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板路]挑过山

西延人

挑过山是旧时资源人对从事挑运货物谋生的劳动者职业的称呼。<br>在资百公路未修建之前,资源与兴安、桂林等地的货物运输主要靠这类挑过山者来维持,这山主要指的是三千界和大帽岭。他们以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养家糊口的钱粮。<br>本篇文字记录的是一位曾经走三千界的挑过山者的口述。<br>当时挑运的货物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和本地物产。有稻米、食盐、桐油、松香、谷垫、杉木板、活猪等等。<br>这些人来自大埠街、合浦街、旺田、修睦、同禾等地,还有一部分是湖南人。他们并没有所谓的组织者,而是自发组合,每次约有20—30人不等。出发的头一天,他们自行找好货物,出发这天清早吃了早饭便到二井桥亭等伴。这二井桥亭位于现今的城南区,是一座简陋的亭子,里边架有木板,供人歇息,亭边还有一口水井。这二井桥亭还有一个别名叫饱饭岗。约8点,大家挑上货物出发,到于家田第一次休息,然后经护卫岭,上三千界再休息一次。三千界南侧有一个叫老虎头的地方很难行走,因为石阶很高。过界后,经洛江,到达海龟塘(今石枧)就基本天黑了,便在伙铺(民间小旅店)住下歇息。他们午饭多自带,晚饭在伙铺里吃,伙食标准是一万元(解放初期旧币),菜都是素菜,青菜、茄子、海椒、豆腐等等,没有什么油水,饭管饱。口述者当时年轻,才20来岁,干的又是重体力活,每餐饭量是12两(旧制),约半升。第二天经西瓜坪,到百里村、界首交货或交易。他们挑运的货物分两种,一种是公家的,开有运单,写好品名、数量、单价,一般是到百里村交货;另一种是私人货物,多在界首交易。当天再返回到海龟塘住一晚,第三天才回到资源。<br>这一个来回三天的工钱平均是一斗米(15市斤),按当时市价折算成现金付给。而平日里做工每天的工钱是一升米,相比之下,挑过山的工钱算是比较高的,所以,还有不少人来挣这份辛苦钱。当然,货主一般是按货物重量来计工钱的,口述者当时每次挑的货物是80市斤左右,体力好的,每次可以挑运120市斤左右。<br>(口述者:蒋某某,81岁,资源县统计局退休干部。记录:西延人 2014年6月)<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