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笔者、新华网特邀编辑王建、亳州市委下派干部驻标里镇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李松涛,与标里镇党委办公室袁小筠、标里镇党委地方志编筹委邓书全,相约考察城父镇。得到两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父镇党委宣传委员刘建,司法所程春锋热情组织座谈,还邀请了本地历史文化研究会程效玉会长传授志书编撰的经验。</span>标里镇党委地方志编筹委邓书全介绍取经的原因和镇党委非常重视该志的编修工作,也将加大力度推动等。桑梓情深的王建、驻标里镇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李松涛,也热情洋溢的发言,畅想标里镇党委政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其位谋其政。为此,得到与会成员的高度肯定,一致认可标里镇党委的高瞻远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举措。下午在城父镇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实地考察了城父镇悠久的历史人文及相关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城父,古称“夷”,又称“城父寨”,自古就与涡阳县义门、标里两镇相邻,系春秋时期楚君灵王的“陪都”。南依漳河,北偎涡水,紧靠大京九,西傍商阜高速公路,307省道穿镇而过,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该镇原始社会部落群青凤岭、四女孤堆、伍员庄堌、章华台、黛台寺、望花台、铁营古遗址、城父古城址等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享有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和千年古镇称号。</p><p class="ql-block">全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辖26个村民委员会,178个自然村,总人口6.2万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镇已有3600多年历史。</span>城父在未置业之前,曾居住过两个小国君。楚平王使太子建居城父,汉置城父县。东晋咸康4年(公元338年)改置浚仪县,隋大业2年(公元606年)恢复城父建制。明洪武初,废城父县,并入亳州,改称城父寨,解放前后,一直为区、公社、乡镇政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充满着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古镇,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自周至今,历经沧桑,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期是城父文化事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美轮美奂的楚城父古城,高耸入云的章华台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历代文人学士以城父古城、章华台为题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楚国旧雄胜,荒台今是非”“古城迢递楚王台,碧石清沙曲曲回”,极其形象地刻画了城父当时的景象。2015年4月至7月,谯城区政协文物遗存专题调查组对谯城区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经调查城父镇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汉代的古遗址、古墓葬,明清古建筑共有35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1处2点),除列入省级市级、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文物外,尚有不了移动文物254处,其中古遗址16处,古墓葬1处,古建筑8处。(见《城父镇志·文物古迹》第78-79页)</p> <p class="ql-block">据城父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程效玉会长谈起,城父镇的得名,渊源深远,流传已久。在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远古时期,城父称夷,曾两居小国之君。两小国之君,安分守己,不招惹是非。只可惜夷城北门口有一个海眼,粗大如柱。海眼里经常往外流水,遇到阴雨天气,天降大雨,海眼冒水造成洪水泛滥。庄稼、人畜被水淹没,黎民百姓深受其害,经常烧香敬神,乞求不再发生水患,乞求老天爷保佑平安。人们的举动感动了上帝。玉皇大帝就派了五位仙女来此救城。众仙女手掂黄土腾云驾雾来到夷城,看到了吕洞宾站在城东北角城墙上撒尿,仙女害羞弃土而逃。前边的四位仙女丢弃的土堆叫四女孤堆,后边的一位仙女丢弃的土堆叫一女孤堆。海眼仍旧对外冒水,没有得到控制,经常发生水患。先后该地官府及地方百姓商定,决定找风水大师选择风水宝地搬迁城池。风水大师按照夷城所处的八字和地理位置,便选择现在的亳州城择吉日搬迁。吉日甲子年8月15日半夜子时,夷城官府和城内黎民百姓一起行动,在天神的帮助下连夜大搬家。