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修身篇

彩虹湾弯

<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20日,在九元it学校校长的邀请下,希望我能为大家聊一聊自己的学习心得,特别是针对高层团队某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咱们的团队领导人听了分享以后,可能对他们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我想了很久,或许咱们的老乡——曾国藩,可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他的修身、处世、治家、治学、治军、为官,在近代历史上来说,应该是算上一完人。</p><p class="ql-block">古人常说做人就要做三不朽(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叫做不朽)——立言、立德、立功。而曾国藩却做到了这三不朽。</p> <p class="ql-block">1、他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他年轻时,脾气坏、性格不好、好爱不良,一身嗅毛病,在京为官时,很多同僚都不喜欢他,包括当时的咸丰皇帝,也是老挑他的刺。后来为什么又改了呢?这里就有他个人的心得。普通人要成功,学曾国藩是一定可以的,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做官也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可见,他成功的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的。</p><p class="ql-block">2、他本人的才具并不足,有人评价他“才短”,其实就是说他愚笨,不聪明,高考第三次才考上。情商也不高,经常直言直语,得罪了不少权贵,也因为自己的“直”,把皇帝得罪了,差一点还惹了杀身之祸。智商、情商都不高的曾国藩,后来如何做到让慈禧太后放心,还做了直隶总督,成为清朝后期的肱骨之臣的呢?他的方法,其实咱们也可以学习的。</p><p class="ql-block">3、他的家庭幸福,家族里人才辈出。他的治家本领,也是当代我们可以学习的。无论哪朝哪代,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中,而人才最初的培养之地,则是在家庭。现在提出的三大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家庭。曾国藩自他爷爷开始“耕读传家”后,曾氏家族,已绵延十代,初步统计总人口为378人。以清末为界限,并四代共人口97人,其中秀才、国子监生、优贡、举人、进士共20人,占20%;后四代共281人,大学生(含学士、硕士、博士、留学生)164人,约占60%。曾国藩家族有高等学历者共184人,几乎占总人口的一半。其中教授学者所占比例最大,其他多是医学家、工程师、数学家、翻译家、外交家、教育家等。</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列举的三个理由,另外还有一个私心——曾国藩也我的偶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如果要详细讲述曾国藩,三天时间都不够,在一个下午的时间,掌握好曾国藩人生哲学的精华,咱们只从三个方面着手:</p><p class="ql-block">1、修身(静、慎 、戒、读)</p><p class="ql-block">2、治家(勤、孝悌、和)</p><p class="ql-block">3、为官(穷、坚忍、让、识人用人推荐人)</p><p class="ql-block">从这三个方面来讲讲,曾国藩如何从一个智商情商都不高,而且还一身嗅毛病的普通人成长为三不朽的完人。其中许多的践行方法,我们都还可以用得上。</p> <p class="ql-block">先看一看他的个人的简历:</p><p class="ql-block">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p> <p class="ql-block">一、修身</p><p class="ql-block">静字诀</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在京为官时,曾把自己的父亲接到京城来住,可是没住上多久,父亲就要回去。父亲回去之后,就写了一封信给他,唠唠叨叨说些家长里短,信末尾却叮嘱他这样几句话:节劳、节欲、节饮食。一看到父亲的信,当时曾国藩就脸红了。为什么呢?原来,父亲在京居住的这几个月,把他的生活都看在眼底,原先那个要成为圣人的儿子在京城却是放浪形骸,肆意挥霍自己的大好时光,天天吃喝玩乐,行事轻浮,为人浮夸不切实际,不是看美女、聚会、聊天,就是下棋、围观,把心思都放在不务正业上,学业荒废,德行不进反退,叫他老爹如何住得下去,只好早点回来,眼不见为净。</p> <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与当时的官场风气败坏有关,也与他自己难以把持有关,不免同流合污,干一些让人叹息的事。</p><p class="ql-block">咱们怎么知道曾国藩的这些丑事的呢,从他的日记中来。他其实知道自己有这些毛病,为了督促自己改掉这些毛病,他拜唐鉴(字镜海,长沙人,倭仁的老师)和倭仁(字艮峰,同治帝的老师)为师,向他们请教。倭仁告诉他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写日记,比如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这样讲:“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他也跟着老师学,每日三省吾身,哪些地做错了,哪些念不应该,点点滴滴皆记于日记中。