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庆合川三汇坝是一个襄渝铁路上因煤而兴的地方,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和煤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就听说,三汇坝的大山深处,有一个“中国矿业大学”旧址。仅仅是这个震撼的名字,便足以吸引我前去一探究竟。近期,我又在互联网上阅读了多篇关于中国矿业大学三汇坝旧址的相关文章,使得我的探寻兴趣更加浓厚,于是便选取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休息日,孤身一人驱车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三汇坝这个名字对于从小因各种原因就长期奔波往返在襄渝铁路(重庆至达州段)上的我来说并不陌生。上小学的时候,每到寒暑假我都会从沙坪坝火车站坐火车回到出生地四川达县。那时的很多绿皮火车都会停靠三汇坝站。这条线上,还有一个三汇镇站,属于渠县的范围,这两个“三汇”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下图为笔者驱车穿过长达4公里的合川清平隧道。</p> <p class="ql-block"> 清平隧道过了不久下道就是三汇坝收费站了,经过收费站按导航所示位置继续开十分钟开始爬山,很快就来到了这个传说中的中国矿业大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喜欢坐在绿皮火车靠窗的位置看窗外的风景。每当火车经过磨心坡、清平、庆华、三汇坝、长胜沟这些车站的时候,总会看到很多运煤的货运火车及和煤矿有关的事物。三汇坝,就是这样一个和煤炭工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而中国矿业大学这样的高校,为什么会落户这里,三汇坝的煤炭工业必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沿着盘山公路开一小段,就会看到路边的一个指示牌,左边进去不远就是中国矿业大学旧址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门口这个牌子,是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所立,上面的信息告诉我这里曾是四川矿业学院暨中国矿业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中国矿业大学,如此响当当名号的高等学府,为什么会在上世纪60年代迁到位于合川三汇坝的大山深处?我闲来阅读了一些文章和资料,才慢慢地了解了这段艰辛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据《中国矿业大学百年校史》记载,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最早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在我国建立的最早的近代矿业高等学府。该校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两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划归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燃料工业部决定以该校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经焦作迁往天津,1952年迁入北京,并于1953年改名为北京矿业学院。</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末,受当时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央决定将包括北京矿业学院在内的北京13所重点高校外迁。1970年6月开始,北京矿业学院教职工从各安置点向当时的四川三汇坝集中,学校整体从北京搬迁至三汇坝,更名为叫四川矿业学院,在三汇坝的深山里办学长达十二年。1978年,煤炭工业部同意恢复中国矿业学院的校名。1982年,中国矿业学院正式迁往江苏徐州,结束了在三汇坝办学的这段历史。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我拍摄的原四川矿业学院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原四川矿业学院办公楼又名红旗楼,是挂牌的重庆市历史建筑。三汇坝的这个中国矿业大学旧址,网上称其为目前国内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干打垒”建筑群。这些建筑,都是由当年师生们自己设计、就地取材、肩挑背扛施工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原四川矿业学院办公楼正面。</p> <p class="ql-block"> 办公楼正下方不远处的这栋建筑,是曾经的四川矿业学院教学楼,看起来也十分的大气。目前已是人去楼空,处于荒废状态。</p> <p class="ql-block"> 回望废弃的教学楼,曾经矿大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讨论声仿佛再次回荡在耳边。</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学院食堂,后来成为了川煤十处的娱乐中心。</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处建筑便是后来的川煤十处二食堂。</p> <p class="ql-block"> 据我在红旗楼旁遇到的一位老人介绍到,食堂旁边这处建筑是当年的子弟学校。</p> <p class="ql-block"> 离食堂不远的这一栋建筑,看上去和其他几栋风格有一定区别,根据外观猜测,有可能是曾经的礼堂或影剧院之类的吧。</p> <p class="ql-block"> 办公楼左前方不远这栋大楼,据我们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群内的朋友介绍说是当年四川矿业学院的后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后勤服务中心旁边还有一处干打垒建筑,屋顶的风格和望江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职工宿舍有点像。</p> <p class="ql-block"> 沿着教学楼旁边的梯坎一直往下走,会经过一大片干打垒住家楼,基本上都还有人在此居住,多数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这些建筑看上去也很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栋栋饱经风霜的老房子,时光在这里也仿佛停滞了。</p> <p class="ql-block"> 这些房子,看上去当年是教职工或学生宿舍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代矿大学子在深山中探求真理,勤奋苦读的艰苦岁月浮现在我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干打垒房子的格局,和我从小生活过的老厂家属区“筒子楼”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很是怀念那个纯真无邪的童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 这些衰败的老旧房屋仿佛一个个风烛残年的老者,在大山深处的院坝里懒洋洋地晒着太阳,静静地打发着不多的余生时光,也仿佛心有不甘,默默地向蓝蓝的天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这一栋位于半山腰一处院坝内的建筑,外观已经铺上了瓷砖,在其他的老房子里显得有一些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一栋老建筑的内部,老旧的楼梯已布满尘埃,看上去已有很多年都没有人在此留下过足印了。</p> <p class="ql-block"> 除了干打垒的楼房,山里还有不少这样的平房,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已很难再忆起它们曾经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通往山顶的长长的阶梯,见证了当年矿大师生们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一些房屋的墙壁上还依稀可见老旧的,有着过往时代气息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 这面墙上的标语为:“诚信塑人,法治树国”。</p> <p class="ql-block"> 废弃的球场,看台上已被茂盛生长的各种绿植占领,让人想象到矿大体育健儿们当年在此挥汗如雨,激烈拼抢时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老房前,阳光下,一位老人正在收取晾晒的衣物。</p> <p class="ql-block"> 在大山深处的沉浸式漫步,让人很快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不经意间已是夕阳西下,黄昏时分,只得挥一挥手,同三汇坝的中国矿业大学旧址作别。仅以这为数不多的文字和照片,向曾经矿大学子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光辉岁月予以最诚挚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万思源,网名:兔猫,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自由撰稿人,老重庆发烧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