这也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古城父夜转亳州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相传,古城父夜转亳州后,迁移到亳州的官府百姓,为了怀念古城便把原来的夷改称城父,流传至今。另一说,传春秋晚期,楚平王昏庸无道,听信费无极谗言,杀害忠臣伍奢、伍尚父子,把太子建调出京都,派往边关,镇守夷。去时给太子建说:我把整个夷城赏赐给你,一切都归你安排。你可以世代享受荣华富贵,太子建受父所赐,为感谢父恩,在夷城西三里丁沟北岸黛台建平王庙,改夷城为城父,沿袭至今。关于这两种传说,笔者早年也亲临考证过,很认定第二种说法。因为第一种说法毕竟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而第二种说法是有大量资料为支撑的。假如第一说法确实为古墓葬的话,或想这该古墓群当为楚国国君古墓遗存,也或当为三国魏晋时期曹操家族古墓群。</p> <p class="ql-block">期间,城父镇党委程春峰介绍了城父镇西南二公里,也就是距离标里镇很近的一个村名叫张陈庄的村庄东南角,即春秋名将伍员的庄堌遗址。伍员字子胥,楚国人,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标里乡志》《标里区志》载,辖区内诸多河流均是伍子胥指挥开挖,一便利楚君伐徐运粮,二便利伐徐失败脱身。可结果楚灵王果真伐徐失败,不幸真的发生了,最终丧命于荒郊野岭。这荒郊野岭,一说是新兴镇,一说是标里镇。因为直到如今,这两镇均有纪念楚君灵王的庙宇,其名均为重兴寺。而标里镇重兴寺,史载又名崇兴寺,与集西南的静居寺一体。传章华宫未建时灵王安身地。而新兴镇的重兴寺为其伐徐失败走投无路之地。城父镇领导程春峰还介绍,他说,这伍员庄堌包括伍员的居住遗址和墓葬,现遗址面积1.5平方公里,高出地面约2米。1972年城父人民公社规划,从付桥到蒋老家修路时,路从庄堌西侧通过,路东挖一深沟,在沟之断壁1.5米左右,发现西汉早期带有花纹的汉砖花墙等遗物。同年,村民打井时,挖出釉陶鸡、八仙人物,石门两块、石桌子两个和五种带花纹汉砖约万余块,后被制止。伍员庄堌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接着,他又介绍了城父相关原始社会“青凤岭”古村落遗址。该遗址也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伍员庄堌遗址一样位置在</span>城父集南,距离楚灵王章华宫遗址处与亁溪沟相连接的漳河西岸,丁沟北岸,当地人均称为原始社会青风岭遗址。关于此遗址,也亲临两三次,每次感受不同。遗址面积很大,约一万平方米,当地均传说“青风岭”为古代一著名大庄园。庄园里住着三百六十五家员外。过春节时,天天轮番请客喝酒,从初一请到腊月三十,天天不断。现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间有限,我们首先考察城父镇</span>四女孤堆汉墓群,位置在城父镇西蒋楼村桥东村西侧,是由四个深埋于地下的古墓组成。每个古墓的上方均有一个大土堆覆盖着,四周栽种着几百棵高大的松柏树。<span style="font-size:18px;">恰巧,遇见热心本土文化者也是该村的村民王中强,他说,这些古墓是距今约有三千多年历史,</span>占地约8000平方米,现存四个高大墓冢封土,不规则排列。为汉代大型砖石结构的墓葬群,附近还有二女孤堆、一女孤堆。随后在镇领导与王中强建议下,我们又考察<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铁营原始大汶口居民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遗址位后铁营自然村东漳河北岸,为新石器时期古遗址。1988年,该村群众在取土烧砖时,挖出不少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引起原毫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的重视,对此加强保护。1989年,原毫州市博物馆派员前往征集出土文物近百件,其中主要是铁器、石器及少量陶器等。1993年10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学历史系、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考古工作者联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仍出土有铁器、石器、玉器、陶器等大量远古时期文物。据他们考证,该遗址确实为大汶口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地。2015年,该遗址被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亳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在从后铁营原始大汶口居民遗址返回途中,因道路不便我们没有去考察二女村及二女孤堆。城父镇领导周华盛一边开车,一边介绍了该地的二女村与二女孤堆。传该地二女村为楚国忠臣申无宇故居。申无宇儿子申石亥有二女、细腰、貌美、灵王爱之。楚灵王失国后,形单影只,痛苦不堪,终日啼哭。申无宇儿子申不亥为感谢灵王对其父的恩惠,命两女儿终日陪伴灵王。但灵王几经转折,耐不住丧国之痛,最后自缢于干溪。申不亥便令二女为灵王伴葬,随之留下这两个孤堆,后人称之为“二女孤堆”。