</p> <p class="ql-block">在读曾国藩的日记常常会被他笑倒,比如他会在日记中写:看同学的小妾,狎亵,大不敬;看到绝色歌姬,语言不㳟,骂自己是“真禽兽也”;他看朋友下了几盘棋,浪费了大半日光阴,还是放纵一下,也跟着下几盘棋吧,回家就在日记中大骂自己虚度光阴;被同学拿拉着要去菜市口看斩犯人,他徘徊了良久,还是没有去看回家了;近来无事,无事可写……</p><p class="ql-block">他总是在日记中一边骂自己,一边鞭策自己不犯错,可日记里这样写,第二天又忘得干干净净,该看美女还是看美女,该聚会聊天还是一样的做,他有在日记里这样写:</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天,未改一条。</p><p class="ql-block">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p><p class="ql-block">自立誓做人,两月后,又一样。</p><p class="ql-block">这时的他,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两部作品来容易:《彷徨》、《呐喊》,一边身体不受约束地干着自己不想干的事,一边又在心里呐喊着“不应该啊不应该”。</p><p class="ql-block">可见曾国藩当时的内心是如何的难受。</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在今天,不也一样的发生着吗?</p> <p class="ql-block">比如:今天上了一天的班了,回到家里,稍为放纵一下,看一下视频,只看一下啊。结果,不知不觉,几小时过去了。心里大骂自己不应该,浪费了时间。可明天又一样。</p><p class="ql-block">不止是曾国藩有着这样的纠结,现代人也一样。</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些聚会,本可以推辞的,仍去了,去了又免不了喝酒,过后还要上牌桌或者去歌厅等等,回来不仅被家人埋怨,也耽误了睡眠,心里不免又骂自己一通,可是过后呢,仍旧如此。</p><p class="ql-block">怎么办呢?唐鉴,也就是倭仁的老师,跟他讲了一个绝招:静。</p><p class="ql-block">“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唐鉴</p> <p class="ql-block">非常简单,就是养成静坐的习惯,不管你是双盘、单盘、散盘,或只是正坐,都可以静。静才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里也有讲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p><p class="ql-block">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行,首选:静。</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佛家,还是儒家、道家,都讲求静养的工夫,比如六祖慧能,在广州为樵夫时,常常在寂静的山中打坐,思考人生大事,那时他的智慧渐渐开启;明朝的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时,也使用了静坐的方法,终于悟道。</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使用了“静”的这个方法后,体会非常深刻:身要动,心要静。</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才具不足,但他能静。《大学》中有:“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p><p class="ql-block">人一旦静下以后,才会开启智慧。这里的智慧,说的是本自具足的智慧,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般若智慧,是与生俱来的智慧。这种智慧,人人皆有,只因后天蒙上了尘污而不明朗,好比阴天见不到太阳一样,并不是没有太阳,太阳仍在,只是被厚厚的乌云所遮盖了。这种智慧一开启,人生就如开挂了一样,好运是挡不住的。所以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七级,并在京师赢得了美名。</p> <p class="ql-block">慎字诀</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在镜吾先生的指点下,除了谨守静之外,还有一个“慎”字。</p><p class="ql-block">慎:有慎独、慎行、慎言等,曾国藩不愧是湖南人的霸得蛮的劲头,开始更严格的自我要求。除了日记外,每天还有十二条日课,要求天天坚持。</p><p class="ql-block">人特别容易原谅自己,真正有勇气的人是直面自己的缺点,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不是拿自己的缺点下狠心,或许曾国藩这一辈就理当碌碌无地度过一生。可以他要做圣人啊。他在日记里写:</p><p class="ql-block">不为圣人,便为禽兽。</p><p class="ql-block">要做圣人,先做君子。他要求自己人前人后都要做君子,这里讲究就是《大学》里所说的“慎独”的工夫。</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最高级的“ 独处 ”。</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发自愿保持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能做各种坏事的情况下,不做坏事,这就是——慎独。</p><p class="ql-block">我听过一个故事,说在哈佛大学附近有一个便利店,便利店没有收银,店里放一个盒子,盒子里都是零钱,自己拿东西,自己付钱,自己找钱,没有人监督。</p><p class="ql-block">但是每天晚上有人负责清点,从来没有少过钱,反而只会多钱。