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话说落叶归根</p><p class="ql-block"> 落叶归根,这四字,从明面上来讲,秋天枯黄的叶子飘落而下,归于大地,其最初来源于大地母亲“落叶归根”。这个成语从字面上了解很简单,秋天到了,叶子发黄,落到地上,最后腐朽后变成养分被树根吸收,走完了短促且又精彩的一生后,再次回归大地,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轮回。这便是落叶归根。</p><p class="ql-block"> 如深秋,满地尽铺黄金甲的银杏叶的美景,不得不钦佩古人对于文字的掌控,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文字之美。</p><p class="ql-block"> 当然,落叶归根还有一层意义,在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出远门后很难回家,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在自己死前回到老家,葬在祖坟,即使客死他乡的人也要托人把自己的尸体带回去,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这便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思想文化——落叶归根。</p><p class="ql-block"> 而这其中也有意指人之一生的一生,自婴儿呱呱落地到耄耋之年,一生过去,或辉煌或平淡,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故乡,生于此处,死亦于此处。</p><p class="ql-block"> 此处更是落叶归根的精髓,人亦如落叶一般。</p><p class="ql-block"> 故乡只有一个,那便人的根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衣锦还乡,卸甲归田,也有荣归故里之爱,言语之间不难看出对于故乡。对于根的在乎。</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落叶归根的精髓便再于此,至于纠结它到底有几层意思已是没有必要之举,</p><p class="ql-block"> 一般提到万物归其根、落叶归根,好像会有那种凋零、潇瑟的感受?好像无可奈何地接受命运,到后面:“好啦!那就叶落归根吧”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思维比较多。但是要知道,落叶归根是客观的、中性的,而且里面含有很深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里面提到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个根好像很多,树叶有树叶的根,它在哪里长,它就掉在附近周围,各复归其根。</p><p class="ql-block"> 一般人都希望四季常青,要松柏常青。提到落叶、秋风扫落叶就会有那一种凄凉的感觉、会有那一种无常变化的感觉。所以一般人都会希望能够常青、常驻、恒常不变。但是法界的运转法则却是这样:万物植物它们都很聪明的,冬天该休息的时候你不休息,万物植物它告诉你:“我要休息,我才不理你!”所以冬天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这些树叶就开始转变、转黄、然后逐渐掉落。</p><p class="ql-block"> 一副银杏落叶遍地黄的美图展现的是落叶归根的美、很神圣! 诗人、文学家会拿它写出很多悲欢离合场景和故事。而我们凡人还是应该站在很客观的立场来看:落叶归根,是植物们在顺天道而行啊!</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你得慢慢的细品,否则你未必能够看懂:植物们都是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呢。</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讲究魂归故里,落叶归根,从原因上讲是受我们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一旦离开故土,就会产生思乡之情,进而思念亲人、爱人。</p><p class="ql-block"> 麻姓得姓始祖熊婴奔齐后就是思念故乡麻邑,而改姓麻。</p><p class="ql-block"> 深层原因是经济与文化:</p><p class="ql-block"> 经济上,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稳定,一块土地可以无限地轮番耕种,长此以往,中国人便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家乡的感情也就极其深厚,以至于死了也要“落叶归根”;</p><p class="ql-block"> 文化上,中国正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中庸”,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强调“百善孝为先”……这一系列的思想也注定了中国人的思念之情情深意重。</p><p class="ql-block">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此语源出于《坛经》,变自于惠能大师行将涅槃时的话,“诸佛出现,犹示涅磐,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叶落归根,来时无口。”</p><p class="ql-block"> 这种渗透骨血的归乡基因,背后是满满的农耕社会,对宗地的无限依恋感,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本能。</p><p class="ql-block">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份被线牵乡扯的深情,虽经岁月的嬗递、时代的更迁。往往在少不更事时沉沉睡去,于晧首他乡时切切唤醒。</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亲情的别愁,也是一种离乡的恐慌,更是一种故国的神引。每年除夕前,国人都会不可遏制的重演一遍,待至两鬓斑白时,方入味浓醇似酒、馨香从滋的佳境。</p><p class="ql-block"> 儒家文化植根于单一的宗地乡土,弥久兹发为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十彩的表述,这是民族的造化,也是文化的皈依,更是历史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即便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天使投资、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也依然会是月是故乡明,饭是老家香的垂涎欲滴。四维空间是目前最强大的上帝法则,乡情却令时间和空间之四维,对中华民族这种天生地养的从众凝聚力的无从磨灭,也表示出无奈的慨叹。</p><p class="ql-block"> 莫怨国人无所信仰,只不过你我浅薄而已;回家,就是一种痴迷的宗教信仰。这种令国人浑然无觉的信仰,远比佛、道、回、基督、天主教的无形之神,要来的可靠,因为国人所信仰的”神”,就是踏在脚下扎实的”故土”。</p><p class="ql-block"> 只能说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过,是不证自真的强大。因为她对你我的教化,就是握在你我手中轻若无物、默默无言的回程票……!</p><p class="ql-block"> 汉光武帝时名将马援花甲之时自愿出征,曾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到后来清朝龚自珍的“何须马革裹尸还”,而毛泽东对儿子毛岸英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那是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显示的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p><p class="ql-block"> 年复一年的春运人们往来奔走的原因是思亲思乡的情结,而落叶归根则是生命终结时的最后情结的体现,想我等为温饱而奔走他乡的一介凡夫俗子岂可语同“革命者”,更不敢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之非分之想,主要是还不够格!</p><p class="ql-block"> 所以还是叶出何枝,到叶落之际归根是最好,就是一把灰也要肥了故乡的地。</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肇春</p> <p class="ql-block">根!黄土大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