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旧时的大埠头一年中有三大节日,这就是元宵节的耍狮子,端午节的扒龙船,中元节的放水灯。<br>大埠头的端午节与众不同,兴的是大端午,即农历的五月十五。这大端午的来历,现在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西延轶志》中说“十三日至十五日于大埠头江中竞渡,相传吊舜卿之神”。这舜卿之神是何方神圣,对于我来说,是茫然不知。<br>大端午的重头戏是扒龙船,据说当天是很热闹的,有些很远的人也赶来观赏。虽是民间活动,为方便管理,临时将大埠街资江沿岸划分成相应地段以利称呼。<br>从大塘湾到柳山坪(现老商业局后边)分别冠以:龙头街、黄龙舟、青龙舟、中心街、丁字街、凤尾街等名目。龙头街指铁匠码头(老街头)到渡船码头(现唐淳茵与唐炳林家之间)这一段。丁字街是指现在的十字街一段,大约当年未修桥时,路呈丁字形吧。凤尾街指现十字街以下。<br>通常参加扒龙船的有6—8支队,最多时有14支队。农历十一,就有船队练习了,农历十五才是正式比赛。参赛的船大小不一,大的船可载24人,一边12人,还有鼓手、舵手。早先有的船上设有桅杆,一丈来高,桅杆中段插有小红旗,桅顶则是一面大红旗,船尾插有整枝的竹梢,桅顶到船头船尾还用绳索连起来,上面也布有小旗,很是好看。但好看不好用,划船时速度上不来,后来就取消了。这种船还有一个名字,叫“花船”, 端午节这天如果有人死了,就叫“坐花船”。<br>当年的老街没有现在这么宽,大端午这天,满街是生意人摆的摊子,加上来看扒龙船的人,几乎是水泄不通。小孩上街,只能在大人的腿间钻来钻去。当时对用银大概没有多少限制,故大量的银饰摊给有的人印象深刻。<br>看扒龙船时热闹气氛不用我过多描述,不外乎是锣鼓震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与现在合浦街扒龙船大约并无二致。<br>因当时民间捐资的活动资金并不多,对扒龙船胜者的奖励是吃大碗的面条,输者只能吃包子了。扒龙船垫底的船称“包子船”,意即划不快的船,善意的调侃称谓。<br>赛完龙船的下午还有一个仪式,就是送船。岸上人家打鼓、舞旗,目送船队离去。家家户户拿起包往江中撒,所谓的包,就是纸中包有盐、茶、粉、面等,撒包的意思是送瘟神,让瘟神随江水漂走。有的人家还做些布猴丢入江中,也是同样的意思。送船的同时,大人还将小孩带到江边洗脚、洗澡,祈盼洗掉晦气,将病痛带走。<br>这天在门口挂艾叶、石菖蒲以避邪则是通俗了。另外,大埠头的人在大端午这天没有包粽子的习惯。<br>现在,大埠头已好几年未举办大端午扒龙船了,一项特别的民俗活动,就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端午(农历五月五日)合浦街龙舟赛。<br><br><div>西延人<br>2014年7月18日<br></div> 今查《西延轶志》杂记中载:舜钦爷爷者,万乡大埠头人,唐姓,驾船为业,往来楚蜀间。性忠直,多拯溺功德。晚年死荆河中,尸流至四川灌县,不腐如生,邑人立祠奉肉身。族人闻之往迎,不许。乃归刻木像,祀禹庙侧,每年五月十三竞渡吊之,否,则疫。钦卿同音,书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