因为很多学生把钱丢进盒子里,突然忘了丢了多少钱,又怕多拿了,想想就算了,有些学生,一看没有零钱,钱丢进去就丢进去也就算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慎独。</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君子即使在他人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也能做到谨言慎行,时刻保持清醒。</p><p class="ql-block">“慎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体现了对道德操守的重视。慎独,是一种更高级的自律,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最高境界的修身法则。</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如果在独处时能做到光明磊落,没有私心杂念,那就是真正的君子,修养到家了。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全唐诗》里,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暴风雨之夜,邻居寡妇的房屋被雨冲坏,只能到颜叔子家避雨。</p><p class="ql-block">颜叔子让她进屋以后,就用烛火照明,蜡烛烧尽后,再烧柴薪,柴薪烧完了,颜叔子不惜把盖屋顶的柴草抽取下来照明,通宵以礼相待。</p><p class="ql-block">暗室不欺的颜叔子,正因时时清醒、冷静自持,才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越雷池。</p><p class="ql-block">《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独处时可能就会生出一些不善的念头。</p><p class="ql-block">而当他见到有“慎独”的君子时,往往伪装自己,“掩其不善”。但这样的掩饰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最终会露出马脚来。因为人的言行与他的内心往往是一致的,情动于中而显于外。而“慎独”修行的君子,则因为正心诚意,中正以守,所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给人一种“威而厉”的自在庄严。</p> <p class="ql-block">“慎独”,是一种对内心的观照和自省,为一种自觉的修养。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每天抽出点时间独处,反观审视自己,问自己今天做错了什么,是否记住教训。从而做到“不贰过”,这是自我修养,也是自我激励。儒家的“知耻而后勇”,“改过自新”,都说明了一个人经常反思自己,知错就改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说:“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p><p class="ql-block">对天道有敬畏,方可以顺势而行,趋吉避凶。对地道有敬畏,方可法地之厚德,成宽博之心。对人道有敬畏,方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对生命有敬畏,才会珍惜生命,活在当下。对祖先、父母、师长有敬畏,则可使家道兴旺,师道传承。</p><p class="ql-block">慎独,需要一个人持久的自律。有了目标和方向,便要经得起干扰和诱惑,懂得克制,更要懂得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p> <p class="ql-block">人都是自恋自尊的,自我保护的,看人看事总不离自己的角度,所以“慎独”反思容易,谨言慎行容易,明白错误容易,但改过就难了——人总要为自己找出很多理由来自圆其说,不想承认,为自己开脱辩护。可见,做到知错就改,不是一件容易事,非得有大毅力才可以做到。</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春风得意时,要做到改过就更难了。所以,知错就改,其实也就是战胜自己这个最大的敌人,不容易。一个人知错不改,就是不敢面对自己,没有自知之明。相反,则体现了一个人的真修养、真勇气。</p><p class="ql-block">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p> <p class="ql-block">越自律,越有话语权,身体和人生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30岁开始写作,至今已快有40个年头,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经典又高产。</p><p class="ql-block">村上春树写作有个习惯,他每天只写4000字,400字一页的纸,每天写到10页就停下来。</p><p class="ql-block">另外,他每天都会拿出一个小时出来跑步,雷打不动,正是这种高度自律,让他有精力能够持续写出优秀的作品出来。</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不是优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会变得优秀。而那些自律的人,往往连老天爷都不忍心辜负他们。</p> <p class="ql-block">《空谷幽兰》的作者说:“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在独处中修炼自己,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最好方式,修炼出的是一个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再给大家讲讲超级宅男——康德:</p><p class="ql-block">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p><p class="ql-block">康德是1756年通过教职论文答辩的,然后担任哥尼斯堡的讲师。