二女孤堆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伪军破坏,后挖掘出土大量的文物,经文物工作者考证,确实为楚时期的器物,时已列为县级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因该村至今仍以“二女村”命名,距离义门镇也很近早年也考察过,这次没抵达所以也没啥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二女孤堆传说中,楚灵王自缢之地干溪,也即标里街西这条主要的沟渠。该沟渠源头即楚国国君章华宫遗址,北起龙凤沟,向南穿越标里镇。据《史记》第四十卷记载:“楚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30年)楚伐徐以恐吴,灵王次于亁溪(又写作干溪)以待之。”由此看来,标里镇至城父镇,亁溪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价值非同一般,确系一重要古水。该古水系周边诸多沟渠交错,其中古老的梭沟把城父与标里一分而二,成为现在的不同区域所辖的两个集镇。梭沟以南为标里镇所辖区域,梭沟以北为城父镇所辖区域。虽然这两个古老的集镇在春秋时期均是楚王国都——章华宫的地盘,但是每次亲临考察,大凡当地居民大都知晓“夜转亳州的故事”,也与当年楚都城父标里有关。故有“标里,标准里程;城父,城之父也!”的说法。时“标里”为楚君都城,难怪家喻户晓,古老的”章华宫”即现“章华台”遗址处,而章华台遗址也被当地,俗称为“灵王台”“龙王台”,或“灵王庙”“龙台庙”等遗址的名字了。清光绪《亳州志·古迹》、《史纪》第四十卷关于“章华宫”“章华台”“灵王台”“龙台庙”“干溪沟”等均有记载。《后汉书·边让传》《章华赋》中:“于是遂作章华之台,筑乾溪之宫……”即指此。现遗址高台南侧还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古银杏树,古木黄叶,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久远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谈话间,车辆紧跟前一车辆,转换了个路线,过佛君庙桥。一问方知,原来这佛君庙桥上的标识牌“佛君庙”三字,竟然是相关方志典籍中记载的相关城父历史的一远古庙宇。因这是第一次留意,也是与现实生活中第一次亲眼所见,于是忙喊停车,趁机拍下这带有区域“标识”性的照片。至于城父镇的古庙宇与义门镇标里镇古庙宇也应该是文脉相通的建筑。因同行的小袁主任想了解一下城父镇相关文物遗存的标识牌树立的情况,所以我们直奔目的地。行程中,了解到城父镇仅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的古庙台子就有四台,章华台、望花台、黛台均属其列。我们所考察该庙台子,台高4米,面积450平方米。经文物部门钻探,台下为楚汉时期的大型古墓葬。1986年12月,(县级)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庙台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之抵达距离不远的黛台遗址处,默默捡拾些碎砖瓦片,与曾经在后铁营原始社会遗存的历史碎片大致相同。而黛台因是太子建纪念其父楚平王之庙,也就是纪念楚灵王弟弟的庙宇。所以与亁溪沟岸边的楚灵王的章华台遗址处的碎砖瓦片也当大致相同的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所谓的楚灵王与楚平王均楚康王弟弟。他们兄弟五人,楚康王最长,楚灵王排行为二,楚平王最小,排行第五。众所周知,楚灵王自杀后,楚平王继位。城父大桥东北约500米处望花台遗址,系春秋时期楚太子建的玩花赏景之台。公元前523年,楚平王使太子建镇守城父,望花台就是太子建宫殿后花园遗址。该台面积约3600平方米,高约2米,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聆听城父镇领导不耐其烦的介绍,我们沉浸在城父镇久远的历史里,也感受旧时的标里当是远古楚国国都的其一部分,这也难怪相关志书记载的所辖区域相关标里的街道村庄、庙宇河流等均有古老的楚国的历史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党委镇办公室小袁主任很担当,边听边记录,总行程驾车还做服务;城父镇领导一直陪同至考察古亁溪沟遗址与楚灵王章华台遗址结束。特别在古亁溪沟遗址与楚灵王章华宫遗址处,确实这里的碎砖瓦片与前两处相一致。同时,还获悉神话传说,乾溪沟为龙拱而成,沟西侧为楚灵王筑章华台,建乾溪宫,至今信徒络绎不绝。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静默香火缭绕之中,聆听历史的回声,在时空穿梭里,我们也似乎在见证和感受着——这千古标里与城父千年历史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专家说,研究楚国贵族文化不研究古城父,错之错也!没有城父为证,春秋战国史免谈。</span>蓦然回首,七年前,因考察城父楚君楚国文化,与办公室同事陆续来过两次。二零一八年,涡阳县民间口述文化工程启动义门镇时,因协助考察义门镇历史人文,又陆续考察城父两次。去年五一期间,因获悉该镇镇志的出版,又与部分文史研究者有幸来此,获赠《城父镇志》一书。总之,六次城父镇,每次各有不同的感触。假若说,四年前因古镇义门的历史人文而感动城父,倒不如说今天因古老标里镇的历史人文而感念城父。试想:千年楚都,同一历史,同一文脉,又有谁能忘却——标里,标准里程;城父,城之父也!确实不愧!!</p> <p class="ql-block">(该文由二零二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日志》整理/<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芳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