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糕的香甜与瓜菜代的苦涩

润物细无声

<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以前的日子还是很滋润的,每天早晨上学前,妈妈给5分钱,买一个炸糕或油饼当早点。晚上天黑了,听到街上有卖五香花生米的吆喝声,我们嘴馋了,会出去买,那花生米是灰白色的,浸透了盐和香料又晾干炒熟的,花5分钱,用报纸或黄色的毛边纸卷成一个倒三角形状的容器,给装的满满的,吃到嘴里香喷喷的,别提多惬意了。</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说:过过三年困难时期,没有饭吃日子是真难过啊!</p> <p class="ql-block">  到了1959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三年困难时期来临,粮食开始定量,大部分商品都开始凭票供应,生活变得紧张起来。当时国家有政策,在全国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保证知识分子的营养供给。爸爸是高级知识分子,每月享有特供,白糖2斤、鸡蛋2斤、猪肉2斤和烟1条,这些在现在根本不算什么,但那时就显得十分金贵了。爸爸和妈妈上有老下有小,根本舍不得吃,都给老人孩子们吃了。</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口粮标准低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人们摄取热量不足,不少人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我清楚地记得,爸爸有时临睡时饿了没有什么可吃的,就冲一碗酱油葱花水喝,腿都浮肿了,一按一个坑儿,半天起不来。母亲从医院拿回糠枣饼治疗浮肿,糠枣饼是又粗又黑的四方块,像饼干的形状,我很好奇,偷着尝了尝,有点儿甜味,但十分粗糙,难以下咽。</p><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名词,如:瓜菜代,代食品,增量饼子,增量饭。所谓增量饭就是将米放进罐内干蒸20分钟,然后加水,每斤米加3斤多水,再用猛火蒸40分钟,能使每斤米出5斤饭。虽然容量增大了可以饱腹,但营养并没有增加。所谓代食品,如“人造肉精”“人造肉”、叶蛋白等,是用植物、动物、微生物、化学合成的食物。但这些东西几乎没有什么营养,仍难以遏止浮肿和肝病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妇女在刮树皮</p> <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我正上小学五六年级,爱跑爱跳,饭量大,但粮食就那么多,每天都定量做饭,尽量加上干菜叶子等,不然月底就得挨饿。所以也经历过吃不饱饭挨饿,肚子咕咕叫,没着没落的滋味,饭碗都舔的干干净净,一粒米都不剩,尤其喜欢刮玉米糊锅底,有点儿焦黄,特别香,堪比山珍海味。增量饼子水不啷叽,里面有菜叶子,得用手捧着吃,不然就散了,所谓粥清汤寡水,见不到几个米粒,炒菜基本上是煮,没有油水。就这样天天盼着能吃顿饱饭,吃顿大鱼大肉。</p><p class="ql-block"> 除了凭票供应的食品外,商场里也卖一些高价点心、高价糖,特别贵,5块钱一斤,日子久了,妈妈偶尔会买一点儿饼干和糖块给我们解解馋。虽然困难时期的日子很艰难,但父母亲工资比较高,能想办法搞到一些吃的,我们和其他人家相比还算过得去。</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三年困难后期,经济有了一些好转,八月十五过中秋节,单位食堂打了月饼,每家都分了几个,但因为肚里长期没油水,月饼油大,胃肠不适应,我吃了以后呕吐拉肚子,弄得又打针又吃药的才好了。</p><p class="ql-block"> 六三年经济好转了,吃的东西不再短缺,肉和鸡蛋等副食也能供应上,做饭油水也大了。记得当时家里还存有十几斤干白菜叶子,扔了怪可惜的,所以放了很长时间,但人们都吃顶了,实在吃不下去,只好都扔掉了。</p> <p class="ql-block">  回想这三年的日子,吃是第一位的,连饭都吃不饱其他的都是小事,有很多人为争一口吃的大动干戈。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已忘却了困难时期的艰难岁月,浪费现象严重,饭店食堂丢弃的饭菜成山。我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浪费粮食是不能被容忍的。</p><p class="ql-block"> 家里有时做的饭不太好吃,就会下意识地说:困难时期要是能吃上这个就谢天谢地了。那三年被饿怕了,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挨饿的人是不会浪费一粒粮食的!</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我国一年浪费的食物,够养活三五千万人。</p> <p class="ql-block">现在吃饭多么丰盛</p> <p class="ql-block">图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黄凌云,女,笔名润物细无声,籍贯 河北省唐山市,大专学历,河北省供销社退休干部,本人爱好文学,美术,乐器,体育。在微博和QQ中也经常发表一些散文、诗歌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