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知青岁月(55)

张盛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后知青岁(5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沈变配件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盛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现如今社会中,如果说50岁以下的成年人,还有谁没有去过北京的,几乎没人相信;但要说谁曾参观过中南海的,我敢说几乎没有。既便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曾经走进过中南海大院的,可以用凤毛麟角寥寥无几来形容,估计也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2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南海作为共和国的中枢,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象征和代名词,中央与国务院办公地,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居住地,无疑是令世人倍感庄严神圣且又深感神秘莫测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过后,因为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热切希望亲眼看到和切身体验到中央领导人的办公环境。所以在整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中南海曾对国内公众开放了部分景观,包括丰泽园、颐年堂、瀛台等等。到了九十年代,中南海便停止了对外开放,直至到今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的11月中旬,在我们沈变配件公司工会组织的赴北京劳模参观团一行20人当中,当时专职负责为大家照像的谢文江(当时是配件四厂工会副主席)的一个姑姑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正是通过这层关系,为我们一行20人搞到了中南海参观券,让我们有幸的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当中能够极少数地走进过中南海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经历了35年时光岁月风霜雨雪的无情冲刷,带走了人们心中无数个美好难忘的记忆;经过了35个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也不知湮没了多少个数不清的动人故事。然而在1986年11月初冬的那次难忘的中南海之行,却让我们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永远的挥之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北京故宫西侧的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其实在它的北面还有一个北海,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北海公园)。 那时候的中南海,警备级别远没有现在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从东侧一个不显眼的门囗进入中南海,没有任何特殊安检设施,既没有设置安检门,也没有武警战士用探测器搜身。只要参观者手持参观券,按规定把随身携带的手提包和照相机等存放在指定的物品寄存处,再经武警部队的战士简单的验票后,就可放行直接进入中南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进入中南海,一切仿佛时空倒流一般,给人感觉就像是回到了遥远明清时代。一个偌大无边,一望无际的古代园林,是那样的安宁,那样的静谧,那样神秘莫测,自然而然的让人们肃然起敬。与大红墙外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相比,如同退回到了几个世纪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放眼望去,中南海碧水万顷,波光粼粼,水光潋滟,随风荡漾。11月份的北京虽然到了落叶缤纷,黄叶飘零的时节,往日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花团锦簇的景色虽然早已经退去,但在冷风瑟瑟,古树婆娑摇曳映衬下,古香古色,金雕玉砌,匠心独具的亭、台、楼、阁,近处栉比邻次,远处若隐若现,无形中让人们感受到沉甸厚重的历史,难免不让人们浮想联翩,遐想无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径通幽路口处和未对外开放宅院大门前,均有英俊帅气、目光睿智,身高在1米80左右、身穿草绿色呢子大衣并未佩带枪只的军人在来回踱步。他们面容清俊凛然,人们丝毫察觉不到其面目表情任何变化,一双慧眼警觉的巡视着四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几个小时的中南海参观期间,虽然我们参观了许多具有标志性宅院和闻名于世的景观景点。然而,惟有瞻仰菊香书屋时,就是毛主席曾经伏案工作、读书,生活过19年的地方,却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过目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后排右数第一人为韩宝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前排左一便是于会昌老师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菊香书屋是一个标准的老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内一块不是很大的地方生长着高大挺拔的七棵古柏,古柏郁郁葱葱,彰显着菊香书屋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记载着曾经发生过的不为人知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菊香书屋的卧房内,给人整体印象是室内陈设非常简约朴素,在普通的书桌、书架上和大木床的旁边,整整齐齐放着很多圈阅过的文件和各种版本的书籍,还有笔砚文具和饭盒、碗筷等日常生活等用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毛主席众多的遗物中,有一件物品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挂在衣架上的一件白色泛黄的棉质睡衣,这件宽大的睡衣补丁连着补丁,时至今日让人铭刻在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讲解员手指着毛主席的睡衣满怀深情的讲解话语,在后来时光岁月中,常常在我的耳畔回响:“毛主席他老人家平时生活非常简朴,这件睡衣上共有73个补丁,衣领换了又换,身边的工作人员曾经多次向主席提出要更换睡衣时,都被主席严肃地制止了。这件平常普通的棉布睡衣,整整陪伴了主席二十个春秋。我们的主席心里永远装着是他的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瞻仰菊香书屋,参观颐年堂,让人们情不自禁的联想到当年毛主席日理万机批阅文件的情景,仿佛看到了毛主席他老人家鞠躬尽瘁,为国为民夜以继日,辛勤操劳的身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眼前自然而然的浮现出了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常在这里讨论国家要事,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一幅幅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那次参观,让我们沈变配件公司劳模参观团的所有同志,在思想意识方面得以深刻的净化,使灵魂深处受到一次长久的震撼。