驼,每人两件皮大衣、一条毛毯等最好的御寒装备。</p><p class="ql-block"> 李狄三任进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曹海林任连长,李子祥任指导员,全军特级战斗英雄彭清云任副连长。1950年8月1日,先遣连作为解放军四路进藏部队之一,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誓师出发向藏北进军,目的地是西藏阿里地区首府噶大克(噶尔县)。王震亲自送行,李狄三率领英雄部队高举“进军西藏”的红旗,踏上了进军阿里的征途。 </p><p class="ql-block"> 这条“天路”要翻越海拔6420米的昆仑山脉、7615米的冈底斯山脉,走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无人区。先遣连行军七天后,跟随的运输队中的绝大多数牲畜都冻死在大雪中,无奈之下运输队只能返回。当先遣连来到库克阿大坂时,很多战士出现了高原反应。他们没有地图,没有向导,凭着惊人的毅力,克服雪盲,挑战高山缺氧,历经艰险,于第9天翻越了海拔6000米的界山达坂,进入了藏北高原,成为四路进藏部队中最先到藏的部队。来自天水的战士刘进吉因高原反应牺牲,成为先遣连牺牲的第一人,但这种非战斗减员只是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 进藏后,先遣连走进一片草甸,在这难得的景致中,连队休整两天,这也是他们进藏后唯一感受到的美好时光。看到一群野马在草甸上吃草,战士们给该地起名“野马滩”,该名也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进藏不久,大雪封山,先遣连的粮食供应断绝。王震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接通运输线,新疆军区副政委左齐督阵,和田民众曾组织大批牦牛、毛驴、马匹三次翻山送粮都未成功,三名维族民工牺牲,大量牲畜死亡。只有一名叫肉孜·托乎提的年轻人赶着两头牦牛到达先遣连建立的据点两水泉,驮来半麻袋信、十五公斤盐、七个馕交给连指导员李子祥,从此先遣连请求上级再不要冒险送粮。</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第十八军攻下昌都,为配合西藏和平解放的谈判,王震电令先遣连“停止向纵深发展,就地迅速转入过冬备战,自力更生,坚持到春季会师。”并要求先遣连不准拿藏胞一针一线,增加藏胞负担。</p><p class="ql-block"> 扎麻芒堡(改则县)海拔4517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度,冰雪覆盖的时间长达半年时间。10月下旬,大雪封昆仑山,先遣连无法得到任何给养。连里为保证口粮,成立打猎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任组长。一天巴利祥子打猎未归,战友找到他时,他裹着生牛皮坐在向阳背风处,已经成了冰雕。战士们开始不断死亡,先遣连曾一天举行了11次葬礼,有战士倒在埋葬战友后返回营地的途中。</p><p class="ql-block"> 1951年2月5日一早,又有两名战士没了呼吸。当天中午,先遣连接到电报,先遣连被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每人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人民功臣”勋章、“解放大西北”奖章各一枚。自1927年解放军建军以来,这是唯一一支每人记大功一次的建制连队。</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28日,由副团长安志明率领的后续部队到达扎麻芒堡,与先遣连会师。并带来好消息——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已经在北京签署。听到喜讯,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躺在病榻上,摸出两本进藏日记,交到安志明手中,带着微笑闭上了眼睛,成为先遣连牺牲在扎麻芒堡的最后一人。驻守扎麻芒堡的270个日日夜夜,进藏先遣连139名官兵,有63名战士牺牲在了扎麻芒堡这片红色的土地上。6月1日,开完了李狄三的追悼会,副团长安志朋,先遣连副连长彭清云率领部队跨越了海拔7600米的冈底斯山东君拉达坂,1951年6月29日进驻普兰。7月15日,部队和普兰宗政府联合召开有地方官员、宗教人士和400多名群众参加的庆祝解放大会,宣告普兰和平解放。1952年3月,由部队的64人改编为阿里骑兵支队一连,继续驻守普兰,成立普兰边防连。其余人员挥师北上 1951年8月3日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今噶尔县),并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阿里宣告和平解放。至此,经过368天的艰苦进军,先遣连用血肉之躯完成了“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群经视死如归、灵魂透亮的钢铁先遣连,历史确开了一个极为沉重、残酷的玩笑。由于电台多次发生故障,先遣连经常无法和上级联系。其间,印度、美国等国有电台播发消息称“中国军队驻藏北一部,因不堪忍受中共之压迫,近日多次派员与某国驻军接触,有请求受降之意”。适逢国内“三反运动”,有人开始怀疑这支以国民党起义部队为骨干组成的连队。中央联络部和西藏工委联络部派出工作组进驻先遣连,开始突审先遣队成员。其中最重要的一份口供来自马占山,他是第二批到阿里年纪较小的战士,他两腿被吊起最终签字承认。工作组据此认定先遣连存在以曹海林为司令、马占山为副司令的“叛国集团”,收缴了先遣连所有官兵的武器,武装看管了该连官兵四十多人。并建议中央批准就地正法七八名骨干,在新疆军区王震等人的坚持下,“叛国集团”被押回新疆再审。</p><p class="ql-block"> 《阿里军分区战史》记载:在阿里开展“三反”运动的工作组抱着“抓典型”的邀功心态,泯灭人性捏造先遣连内部有叛国分子,炮制先遣连连长曹海林等人为“叛国集团”。20多名“要犯”被绑在骆驼背上押回新疆,曹海林还被戴上奴隶戴的脚镣。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原2军军长郭鹏亲自上前给蒙难的英雄解开绳索。先遣连参谋周奎琪回忆:当我们的队伍离军长还有几十米时,军长就大步迎了过来,队伍停下来了,谁也不说话……郭鹏亲自为曹海林松绑,押送的人试图阻止,郭鹏给了他一巴掌,怒骂一声“混蛋!”。 </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多审查,“叛国集团”平反。但先遣连还是被遣散。连队官兵大都被发往原籍所在地,或进兵团农场劳动,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桩冤枉才彻底结束。 连长曹海林退伍后,一直在阿克苏的生产建设兵团生活,此后多次遭遇冲击,甚至入狱。他对采访的人说:当娘的有时不也会错怪自己的儿子吗?先遣连副连长、特级战斗英雄、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副连长彭青云,一直被下放到克拉玛依乌尔河兵站当站长,直到一位检查工作的军区领导发现,才调至新疆军区后勤部门,享受副师级待遇,成为先遣连中享受级别待遇最高的人。</p><p class="ql-block"> “希望每个同志都要对党服(负)责、对人民服(负)责、对集体服(负)责、对个人服(负)责。”先遣连普兰驻地遗址斑驳的土墙上,当年战士们留下的字迹清晰可见,尽管有几处错别字,但依然让人们感受到先遣连官兵火一般的赤诚。曾经的苦难已成记忆,翻晒这段历史,决不是纠结在历史的伤痛上徘徊不前,而是通过了解这支英雄连队起伏跌宕的命运,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与人民有更深的热爱与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