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为官</p><p class="ql-block">穷字诀</p><p class="ql-block">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曾国藩为官,诀窍在“穷”字诀。</p><p class="ql-block">“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兹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p><p class="ql-block">为官清廉是本份,为什么他在发誓绝不做官发财呢?</p><p class="ql-block">在当时时局,“一个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见贪污受贿是常见之事,他身在高位,不说额外捞钱,就连自己的俸禄也非常高,怎么要过“穷”日子呢?</p><p class="ql-block">他有句这样的话:</p><p class="ql-block">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p><p class="ql-block">他在京为官时,为自己定做了一件天青缎马褂,穿了30年,仍如新的一样,他只是在重要的日子拿出来穿一下。</p><p class="ql-block">他生活简约,一顿饭只有一个菜,哪怕别人请客,他也只吃眼前菜,被人称为一品宰相。</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他被下面的人请吃饭,看到满桌珍馐,心里难过急了,他在日记里写道:</p><p class="ql-block">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p><p class="ql-block">他家里的女眷第一次到南京,李鸿章要宴请她们,结果曾国藩的两个女儿为了一条裤子吵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两个女儿只有一条绸缎裤,还是嫂子留给她们的。后来曾国藩安慰没有抢赢的曾纪芬,如果他能连任总督,就单给她买一条新的绸缎裤,这才让纪芬转哭为笑。</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如此生活呢?曾国藩认为,只有安贫乐道,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p><p class="ql-block">爱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p><p class="ql-block">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p><p class="ql-block">他在写给二儿子曾纪鸿(当时才九岁)的信中说:</p><p class="ql-block">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曾国藩的子孙大都没有当大官,而致于学的原故吧。</p> <p class="ql-block">他在《挺经》里这样写:</p><p class="ql-block">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p><p class="ql-block">夜阅《荀子》三篇,三更尽睡,四时即醒,又作一联云: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心忧天下,但无济于事,大厦将倾,他将奈何。</p><p class="ql-block">他去世后,后的两个儿子秉承着他的遗风,为官清廉,大儿子曾纪泽是外交家,深受朝廷器重。二儿子曾纪鸿当官不大,有一次生病了,连买药的钱都没有,当时他想跟哥哥借,但一想哥哥家也没什么钱,更何况他还在国外。这件事被左宗堂知道,他慷慨解囊,解了曾纪鸿之急。左宗堂与曾国藩一直不和,是当时众所皆知的事,到此时,左宗堂也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清廉的作风。</p> <p class="ql-block">同是晚清的名臣林则徐,有写过这样一首诗:</p><p class="ql-block">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p><p class="ql-block">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p><p class="ql-block">他们对待留钱给子孙的看法,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想到现代很多有钱人,把钱留给自己的子孙,福兮,祸兮?</p><p class="ql-block">富二代、官二代的孩子如何教育,曾国藩、林则徐,他们做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坚忍为第一要义</p><p class="ql-block">在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这样说:</p><p class="ql-block">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还勇亦然。与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p><p class="ql-block">这是曾国藩为官的人事哲学,经历诸多磨难后,他总结了两条人事上的原则:</p><p class="ql-block">1、血诚(为人应该既忠且诚,他更要求自己血诚)</p><p class="ql-block">2、讲原则,也能灵活处理各种关系。