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我很害怕父亲,懂事以后我很心疼父亲,成家后我理解并尊敬父亲。我没见过祖父,据说祖父嫌没生儿子,丢下祖母和两个女儿离家出走,祖母一个人养大两个女儿,后来把父亲招为上门女婿续了家的香火。祖母劳累成疾过世得早,我对祖母有点印象,但记不起她的面孔。</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伟大,他和母亲,就凭他们伟大的爱和勤劳的双手,以无比的艰辛把我们七兄弟姐妹抚养大。在那个缺医少药,缺吃少穿,教育资源贫乏的条件下父母把我们七兄弟姐妹都送上学,最低程度初中毕业。其中1964年大姐在南宁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人民教师,我于1977年大学毕业,成为一个国家有用的建设者,七兄弟姐妹有5个离开家参加革命工作,两个在农村生活。我在西安古都成家立业,二哥和小妹在柳州市成家立业,大姐和弟弟在家乡当人民教师,大哥和二姐在村里当农民。七兄弟姐妹都有儿有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当然离不开共产党的好领导和国家的发展及强大。</p><p class="ql-block"> 了不起啊敬爱的的父亲母亲,如果没有你们的辛勤养育怎能有我们儿女的今天。从父亲离世以来,儿女无时无刻不怀念敬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在华隆乡应村上屯,排行老五,小名用壮族语叫“意哈”(YI ha,均以平音念)。父亲家兄弟姐妹多,具体几个兄弟姐妹,我都搞不清楚。我小时候父亲忙家里的事,顾不上聊这些,大了离家到20里外的县城读书,打那以后在家的机会也少了,也没兴趣问这些问题。我只记得在应村上屯有三舅父家,走姥姥家时就到三舅父家(爸爸入赘,爸爸家就成了我的姥姥家),据说这就是父亲的根。我还知道应村上街(村委所在地)有一个姨姨家和大舅家。我见过姨父,没见过姨姨;见过表哥表妹,但没见过大舅父,对大舅母依稀有印象。</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父亲由于家里兄弟多,穷娶不起媳妇才到母亲家这边入赘还是他们相爱。我猜,或许两个因素都有吧!听母亲说过,父亲年轻时一表人才,在当地算是高个子,身体壮实,是个棒劳力。从母亲的话里知道母亲很爱父亲,或许是郎才女貌——很般配吧!</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上门女婿这个事,牵涉到家乡的风俗故事,也永远是父亲心里的一个结,这个风俗和父亲心里的结就是改姓入赘。</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比较封建,男尊女卑,祖父祖母没有男孩,只生两个女孩,母亲是老大,有个妹妹,我们跟母亲姓、故叫姑姑。因没男孩,祖父就离家去了越南做生意,开始还回来照顾家人,但两个女儿大一些后,有男孩的指望破灭,祖父就在外头飘,再也不回家了,据说在越南又有了家室,但无法考证。祖母一人把两个女儿拉扯成人后,为了不断祖根,招父亲来上门。按旧规矩,父亲上门当女婿的条件是父亲必须改姓,随姓排辈份起名后才能过门,父亲答应了条件。父亲原姓赵,入赘后改姓覃。可以想象,现今在城镇上门入赘还被旁人白眼,何况在几十年前的农村里上门入赘?父亲顶着多么大的社会压力啊!这种社会压力就像千斤重石一直压在父亲心里(文革期间,父亲曾提把姓覃改回姓赵,但未如愿,足以印证)。这个巨大的压力,后来在父亲倔强的性格里变成了巨大的动力,给父亲涅槃重生打下了基础,成就了父亲的光耀人生。</p><p class="ql-block"> 入赘遭到世俗白眼是自然的,父亲很清楚,但父亲为追求人生,毅然选择了这条道,也做了一定心理准备。哪料,还有一种世俗偏见让父亲心灵和生活更加坎坷。那是因为我们祖父和祖上经常到越南做生意,曾经经济条件不错,早期祖父和太祖父到越南做生意赚钱,回家盖了一幢房子,据说在方圆几十公里内数一数二,房子纵深近20米,横排5大间,两边全木板封闭六间厢房,中间三间大开间,一个4米宽3米多高精致木制固定中堂为屏风,屏风后深4-5米的开间是宽大厨房和餐房,屏风前面是宽大的厅堂,屏风正面中间摆放一张大气的古典红木方桌,方桌两边各摆一张中式红木直靠背椅,厢房和厅堂上面是阁楼。中堂上方阁楼是祖先神坛;房子迎面朝东,正面除两边厢房为木板封闭外,其余缩进约1米逐台阶而上,一排四个两扇对开大木门;房前屋后橼头,门楣、门板、中堂屏风、门窗都有精致的龙,凤、麒麟、关公、张飞等吉祥物和人物的雕刻,整个房子绝大部分是用红木制作;据说新房落成时,周围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小时候,我们住在这幢房子里,它的精美及艺术性、漂亮的画面在脑子里还有很多记忆。房子虽建得漂亮,然而建房材料是木质的,又是瓦房,经近百年的日晒雨淋,一些地方已朽掉,屋顶瓦片有的被砸烂漏雨,需要做大修。