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之</p><p class="ql-block"> 县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冬至的第二天,本该是个寒冷的日子,太阳却格外的耀眼,把温暖的阳光尽情地洒在光洁的柏油路面。</p><p class="ql-block"> 中午没有回家,和朋友在街上吃了午饭,寻思着找个安静的地方散散步,便来到州署西门外新修的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本是老县城的招待所,往日破旧的楼房和设施房早已不见踪影,只保留了几棵倒柳、椿树和古槐,南边几株新植的银杏树直指云天,显得格外突出。规划整齐的生态停车位上几乎停满了各色各样的私家车。新修的草坪步道和走栏里镶入了几处休闲的桌墩,特别是那一组仿鼓石桌石墩让人们一下子想到这是一个有着锣鼓之乡美名的小城。</p><p class="ql-block"> 然而正是一处小憩休闲之地,在三十多年前曾陪伴过我,成为改写自己人生的一方福地。</p><p class="ql-block"> 那时侯,县中学就在州署的东边,招待所在州署的西边。为了节省开支,我寄宿在伯父供职的招待所里,与烧茶炉的董姓大爷同住一间泥瓦房里。老人单身,单位的人都叫他董师傅,我也跟着这么叫了好多年。冬天,整个招待所的办公房和客房都有暖气,只有我俩住的房子里烧洋炉子取暖。不管我什么时侯放学回来,屋子里都是暖暖和和的。只是有时侯早晨会被一屋子烟呛醒,老人说昨晚炉子没封好,刚生了一炉火。</p><p class="ql-block"> 老人姓董名天善,他的记性很好,说起什么来都是有板有眼。他说年轻时,那一年和什么人挑上两筐子煤砄走几十里地去洪洞县里卖。那一年在霍县中学操场上他大哥在几万人的大会上讲话。尤其这时他会显得很是自豪,因为说这话时他大哥已是京城的大官了。除了烧火,单位的蹲式男女厕所也是他打扫。因为是县政府招待所,所以必须保证经常干净卫生。每每进女厕打扫之前,他总是毫无表情地在外面大喊一声“有人吗?”有时候在男厕所还能碰上大领导,他会豪无顾忌地开个“哟!领导还亲自尿列”这样的玩笑。老人单身,心肠好,单位女服务员多,有时和服务员开个过火的玩笑,大家也见怪不怪。</p><p class="ql-block"> 招待所是县委、政府开会和平常接待的地方,经常能见到大大小小的县领导,所以争取当个“公家人”,就成了我那时的梦想。为了激励自己,我找了个小木板,用红油漆在上面写上“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权当座右铭挂在墙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荒废学业。</p><p class="ql-block"> 招待所有个陡坡,坡边有一盏路灯,为了不影响老人休息,我总是早早起床借着这一束灯光早读。</p><p class="ql-block"> 招待所的门口有一栋小楼,上边是派出所,下边是职工宿舍和一个理发店。早先店里是一祖藉长治长子的李师傅理发,后来是一年轻徒弟。那一年放了寒假,我动心思想学学理发,年轻的师傅接纳了我。去了以后,每天除了挑热水,扫地,就是看师傅的手艺,什么头发要掏剪,什么位置多少角度搭梳子 。说真的,虽说只学了一个月,但是还真有收获。后来上了大学,我们班将近一半的男生给了我实践理发的机会。只是回想起当初挑水时,那两只水桶左蹭右溅的惨状,好是尴尬,实在是往事不堪回首啊。</p><p class="ql-block"> 上大学后,第一学期放寒假回来,本想和家人团聚,热热闹在村里过年,正好赶上招待所拆了伙房、餐厅盖新楼。工程做了一半,工人都放假回家了。伯父说,单位要找个看工地的,你去工地看看吧!工地上的工棚里只有一个炉子和木板搭的一张床,虽然简陋了些,但是我还是爽快答应了。从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六,我在工棚里呆了九天。年三十晚上,棚外满城灯火,万家团圆,尽管不能回家过年,可我为自己的自食其力而自豪。过罢年,有一天晚上,我一上师大的朋友来看我,我们煮了一小盆元宵,围炉夜话,畅想未来。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所有的一切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日过晌午,阳光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我在这方净地一圈一圈地寻找往日的影子……茶炉房、澡堂子、书记、县长住的小院子、后边的菜地、挑水要上下的台阶、通往州署的小铁门、经常灯火通明的二楼会议室,还有,还有我当时住过的小屋和那个总是那么多人吃饭的餐厅。</p><p class="ql-block"> 餐厅是个记忆比较深刻的地方,平时只要在登记室买了餐票,什么人都可以吃。我一般是在学校吃早饭和午饭,下午骑上我堂兄给我的一辆自行车回十里外的家里吃晚饭。在招待所呆的多了,难免嘴馋,可兜里没钱,终于有一天,自己就斗胆了一回,到登记室借了十块钱饭票吃饭。后来伯父知道了,他没吭声,就替我悄悄地把钱还上了。彼时县中学学生食堂总是粗粮多,细粮少。而招待所的馒头和米汤做的很是可口,很多家景好的同学、校友在这里吃饭。偶儿那天有油炸馍,那一定是前天剩下的馍馍了,口感不好,加点油沫,大家吃的总是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霍州馍的好吃是早就出了名的。那个年代县城及周边好多家户蒸年馍用肥面大都是来招待所托熟人索要。一家一小块不算多,可用的人多了,就是个事了。因此,准备肥面就成了腊月里司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临近年关,以肥面为媒,人脉、亲情在这个小小的古城里酝酿着纯朴、浓郁的年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丑初稿于碧泉问砚堂 闫记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