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冰山雪莲原创</p><p class="ql-block">资料性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p> <h3>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h3> <h3><br>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br></h3> <h3><br>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主要景点有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群、黑山石刻、木兰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h3> <h3>走近嘉峪关关隘:在眼前<br><br>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浓淡不一的土黄色<br>巍峨壮观粗犷的城楼是土黄色的<br>四立壁的城墙是土黄色的<br>就连沙土里长出的植物也是土黄色<br>乱石飞沙更是土黄色的<br>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土色黄色<br><br>登上高高的城楼,极目远眺,第一次见到这样浩瀚无垠的戈壁滩,他粗犷豪放、雄浑壮阔的神韵让人震撼。<br><br><br></h3> <h3><br>十月的嘉峪关,天高云淡,登斯楼,送远目,目及所触,满目荒凉,满目沉寂,满目宏浑。悲壮且忧郁,粗莽且零乱,浮躁且雄浑的色彩。构成浩瀚、壮美、沉郁、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慑人心魄,震撼魂灵。</h3> <h3>在心上:<br><br>古诗词关于阳关、玉门关,嘉峪关,大漠的名诗名句就会浮现在眼前:<br>“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r>“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r>“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r>“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br>“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br>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h3> <h3> 阳关、玉门关、嘉峪关是位于今甘肃境内的三座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关隘。阳关和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 和军事要寨。<br><br>这三座关隘因为地处缺乏雨水又人烟稀少的西北戈壁,故其历史遗迹保存至今。对这些历史遗迹的凭吊和考察,必然会增强我们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和加深只有奋斗才能发展的认识。</h3> <h3>嘉峪关和玉门关的关系 甘肃三关:阳关、玉门关、嘉峪关<br><br>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后,汉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此后又于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年—前111年)修建了阳关和玉门关,这即是《汉书》上所说的“列四郡、据两关”。<br><br> 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h3> <h3>“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br><br> 说到阳关,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著名诗篇。阳关,是西汉历史的骄傲。<br><br>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汉武帝决定加大对西域的经营。<br></h3> <h3> 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和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当然也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想想看,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四五千万(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却能下大决心以重兵经营这较少绿洲更多戈壁的西北边陲之地,显示的是多么豪迈的霸气。<br><br>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h3> <h3>玉门关的三次变迁,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环境与政治军事条件所导致的,据分析,随着战争的推进,中原的疆域扩大,从而推动作为防御性建筑的长城一直向西修建,玉门关也随之西迁(嘉峪关到敦煌);在大规模的驻军与开采之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下降,同时随着瓜州直达伊州的伊吾路的开通,玉门关进行了一次东移(敦煌到瓜州)。针对最后一次回迁(瓜州到敦煌)</h3> <h3>《登嘉峪关》<br><br>近代:水梓<br>嘉峪关西接大荒,万山形势锁高岗。<br>雄才大略今何在,凭吊汉武与秦皇。<br><br>释义:<br>嘉峪关的西部连接着大荒漠,<br>万山连环围住高岗。<br>雄才大略今天又在何处,<br>凭此吊念汉武帝与秦始皇。</h3> <h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r><br>“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br><br>背景不同,心境不同,意象更不同</h3> <h3>在灵魂深处:<br><br>我又想到了李白《关山月》感慨万千<br><br>和大家一起分享和重温<br>蒙曼老师关于<br>李白的《关山月》的解读和赏析<br><br>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br>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br>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br>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br>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br>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br><br> 月亮,可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大主题,历朝历代无数骚人墨客都曾经吟风弄月,寄情风月。那在所有的诗人里头,我个人觉得,李白和月亮的缘分最深。他一生留下来差不多一千首诗嘛,写到月亮的就有三百多篇,比写到酒的还多。<br><br>小的时候天真浪漫,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br><br>长大了豪情满怀,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br><br>知己难求孤独了,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br><br>半生漂泊思乡了,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r><br>写月亮漂亮,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r><br>写月亮多情,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br><br>写豪迈,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br><br>写婉约,是“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br><br>那写感慨,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br><br>写了一辈子月亮,给儿子起名字都叫“明月奴”。所以当李白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人们才会编故事,说他是喝醉了酒,非要到水中捞月亮,才死去的。那这样看来呢,李白和月亮真是生死相依。今天要讲的这首《关山月》,在李白的咏月诗中,也是名篇。<br><br><br>《关山月》本来是乐府旧题,属于汉乐府的横吹曲。