</p><p class="ql-block">自1761年后(37岁),康德的课程表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一、二、四、五固定上课的时间是,早上8到9点讲《逻辑学》,9-10点讲《机械学》,10-11点讲《理论物理学》,11-12点《形而上学》,下午2-3点《自然地理学》,3-4点《数学、平面几何学与三角》,到1777年(53岁),康德每周授课在26-28小时之间,终于在1770年被聘为正教授。</p><p class="ql-block">这个课表看上去太疯狂了,这么一个1米5几的瘦弱身躯哪来这么大能量?</p><p class="ql-block">后来康德成名之后,似乎就没有这么玩命上课了,但是课时仍然不少。康德晚年以生活规律著称,特别是每天雷打不动的散步,秘诀是散步时用鼻子呼吸,少说话。老头就靠这个健康地活到80多岁。</p> <p class="ql-block">他晚年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5点起床,穿着睡衣在书房喝两杯淡茶,抽根烟。7-11点讲课。12点-下午4点吃饭,一般是约一群人边聊边吃,如果人多,会延到6点。老人家一天就吃这一顿饭!散步以一小时为度。回家后看书看报,10点睡觉。就这样,他仍然每天要上近4个小时的课!</p><p class="ql-block">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一次散步晚了,是因为他看卢梭的《爱弥儿》入迷了。</p><p class="ql-block">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归功于他超级规律的作息,堪比瑞士造手表。</p> <p class="ql-block">再说说现在的学生,因为“双减”政策,不要补习,也没有多少作业。空余的时间大都放在游戏上、享乐上,如果不懂得自律,不说考大学,就连考上高中都比较困难。自律,应该在家庭教育里就要完成。不必要等到像曾国藩三十岁才开始,还好,起码他三十岁已经开始了,也还不迟。</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孩子,情况堪忧啊!</p> <p class="ql-block">人这一生,只有懂得慎言、慎行、慎独,修炼好三慎,人生路上才能更加安稳从容!</p><p class="ql-block">《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吉人之辞寡。”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越是懂得慎言,看破但不说破,知人却不评人。在《弟子规》有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内心知道对错,而不要说出来,也这是一种明智。</p> <p class="ql-block">慎言是一种极具责任的做法,它不是欲说还休,不是沉默不语,而是经过冷静思考后的分寸和理智。</p><p class="ql-block">人这一生,说话是本能,会说话则是本事。</p><p class="ql-block">懂得慎言,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更是人生路上最高级的修养。</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要为大家介绍戒字诀。</p> <p class="ql-block">戒字诀</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被父亲的“三节”(节欲、节劳、节饮食)羞得满脸通红,他反复思考,在父亲给的“三节”基础上进行改良,形成的自己的“三戒”,他也被别人叫做曾三戒。</p><p class="ql-block">“三戒”:</p><p class="ql-block">1、戒多言</p><p class="ql-block">2、戒怒</p><p class="ql-block">3、戒忮求(嫉妒、贪婪)</p><p class="ql-block">戒多言,咱已在慎独、慎行、慎言讲过,除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束外,言语也要慎重。他曾列举过自己吃过的大亏,其中就有一条是因自己不谨慎的言语而造成的。什么事呢?</p><p class="ql-block">咸丰新即位,新官上任,一开始气象很好,到处纳言,要求臣子们多进言提建议,曾国藩也不例外,提了非常多的建议,但多得到的回复是“知道了”,但到最后发现,什么都不干。</p><p class="ql-block">皇帝经常批“知道了”,意思就是你说的事我清楚了,朕自有分寸。曾国藩就特别憋屈,写了那么多的条陈、写了那么多的建议,都没用。而且他发现其他所有人写了很多的建议,也都没什么用。曾国藩憋不住了。</p><p class="ql-block">他后来给皇帝写了一条要命的东西,他写的这个东西叫作《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这个东西写得有多厉害呢?他主要给皇帝提了三条意见。</p><p class="ql-block">第一条是见小不见大,说皇帝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整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的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你看大事你要管的没管好,整天管人上朝的礼仪。这不是皇帝应该干的事。