</p><p class="ql-block">当时他主要的领导(皇帝)先是咸丰,后是慈禧,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他应为是坚忍不拔,要有耐性。</p> <p class="ql-block">以前有讲过,他与咸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缘于他的那篇奏折《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惹怒了咸丰。但这事情,也是有原由的。当时他官任礼部侍郎,与在京的一帮湖南老乡讨论什么是做人的原则时,他就提出了,做人应该既忠且诚,该指出的错误的时候,还是应该直言不讳,当时就有人建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不向皇帝提提建议呢。就这样,他写了这篇令咸丰大失颜面的奏折。</p><p class="ql-block">他写了这份奏折后,还抄录了一份寄回湖南老家,当时他父亲看到了,就替儿子担心,幸好,咸丰身旁还是有忠臣,劝皇上不要杀诤臣。但正因为这件事,湖南的才子名人都以他马首是瞻。</p><p class="ql-block">所以曾国藩也自责,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将来养得纯熟……”</p><p class="ql-block">人无完人,当领导的也会有不周全之处。那么如何劝谏呢?</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后来总结了这样一句话:</p><p class="ql-block">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p><p class="ql-block">这就要说到曾国藩如何带团队,如何处理团队中的内斗事件上。</p><p class="ql-block">同治四年,慈禧派曾国藩去江淮领兵,当时江淮有两支部队,一支是李鸿章部下的铭字营刘铭传,另一支是僧格林沁的部下刘国瑞,当时的僧格林沁已战死,这支部队就由曾国藩来接管。其实,曾国藩当时也不愿意接下这两支部队,因为这两支部队的统兵都是不好惹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先说刘国瑞,他因是孤儿,自小没有什么教养,生得矮小,打仗又以狠出兵,是绝对不要命的角色,他在战场上喜欢穿奇装异服,经常是红盔红甲,被人戏称之“红孩儿”。他打仗不要命,所以僧格林沁把他当成儿子看待,他也只服僧格林沁管,这样的人,曾国藩也不一定能降服得了。</p><p class="ql-block">刘铭传是李鸿章的部下,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好相处的,但这个人也是难管。</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无奈中也只能接下了这个任务,但他有个原则,一旦承诺下来,就必定要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出了徐州大本营不久,就听得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红孩儿和刘铭传内斗了,而还出了人命。</p><p class="ql-block">是什么事呢?原来,两支部队到达济宁驻地时,先后不一,红孩儿刘国瑞先到,刘铭传的先锋部队到了,但大部队没有到,刘国瑞早有听闻铭字营的装备是极其先进的枪,这就引起了他的妒忌,这一妒忌,就动了坏的心思,半夜他乔装打扮派领了一部分亲兵去抢枪,这一抢不得了,杀了铭字营二十几人。</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刘铭传的大部队赶到后,就不回驻地,直奔刘国瑞而来,而刘国瑞又没有做准备,抢来的枪又不会用,还有他只顾抢枪,没有抢火药,抢来的东西派不上用场,自然被刘铭传杀得大败,这一次,刘铭传也狠,杀了刘国瑞500多亲兵,还把刘国瑞抓了起来,先吊打了他三天,还饿了他三天,让他尝尝苦头。后来听说曾国藩快到了,才把刘国瑞给放了。</p><p class="ql-block">这个事情一出,曾国藩的幕僚们出了不少主意,但曾国藩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两个主将不打不杀不骂,并没有严惩这次内斗的两个人,这令他的幕僚们非常纳闷,一般出现这种情况,自然要严惩不殆,杀一儆百。而曾国藩却是依次找两人秉烛夜谈,两人谈完话后,没有多久,就各自乖乖地开拔到自己的防区去了。</p><p class="ql-block">曾国藩使用了什么招呢?</p><p class="ql-block">就是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p><p class="ql-block">首先他向朝廷奏折,上面只写这两人如何的骁勇善战,立下了多少赫赫军功,丝毫不提他们所犯的错误,包括此次内斗。</p><p class="ql-block">刘铭传自然好说,他因为是李鸿章的部下,自然服曾大帅。但刘国瑞就不同,他不服,为什么呢?他认为虽然是自己先抢了他的枪,有错在先,但他的损失大了,死了500多人,不惩罚刘铭传他不心甘。这时曾国藩又私下把他找来,先是夸奖他一翻,作战勇敢,不怕死,不贪财,跟他约法三章。这一招对刘国瑞没用,他仍是不服,这时曾国藩到书房,拿出一份向兵部的上书,上面写着刘国瑞的种种恶行,以及这次事件的处罚结束,要求兵部撤消除总兵以外的所有职务。刘国瑞仍久满不在乎,撤就撤,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曾国藩看到这个情况,不急不忙地又从书房拿出第二份他写给兵部的上书,很简单只有几个字:建议撤消刘国瑞总兵职务。