《乐府古题要解》对它的解释是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既然是伤离别嘛,主体基调自然是缠绵哀伤,可是李白气魄大呀,到他这儿一切就不一样了!伤离别固然还是伤离别,但是呢,伤得雄壮沉痛,有太白风骨,那怎么叫太白风骨呢?先看前四句:<br>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br>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br><br><br>这四句是什么呀?是点题呀!你看,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不就是题目的关、山、月嘛。而且还追加了两个意向,一个是苍茫云海,一个是万里长风。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关,把这几个意象叠加在一起,一下子唐朝西北边塞苍茫雄壮的感觉,就出来了。<br><br>那为什么一定是西北边塞呢?这就涉及到天山和玉门关这两个关键性的地理名词了。天山在哪儿啊?天山可不是今天新疆的天山呐,那是今天横亘在甘肃、青海两省的祁连山。因为这里,在秦汉时代本来是匈奴人的地盘,匈奴人管天叫“祁连”,所以祁连山翻译成汉语就是天山。那玉门关又在哪儿啊?玉门关在今天甘肃的敦煌西北面,正当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人们心目中中原和西域的分界线。这两个标志性的地名一出来,马上,我们心中已经自动升腾起一种苍凉的感觉,这就是边关呐。那西北边关的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啊,李白说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大家看“明月出天山”,是不是马上就想到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呀?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海上,气魄都很大,但海是低平的呀,山是高耸的,海是流动的,山是凝固的,山比海更有硬度。所以看“海上生明月”会觉得廓大,而看“明月出天山”会觉得硬朗,天山不是大海,但天山之上是波翻浪卷的苍茫云海呀!一轮明月就在这云海之间穿行,这就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一个硬汉版本的“海上生明月”呀!不仅宏大而且壮丽。月亮在天山上,那望月的人在哪儿呢?望月的人,应该身处天山的西边。为什么一定是西边呢,因为我们经常说月上东山,月出东海,月亮都是从东边升起的,望月的人看见“明月出天山”,那么他一定是身处天山以西,那可是远离中原内地的西北边陲呀!此时此刻,他面向明月、面向天山,其实就是在面向中原、面向家乡,一种思乡之情,已经在不言之中了。<br><br><br></h3> <p class="ql-block">“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起句的场景这么壮阔,往下该怎么接呢,一般人还真驾驭不了,所以往往就会从写景转入抒情,但是李白不一样啊,他笔力雄健,接了两句更壮阔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高高明月,写到了烈烈长风,“长风几万里”,这个数字太惊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南宋还有一个诗论家叫杨齐贤,帮着李白算算数,说玉门关到天山没有那么远啊,然后就猜,这几万里是不是不只从玉门关到天山,而是指从玉门关到月亮的距离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如果这样论诗的话,就未免太死板、太老实了,漫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连白发都能三千丈,长风几万里更是不在话下。就算是真算里程,也不应该从祁连山往玉门关算,而是要算从中原到玉门关的距离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刚刚说过这个望月的戍卒身处极西边陲,他面向东方,不仅看到了天山上的月亮,还感受到了从遥远的中原吹过玉门关的长风,这是来自家乡的风啊,这就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背后其实还是思乡。那可能有人会说了,同样的玉门关,同样的风,为什么王之涣会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李白却会写“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因为两首诗的立论基调不一样啊,王之涣在是在极言边关苦寒、春风难到,而李白笔下的戍卒呢,可是在眼巴巴地望着家乡啊,他当然愿意相信,刮到自己身上来的风,是从家乡那一路吹过来的,它走了几万里路,才终于吹度了云门关,来到自己身边。那把这四句诗放在一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魄真雄壮,但是呢,背后的思乡之情也真是深沉。下四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p><p class="ql-block">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那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跑到这万里之外的边陲呢?因为这儿自古就是胡汉交战的地方啊,“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这一联儿对得多好啊。所谓“白登道”自然是指汉初的白登之围嘛,那个时候,汉高祖刘邦带领士兵征讨匈奴,就在白登山被包围了七天七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青海湾”呢,青海湾可是唐朝和吐蕃人反复争夺的地盘。一个“汉下”,一个“胡窥”,就告诉我们,从天山到玉关,自古就是胡汉两家必争之地。既然如此,戍卒当然要背井离乡,保家卫国。可是呢,“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战争是何等残酷啊!从汉到唐,跨过玉门关的一代代戍卒,又有多少人能够活着,回到玉门关以里呢!</p><p class="ql-block">王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还是少年从军的豪迈,但是李白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却像是老兵的叹息呀!这叹息里头已经没有少年轻狂了,而是带着生活的全部沉痛啊。从前四句的边关,写到中间四句的战争,那接下来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p><p class="ql-block">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四句是从战争写到人了,“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戍边的士卒,望着自身所在的边城,想着魂牵梦绕的家乡,脸上都浮现出愁苦的神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想看,这不就是范仲淹《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的意象嘛,“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将军白发征夫泪”,其实也就是李太白的“思归多苦颜”呐。那士卒在边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们的家人呢?毫无疑问,家人也在牵挂着他们,盼望着他们呐?李白的《春思》不是讲嘛,“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亲人的心总是息息相通的呀!面对着天山上那一轮明月,戍卒的脸上露出凄苦的神色,那他不由地推想,在万里之外的家乡,他的妻子,此时此刻一定也在庄楼之上,凭栏远眺,发出深深的叹息吧,这就是“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月跨越了万里,长风跨越了万里,思念跨越了万里,叹息也跨越了万里,伤离别的情绪,就是在这样跨越万里的宏大背景之下,显得格外深沉了,这样的深沉壮阔就是太白风骨!那咱们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迈超逸,他的为人更是有侠客风范。但是这首《关山月》却不是豪迈超逸的,而是浑雄沉重的,他也并不好战,相反,他深深地同情着那些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的人们,在壮丽的文采之外,他还闪耀着儒家人道主义的光辉。再读一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p><p class="ql-block">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p><p class="ql-block">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