一种感恩之心,永远跟党走的情素油然而生;一种立足本职,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的决心愈加坚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沈阳后,我在自己日记中,写下了一段六言诗,以表达我对开国领袖的崇敬之意和爱戴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夏五千思睹,史记秦皇汉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载唐宗宋祖,近代豪杰群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方巨人何许?伟大领袖当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创崭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军事哲学一身,思想理论谈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书法诗词仪表,古今非他莫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毕生精力为民,鞠躬尽瘁俭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功业伟绩名扬,廉政自律反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必将证明,天降中华之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那次北京之行,在我们的团队中还发生过两个小故事,虽然时间遥远,但却让我记忆犹新恍如昨日。我们20人的参观团中,有一位年近退休的老师傅,他就是沈变综合修理厂的于会昌师傅。按照公司工会活动要求,参加本次活动应是各企业的劳模和专职工会主席。而综合修理厂的工会主席商士贤,经过深思熟虑后却向厂领导班子提出:鉴于于师傅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之外,又做了多年的兼职工会工作,现如今又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所以把本应该自己应该参加这次活动的指标,主动高姿态的谦让给了于会昌师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傍晚,从中南海回到住处后,于师傅找到了我说:“小张啊,剩下几天,到其它景点参观游览我就不去了。我只是想到天安门广场去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转一转。"后来我与冯经理商量一下,同意了于师傅的请求,并告诉他注意事项及乘车的路线和吃晚饭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再接下来的三天的时间里,于师傅每天旭日东升后便从住所出发,到了夕阳西下时才返回住所,那些天他不停地在天安门广场走啊、看啊、想啊,走累了便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台阶上(那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台上允许游人上下走动坐卧的)休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过后我们能想象出,一个亲身经历过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一个在沈变普普通通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师傅,在年近60岁时,第一次来到北京,他此时此刻是什样的心情,我们是体会不到的。什么天壇啊、颐和园、动物园啊,怎么能够引起他的兴趣呢?唯独对天安门广场对他却是那样的情重如山,那样的恩深似海,那样的情有独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我与冯经理在北京展览馆合影)</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三天,于师傅一定是一遍又一遍地远眺着天安门城楼,环顾着人民大会堂、凝望着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目视着毛主席纪念堂,近距离地观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雕塑……心中定会泛起阵阵波澜。北京,你是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瞩目的地方。天安门,你是北京的核心,是北京最耀眼和靓丽的地方,也是国人引以自豪的地方。天安门广场,你凝结着中国发展波澜壮阔的厚重历史,镌刻着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史诗般的画卷,你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地方都有说不完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远跟党走,坚定理想和信念,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或许这就是每一个普普通通老沈变人或全中国各族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啊,我作为老沈变人一分子深有同感。打那以后,无论是公出到北京办事,还是出差路过北京,只要时间允许,我总会到天安门广场走一走、转一转。每一次心灵深处的感受,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华。我想大家不知是否与我有一样的感悟和相似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个小故事发生在北京王府井街口,那次活动按日程安排,给大家一天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张景行、刘希福、张伟等七、八个人合计到当时北京最大的商业街王府井逛一圈。当我们刚从长安街拐向王府井商业街时,只见路口人行道上停着一辆“132半截美”货车。货车周围熙熙攘攘围满了人,有的在试穿呢子大衣,有的在交钱付款,说是厂家直销,批发价出售雪花呢子大衣,120元一件,物美价廉好不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配件一厂的劳模韩宝刚正要买一件呢子半大衣,见此情景急着赶着往前挤,报完型号后,车上售货员给他拿了一件,他试着穿在身上后,我们几个都说挺合身,颜色和作工质量也不错,于是韩宝刚二话不说付款提货。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几个还说:宝刚买的呢子大衣太物有所值了,要是回到在沈阳去买,至少也得三四百元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住所后,大家口耳相传,说配件一厂的韩宝刚慧眼识珠,只花了120元钱买了件雪花呢半大衣,真是物美价廉,物有所值啊……这时我们团队的高晶、李淑霞和李延红等几位大姐听说后,也凑过来看看热闹。这一看不要紧,只听延红姐说:“这呢子大衣怎么是咱们沈阳生产呢?"大家一听,围着大衣的商标一看,可不,叫沈阳什么红星、红旗服装厂生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沈阳人出差到北京,如果买回一件沈阳出产的商品,跟现在中国人去了一趟日本,买回一个中国产的马桶盖差不多少,是挺乌龙的一件事。大家在扭头掩鼻而笑的同时,开始埋怨跟着他同去的我们几个人。说没有替韩宝刚拿个主意当好参谋什么的,我们几个人没作过多的解释,我想这可能是大家为了安慰韩宝刚最好的方式吧。说实话,我们几个三十来岁的半大老爷们心那有那么细啊,像我这样的,那个时候自己都没买过衣服呢,哪还会想到先看看服装是哪地方出厂啊。后来韩宝刚专门抽时间要求退换那件呢子大衣,可人家说销售出去的服装一律不给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回到沈阳家里也不知韩宝刚是如何向家里人解释的。不过我们在回来的火车上给他出主意说:“你到家后,就跟家里人说,从北京回来下火车后,你感觉回到沈阳天气实在太冷了,就顺便到了太原街买了一件呢子大衣……”不是都说真实的坦白有时比善意的谎言伤害更大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讲述以上两个陈封已久的小故事,能否反映出当年改革开放初期,老沈变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情怀和纯真质朴的精神风貌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沈变配件公司工会劳模参观团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后来每次出差到北京或路过北京都要到天安门广场看一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