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浪漫与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凡创业成功的人,多数经历了漫漫长夜,爬过了崎岖坎坷,历尽千难万阻,在此过程中怀揣梦想,无怨无悔,熬不住了要莫一碗烈酒壮胆,要莫一篇词赋托志,要莫擦一把泪又前行。初心不改,现实如鞭,即使沉重也不却步,如此,方得正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诗词歌赋托志者必是具浪漫、具铁骨、具胆魄、具谋略,古有曹操横槊赋短歌,今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曹操是英雄,但算不上是伟人。因为他以革命、闯荡在前,于是缺了先天的远谋,小成之后才怀了浪漫的孕,才想起东临碣石,才做到周公吐哺。小成而后生的浪漫情怀总会夹带些许私货,这便分娩出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最终只能成为一个肉食者,而不能达到天下肉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却从小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情壮志,十七岁(1910年)的毛泽东在外出求学前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悄悄夹在父亲的账簿里,以此应正“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气吞山河的胸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以诗词表达目标,这是一种浪漫;以革命作为践行,这是一种务实。他一直抱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目标。于是,即使在年轻的而之年,遭到反动军阀的追捕,还是怀天地之气,荡人间豪情,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和“峥嵘岁月稠”道出了一曲回肠荡气的青春之歌,眼前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深寓着火热的革命家情怀和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知与行、理想与实际、精神与奋斗便是前无古人后缺来者的浪漫革命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激越追问,是一心要扭转乾坤的毛泽东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开启了以更加具体沉实的责任感为主旋律的创作、革命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浪漫是情是虚,革命是业是实,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役,经历了生死与共,登上山顶立于高地,便有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夕阳如血”的沉重,有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的短暂喜悦。让人感受到诗人不畏艰险的必胜信念、深沉召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唯大英雄能本色,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达则济天下。抗战十一年,道远险阻重,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它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语言,明确指出,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就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他梦想。在 “已是悬崖百丈冰”“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局势下,于毛泽东眼里只是“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闲庭信步中“乱云飞渡仍从容”,这饱含着劲松那样的爱憎分明和昂扬斗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唱雄鸡天下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恢弘铺展,毛泽东的诗词创作随境入新,进入了新天地、新境界。在国内与国际形势的影响下,毛泽东的诗词,有与人唱和的,有托物言志的,有感事抒怀的,有咏史说今的;有回乡行、有新人赋、有闲适情、有边关韵;有不信邪、不信鬼的一往无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四年夏天,他来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曹操观海赋诗的地方,击水游海后,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写景具情,写史有意。毛泽东仿佛是在历史的浪潮里舒展自己的情感想象,喷发出历史巨变中特有的自信和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浪漫本来就充满着或悲或喜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中将幻想诗意,将豁达纵情,将悲悯尘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一九年,毛泽东的母亲病逝,已在为革命而奔走的他写下“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的祭母绝唱。男儿有泪不轻弹,落泪定是心伤透,“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的母亲,来不及为她尽孝,便散手人寰,在毛泽东将哀伤心化作笔下珠玑,字字血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泪是浪漫之魂,或悲或喜,总是传递出内心深处的及至哀婉与激动。毛泽东的诗里“泪”字出现最多的,是在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作品中。终其一生,毛泽东对他的知己、夫人、战友杨开慧情有独钟。他为杨开慧作了三首词,有四次浓情洒“泪”。最为痛彻胸臆的是一九五七年五月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和一九六一年写下的《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①,丧妻之痛,念妻之情,悼妻之词莫过于毛泽东在隐忍中的呼号痛哭。念妻,是种浪漫,是种悲凄的浪漫。而伟人为了伟大的梦想,只能以悲为阶,以哀为梯,笃定不让天下悲的信念,不舍昼夜地攀登进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何时,无论是哪个节点,毛泽东的革命都有诗的注脚,所写的诗不是指导着革命前行,就是归纳着革命成果,这是一面浪漫革命主义的旗帜,也是后人工作的伟大向导:激情澎湃地工作,奋斗! </p><p class="ql-block">(作者:凡尘 子恩原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 1975年,毛泽东对帮他读书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卢荻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就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