</p><p class="ql-block">这时刘国瑞一看就傻眼了,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职务是虚的,唯独这总兵是实的,没有兵权,他这辈子的努力就白费了。当下他就心服了,这样,曾国藩用两份上书,就收服了谁人都不服的刘国瑞。</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曾国藩管理团队的艺术,从这个“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可以看出三点内涵:</p><p class="ql-block">1、扬善是激励机制,是核心;规过是防范机制,是基础。</p><p class="ql-block">2、规过有利社会的进步;扬善有益于个人的进步。</p><p class="ql-block">3、规过要讲究方式方法。</p><p class="ql-block">当然有人说曾国藩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内斗是情非得以,一者这两个是人才,都处决了,于整个战事不利;二者这两个都不是他的人,处决这两人,军心不稳。的确,曾国藩也有这种考虑,但不管是这次,还是在湘军中,他都会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语重心长地与部下谈话,总是给下面的人留有面子,让人心服口服。</p> <p class="ql-block">比如李鸿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李鸿裔跟李鸿章没有任何关系,这个人非常聪明,好学,比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大几岁,当时曾纪泽并不在身边,李鸿裔深得曾国藩的喜爱,就把他当儿子看待。</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在理学方面研究非常深的老先生,还写了一篇《不动心说》呈给曾国藩看,当时曾国藩读罢非常赞叹,就把文章放在书房,自己陪着老先生在客厅里聊天。李鸿裔是曾国藩的亲信,可以随便出入他的书房,看到这篇文章,说什么见到美女不动心,见到顶戴花领不动心,见到金钱不动心,就不由得要嘲笑他一翻,提笔就在文章的末尾写了一首打油诗:“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了就走了。等曾国藩会话完毕,准备把文章还给人家时,一看到这首打油诗,就知道是李鸿裔的笔迹,就不好把文章还给人家了。</p><p class="ql-block">过后,曾国藩找李鸿裔私谈,他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p><p class="ql-block">就是说无论是学习别人还是教育别人,一定要从小处实处,也就是人家的善处着眼,你别从别人的恶处着眼。尤其做团队领导的更是这样,尤其能掌握全局的人,更应该这样,然后这样从立身修身处见人之善,才可以为整个团队带来一个好的面貌。所以他就跟李鸿裔讲,这些人,是有伪道学的成分,是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但是这些人就靠这点东西,活在世上。他现在来投奔我,文章起码写得不错,三圣七贤有点名声,我既然把他留下来,就把他当成团队成员来看,你怎么能这样讽刺挖苦人家呢?这事如果传出去,人家的名声扫地,名声扫地后,人家就会报复你,你可能就因此而惹来杀之身祸。到最后三败俱伤,一者他的名声毁了,二者他要报复你,三者我的团队也受了损失。</p><p class="ql-block">李鸿裔听了曾老师的一翻才猛然醒悟,自此后改过自新,成了一代大儒。</p><p class="ql-block">团队里,需要各种各样人才,是把个人的优点汇聚而成才能够成就大事。我们与人相处也是一样的,都是看到人的优点,欣赏他的才干,信任、赏识、激励,让团队成员把自己的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才是最优秀的团队领导。</p> <p class="ql-block">八种人才的豪华团队</p><p class="ql-block">1、谋略之才:左宗堂、李鸿章</p><p class="ql-block">2、作战之才:彭玉麟、杨载福、李续宾、李续宜</p><p class="ql-block">3、军需人才:李瀚章、丁日昌</p><p class="ql-block">4、文书之才:俞越、李元度</p><p class="ql-block">5、吏治之才:沈葆桢、赵烈文</p><p class="ql-block">6、文教之才:吴汝伦、张裕钊</p><p class="ql-block">7、外交之才:郭嵩焘、薛福成</p><p class="ql-block">8、制造之才:容闳、徐寿、华蘅芳、李善兰</p> <p class="ql-block">不做英雄,做圣贤!</p> <p class="ql-block">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圣贤功业千古不朽。</p><p class="ql-block">鼎之轻重,或可问焉?——左宗堂</p><p class="ql-block">东南半壁无主,公可有意乎?——胡林翼</p><p class="ql-block">坚决不反清王朝的理由:对儒家文化的忠诚,要做圣贤。</p><p class="ql-block">他书生带兵,从带兵之日起,就是要影响二三君子,修齐治平,发扬儒家的学说,只有圣贤功业,才千古不朽。</p><p class="ql-block">也是他的信仰,才感召了如此多的人才,汇聚在他的门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