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都又发现一处产蛋崖,还有一枚“双黄蛋”

户外之马

<p class="ql-block">继姑噜产蛋崖之后,最近,我们在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又发现一处产蛋崖,我给它取名“小产蛋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产蛋崖位于尧人山北麓的都柳江边一处岩壁上,崖长10米,高5米,不规则地分布10多个直径约30厘米的石蛋,还有几个已经产蛋留下的凹槽。小产蛋崖的规模、数量,以及石蛋的直径均小于姑噜产蛋崖,独特之处在于这里有一枚“双黄蛋”</p> <p class="ql-block">据王尚彦等专家考察,三都石蛋实为结核石,形成于寒武纪,是在地壳的沉积物沉积或堆积之后,在一个漫长的成岩过程中所进行的物以类聚的化学作用下,由某种或几种矿物质聚集而生长成的球状、连球状或不规则状矿物团块。</p> <p class="ql-block">产蛋崖成因:在五亿年前的寒武纪,贵州三都一带还是一片深海,有一些碳酸钙分子游离于深海的软泥中,在特定化学作用下它们渐渐凝聚在一起形成结核,经过上层沉积物的不断压实,软泥和结核都变成了埋藏于深海地下的岩石,软泥成了泥岩,而结核成了石蛋,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它们最后就暴露于地表。</p> <p class="ql-block">三都尧人山东北麓,是沉积岩与变质岩的交界地区,刚好位于结核石的露出带上,所以有大量的结核石在这里出现。</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些石蛋会每隔30年自动孕育而出呢?</p> <p class="ql-block">原来,当石蛋形成并暴露于地表后,由于泥岩和结核石的风化差异,泥岩构成的崖壁风化速度快,特别是包裹结核石的圆球外壳岩层,富含各种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分后发生化学反应,加速膨胀和风化。当泥岩层层风化剥落,石蛋的最大腰围露出来后,在山体的压力作用下,石蛋就脱离山体,瓜熟蒂落,“产”于崖下。</p> <p class="ql-block">包裹结核石的围岩,从球形外壳出现到最大腰围露出,大约需要30年,故有30年产一蛋之说。</p> <p class="ql-block">结核石与恐龙蛋化石因外形相似,经常被误作恐龙蛋。其实,两者区别很大:恐龙蛋与鸡蛋一样,外部有一层约5毫米厚的蛋壳,里面有胚胎、羊膜卵、卵黄等,这些都是结核石没有的,再说结核石形成于寒武纪,而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末期,两者相距至少3.5亿年,八杆子打不到一撇。</p> <p class="ql-block">那小产蛋崖的“双黄蛋”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前面介绍结核石形成时说到 ,矿物质在物以类聚的凝结过程中,形成球状、连球状和不规则状矿物团块,“双黄蛋”即连球状矿物团块,是极为罕见的结核石。</p> <p class="ql-block">小产蛋崖所在区域已被开发成旅游度假村,希望得到大家的爱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