到父亲入赘那会,由于祖父因无男孩,自卑弃家而走,留下孤儿寡女,家道渐渐贫寒,靠祖父母留下的房产和有限的田产只能够对付生活。然而,就这种环境, 村里村外说父亲上门坐享其成的闲言碎语不绝于耳。本身家境已经败落,父母亲靠辛勤劳动才维持全家老小的生活,那些不着调的闲言碎语像刀子一样,给父亲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伤害。环境使父亲心情压抑,脾气变得无奈和暴躁,经常和母亲吵架,我们小时候最害怕父母吵架,最害怕父亲发脾气。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经济负担越来越重,父亲明白已没有能力买材料维修这个大房子,最好的办法是拆掉大房,选择其中好的材料来重建一个比原来小的房子,可以一箭双雕,一方面摆脱坐享其成,享住祖房的阴德,一方面解决维修房子的难题。父亲打定主意以后,请工把旧房拆掉,然后亲自设计,物尽其用,硬是靠自己把新房盖起来。从此在村里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博得亲戚朋友的尊敬,在近亲族群中不断树立七尺男儿的威信,摆脱了逆境。父亲为了进一步展示自身的独立能力,找了风水先生,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做墓地,并选吉日把祖上和祖父祖母坟头牌位从族群中分出来,独立门户,在法道上更显独立和自信,从此心理上彻底摆脱了上门入赘的阴影。</p><p class="ql-block"> 父亲身材比较高大,从小在苦寒环境锻炼出来,有很强的体魄,经常肩挑一二百斤重担,从不喊苦叫累。干活知道使用巧劲。我印象中没有父亲干不了的活儿,村里搞拔河比赛,他总是被选为拔河队员。解放前他支持过武工队的革命工作,解放后积极参加土改,参加合作社,曾是村里的贫农组长,当过生产队长。我印象中父亲力气很大,无论是筑台阶,修水池,一米多长,重几百斤的石灰岩料石,在几条木杠的配合下,他经常就一个人把这些料石整齐地砌起来,一人多高或更高都不在话下。父亲聪明过人,眼睛就是他的导师,脑子就是他的师父。什么东西他一看便知,一想就会。例如他没学过木工,能做家具活,没学过建筑,能设计和建房子,他没学过几何,却可以画图找角度,找水平、找平行,找垂直;没有学过泥瓦术,却是很好的泥瓦匠,我记得他当生产队长时,队里的粮食库房他亲自指挥建造。</p><p class="ql-block"> 男人的担当,在父亲一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父母都没上过学,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用父亲的话来说,他渴望读书,但小的时候家里穷,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读书。他们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对子女的上学特别重视,父亲经常对儿女说:“别的可以不做,但不能不读书”。“再穷再难都一定保证孩子读书”。为了保证儿女能上学,父亲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赚钱给人女交学费。</p><p class="ql-block"> 供七个子女上学,父母亲真的很难,但再难父母都不放弃。60、70年代我国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让私人种经济作物,搞小买卖也是偷偷摸摸,家里搞点钱很困难,虽然上学学费不多,但几个小孩同时上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住校交生活费也很难很难。在我身上就出现“两元钱难为父母亲的事情”。每次想到这件事,我鼻子都酸酸的,真是一块钱难倒英雄汉。</p><p class="ql-block"> 事情是这样的:我在县中学读初中时,有个月末,学校总务科追交当月两元伙食欠费。回家跟父亲说:“学校要求星期一补交本月2元伙食欠费,否则下月不给开饭,这钱明天回学校就得拿”。当时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但父亲不为难儿子,痛快地答应给钱,说:“好的明天给你”。到了晚上我一觉醒来,屋里还亮着灯,父母亲还商量着筹措两元钱的事。父亲对母亲说:“我下午都借遍了,借不来钱,明天给孩子的钱怎么办呢?父亲正在着难时,突然母亲说了话:能不能把外墙上挂着的那捆红薯藤,拿出去换钱”?听了母亲的话,父亲紧锁的眉头展开了。父亲取下猪料草,连夜加工出一担猪饲料,第二天担到城里卖,才解决了儿子上学急需的两元钱。</p><p class="ql-block"> 就像解决这两元钱的事情一样,父亲为养育七个子女及七个儿女的上学倾尽全力。父亲当过泥瓦工,给别人砌墙垒砖;翻山越岭到深山里给雇主扛木头;上山砍柴、烧木炭,到街上卖柴火、卖火炭;父亲还到本村孔针山脚下建石灰窑烧石灰换钱;父亲到大新县、巴荷、向都、靖西县、德保县等地販牛販猪。