</p><p class="ql-block">第二他批评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怎么也会有几条有见解的吧。结果都是批了,“知道了”三个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偶尔有几个被肯定的,也没有好结果。刚刚表彰了倭仁,倭仁是一个蒙古族的大臣,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肯定苏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这就要死的节奏了。</p><p class="ql-block">第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一开始说听取大家的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就曾国藩这意思,就是要么你就把我杀了,今天反正我不吐不快。我一定要把我的意见全说出来。咸丰帝大怒,咸丰帝当时就说,要交办去查。看这个官员有什么问题,马上就要办。幸好皇帝身边,有几个明白人赶紧劝,说这种人是个人才,你千万不要去给他办了。皇帝想了半天,这皇帝也真了不起,摁住了心中的怒火。但也给曾国藩惹下了一生的麻烦,得不到咸丰的信任,在他办团练兵的时候,孤独无助。他在武汉打了胜仗后,咸丰以两江总督的官位作为奖励,曾国藩按规矩假意客气一下,不接受封赏,结果咸丰就真的把官收回去,还批评他为什么不以总督以名称上书给他,把曾国藩气得直跺脚,因为有了这个名至实归的官他才更好地办事。这还不是因为咸丰不信用他。向来“满汉相防”,咸丰更忌惮他是个汉人,又有兵权,到时造起反来,那还得了!</p> <p class="ql-block">戒怒</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脾气暴躁,他的弟弟经常被他大骂,他的弟弟们也只服他管。在家丁忧期间,他相当于是被咸丰罢了官,湘军也交出来由别人来管,这一年多的时间,他的性情大变,常常有不如意就骂人。</p><p class="ql-block">“怒”,咱老祖宗造字非常的传神,心被脾气所奴役,人就成了奴隶,听从脾气的指挥。可想而知,人身这驾马车,被脾气所驾驭,那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后来曾国藩重出江湖后,他的弟弟不久就战死战场,他心里非常自责,后悔自己不该那样骂他。自那以后,他对弟弟们(他有四个弟弟),如果他有过错,弟弟们可以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他绝对不会责怪他们。</p><p class="ql-block">戒求</p><p class="ql-block">忮是嫉妒的意思;求是贪求。</p><p class="ql-block">贪婪是人的黑暗天性之一,与生俱来。人生来贪求,如果走到社会上不懂得节制,就会变得贪婪。</p><p class="ql-block">人之所以会贪求,是因为人天生有不安全感。生命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攫取外界能量,维持生命,延续生命,完成生命。任何生命都是有本能的攫取外界能量的初始动力。</p><p class="ql-block">人的这种天然具备的动力,如果走进市井,就会变得低俗。如果走上权位,就会变得暴虐。如果具备了信仰,就会走向高尚。</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附带着跟大家聊聊,人本具有的三性:兽性、人性、佛性。</p><p class="ql-block">在战国时代,就有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论,典型代表就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谁也没有争得下高低,甚至于还有人说人性善恶兼而有之。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不是全对,或者说,他们只说对了一部分。这就是在佛家所言的人具有三性:兽性、人性、佛性。</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这三种性皆都具备。</p><p class="ql-block">如果人性中的兽性野蛮发展,则几同野兽。印度狼孩,就是例证。</p><p class="ql-block">如果人性中的人性经过知识的熏陶,有了信仰,有了追求,便自觉地克制兽性的生长。大多数人如此。</p><p class="ql-block">如果人性中的佛性开显,比如尧、舜、禹、周文王、周公、佛陀、孔子、老子、孟子、六祖慧能、王阳明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那种心怀天下苍生的情怀,自然而生,他们超越的人性,达到了佛性的境界。所以他们智慧如泉流,永不枯竭。</p> <p class="ql-block">咱们再说回人性中的黑暗天性,也就是兽性。</p><p class="ql-block">人为什么会贪婪、妒忌、暴怒?</p><p class="ql-block">记得叔本华说过,“只要时机成熟,条件允许,人人都是想作恶的。”</p><p class="ql-block">可见很多人只要可以,他就会变得很贪婪,只要他有能力去贪婪,他肯定会去贪婪的,更何况现代人对钱,都是要钱不要命的,也正如这句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说你很穷,你去贪婪,大家可能还会理解。但有些人,并不穷,还很富有,却也很贪婪。高官落马的情况常有听闻。</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就是典型的贪婪之人,尽管曾国藩再三写信劝说,仍旧没有用,这个贪字,只有自己戒才可以。</p><p class="ql-block">嫉妒,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点,只是有些人太过了,嫉妒变得不理智,成了盲目攀比,让他爱慕虚荣。