父亲当过屠夫帮别人宰猪宰牛。父亲还酿酒卖酒,…。为了七个子女和家庭的生活父亲尝尽了人间之苦,受尽了人间之累;父亲是男人,履行了男人的担当承诺,不愧为好父亲,伟大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男子汉,勇于担当,哪里有重活哪里有他,哪里有困难他在哪里扛,干活办事说一不二,干净利落。在这铮铮傲骨后面还雪藏着父亲智慧和善于师道的一面,那就是善于引导和教育孩子,这是父亲光耀人生最重要的一面。父亲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但父亲在他做人的实践中悟到了教育孩子的真谛。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从做人教育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父亲要求我们要做正直的人,要做守规矩受尊敬的人,要做有自尊而谦和的人,要做有才干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在教育培养上,父亲从要求日常的一举一动做起,连不乱随地吐痰,不雅举动等小节都要求很严。</p><p class="ql-block">例如,要求我们坐姿要正,直起腰杆,抬头挺胸,观察事物要目不转睛。只要在他的视野范围里,决不允许我们出现弓腰、含胸、驼背、跷二郎腿等不雅坐姿。</p><p class="ql-block"> 又如,要求我们要有礼貌,讲究卫生,尤其在客人面前要做到衣服、手、脚、眼、脸要卫生,嘴、鼻不能有怪像和怪味,除了要求勤刷牙之外,平时不能吃生姜、大蒜等有气味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再有,要求子女要守孝道尊师长。要求就餐时,等父母、长辈、客人上座后儿女才能上桌,用餐人或客人到齐才能动筷子,有客人或亲戚来串门,不关儿女的事时,儿女要回避。父亲的这些日常教育和要求,对我们子女的健康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父亲关心我们的学业成绩,但他没能力辅导,主要以表扬鼓励、帮助建立自信心等教育方式为主,成绩不好时父亲不生气,他总是对我们说:“好好学习赶上去”就好,一般不给处罚。对于我们获得的进步,哪怕一点点他都给你大力表扬,当我们有不足的地方,父亲会鼓励你尽快改正错误,父亲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相信我的儿子(女儿)一定能行!”还有另一句话是:“我的儿子(女儿)是好样的,一定能做好!”</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这样温和、鼓励,带着满满自信地期待你出成绩的时候,作为儿女,难道你还无动于衷?还不愿意更加努力来报答?不瞒地说,我曾经有极狭隘的学习目的是:为父母的期待学习!为父母的满意学习!</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胸怀若谷,正气浩然、爱憎分明,具大局观的人,处理事情有自己的思想哲学。在处理家庭成员内部矛盾和与外部矛盾方面,父亲有自己独到的方式。父亲对自己人严格,要求从自己做起,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家庭成员内部矛盾中,父亲常说:“家是相互包容和讲爱用情的地方,不是说理讲道的地方”,处理矛盾时秉承“鞭强济弱”,“鞭近济远”,“鞭长济幼”的思维逻辑。长幼矛盾責长者,儿媳矛盾責儿子,哥弟矛盾責哥哥,姐妹矛盾責姐姐,亲戚矛盾責近亲。</p><p class="ql-block"> 在处理家庭成员与外界的矛盾中,父亲遵循“和为贵”、“有理让三分”等处事原则。前者很明了,后者意思是对家庭成员有理时要让人三分,不能穷追不舍,无理时要重責自己。目的是加强抑制家人在外惹事。有很多次我在外头被别人打哭回家告状,不但没得到父亲同情,反被骂一通。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的种子是出门别闹事,闹事不好玩。记得上小学时,我堂哥较调皮,爱给老师起外号,村与村小孩经常闹群架,像这样不着调的事,我均遵循父戒不参与。</p><p class="ql-block"> 父亲这种处事作风可谓高风亮节,在家里的地位和权威很高。父亲的这些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儿女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是儿女人生的长辈和亲人,是儿女的首任导师,父母亲的恩情罄竹难书,永世难忘。父亲虽然去世近20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儿女的心里。我们儿女永远怀念敬爱的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