一个人只要没有控制好嫉妒这个度,往往就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甚至为了得到别人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失去理智想要得到。</p><p class="ql-block">就好比现实中很多人嫉妒人家有房有车,就会打肿脸充胖子也要得到,四处借债买房子和车,信用卡,各种网贷,东借西借,才如愿。最后还不起,就会害了家人和朋友。人一定不要嫉妒别人了,会走火入魔,会失去理智,变得不聪明,愚蠢。</p><p class="ql-block">经常暴怒的人,那就是情商低,这种人就像吃了炸药一下,被人一点就着,一激就怒火冲天,这样人典型就是不受自己控制,他是被自己心情控制的人,被自己心魔控制的人。一个人一旦暴怒了,发火了,智商会降低到零。</p><p class="ql-block">前期曾国藩的情商很低,把持不了自己,遇到战败就想自杀,遇到不顺就想骂人。如果不是有镜吾先生的劝诫,要严守“静”字诀、“慎”字诀,也许他跟自己的九弟也没有两样。</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旦对贪婪失控了,就会上瘾。先是贪一点,没有被人发现,感觉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最后欲望就膨胀了,越来越贪婪。</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身处高位,他深知自己的位置会引来慈禧的猜忌,他必须慎言慎行、必须戒怒、戒贪。他一生勤勤恳恳,谨守人臣的操守,呵护着摇摇欲坠的清王朝。</p> <p class="ql-block">无一日不读书</p><p class="ql-block">曾国藩为什么会无一日不读书呢?</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个故事,其实说来与家庭教育有关。</p><p class="ql-block">话说曾国藩中了举人后,就要到京城参加会试,家人筹集了的费用,让他足够半年的用度,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耕读传家出来的孩子,花钱是极其节省的。第一次没考上,但朝廷增加一次恩科,他就决定不回家,留在京城继续复习,争取这次过关,这样一来,他的钱就不够了,只能勉强挨到会试,很不幸,这次又没有考上。他也没有灰心,就准备绕道走水路边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再回去。到了南京的时候,他找朋友借了100两银子,这100两银子是非常多的钱,当时的知府的年薪也才40两,可见他的朋友是非常看重他的。有了钱以后,没过多少久,他就花出去了。怎么花的呢?</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有个毛病,在其他方面他舍不得花钱,甚至到了抠门的境地,但他看到好书就想买,也不管这钱是借来的,还是自己的,先买回来再说。他在南京看到了一套精刻板的二十三史,当即就喜欢,毫不犹豫就买下来了。可是回到家里,就难过了,怎么办呢?考试还没考上,还背上了100两银子的债,如果老父亲要责骂,他如何交待。还好,他的父亲只字未提考试的事,对于他借钱买书的事,也没有说什么,他还承诺会替他还这100两银子。要知道,他父亲也不宽裕,他是个乡村私塾里的老师,一年能挣多少钱。他父亲只是对他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买书是好事,但千万要记得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书。”意思就是只要好好读书,这100两银子就有它的价值了。买书的初衷,当然是为了读书。这也说中我的心事,当时买的时候一腔热情,当书真的在旁边的时候,却不珍惜,没有实现当时买书的初衷。</p><p class="ql-block">曾国藩一听这话,当时就跪了下来,泪流满面,发誓要好好读书,要实现父亲未曾实现过的愿望,两年后,终不负众望,他如愿考中了,开始了在京为官的人生。自那以后,他每天要读史书十来页,无论多忙,他都一直坚持着。这一坚持,就是终身。可见他父亲的那翻话打动了他,让他受益一辈子。育儿的智慧,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关于读书,曾国藩有非常多论述:</p><p class="ql-block">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p><p class="ql-block">读书可以保养臭皮囊。</p><p class="ql-block">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给儿子的家书</p><p class="ql-block">关于读书的方法,他总结了三条:</p><p class="ql-block">1、要读经典</p><p class="ql-block">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做札记)</p><p class="ql-block">3、培养读书的兴趣与方向</p><p class="ql-block">他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这样引导他们的,比如说他两个儿子都不太喜欢理学,大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的科学,喜欢英语,小儿子曾纪鸿喜欢数学,他就支持他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受教环境。他的幕僚中有一个叫李善兰的人,是个数学家,就如获至宝,把他奉为上宾,让自己的儿子拜他为师。</p><p class="ql-block">另外读书做札记,让很多人学到了,特别是毛泽东,就喜欢做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