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放映师傅们

邵振华

<h5>  上海影城这个留下我青春岁月的地方,在刚刚迎来他的30岁生日喜庆日子的同时,也等来了改造的消息。这个昔日的电影圣地留下多少电影人的辉煌时刻,也记一下多少影迷们追梦的足迹。</h5><h5> 这几日,网上出现了多篇影迷、影评人、记者和工作人员与影城有关的回忆文章。也出现了大批影迷到影城(上海影城的简称,以下“影城”就指“上海影城”)打卡、拍照,留下老影城最后的照片。</h5><h5> 2022年2月20日21:00,上海影城送走了最后一批观众,关闭了亮了30年的店招灯。那晚,影迷们依依不舍;那晚电影人不舍;那晚,影城人不舍。</h5><p class="ql-block"><br></p> <h5>  2022年2月22日15:30,影城停业的第二天,冷冷清清的影城广场上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人。他们互相问候,互相合影,他们就是影城最神秘的一批人——电影放映员。这些人有的已经是满头白发的退休工人;有的已经离开的放映岗位;有的还坚守在放映岗位上,他们中最小的也近40。他们是目前为数不多可以叫做“电影放映员”的人,他们都是一些默默无闻用匠人精神工作的人。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我和这些放映师傅的故事。</h5> <h5> 想成为影城的电影放映员是件很不不容易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严”!在上海影城,放映员隶属于剧场部放映组,放映组的两个主管都是放映技师级别的,其中杨忠震还是上海唯一一个放映专业的大学生,每个厅的放映厅长也都是中级以上放映员。影城要求放映员不仅仅会放电影,还要会放多种不同型号的放映机,从16毫米、35毫米到70毫米放映机;从固定机到流动放映机。不仅要会放,还要会维护保养以及维修放映机。那时,同行有句话:影城随便一个放映员到其他电影院第一可以做放映负责人了。可想影城的放映员技术有多厉害。影城招募新放映员一般从单位内部服务员中挑选,经过3个月的专职培训,经考核才能成为实习放映员,再经过1年的实习后才可能成为正式放映员。接下来就是参加放映培训班考级,只有成为有等级的放映员才能得到师傅们的认可。这个过程淘汰率达到80%。</h5><p class="ql-block"><br></p> <h5>我的师傅:吴震宇</h5><h5> 师傅吴震宇在放映圈子里名头很响,干起工作一丝不苟。他属于传统的老师傅做派,记得每天上班一到单位,他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擦的干干净净的,然后拿出他的紫砂壶泡茶,他喝茶也有特色,不用茶杯直接用茶壶对嘴喝。记得那批学员加我一共4个,都是从服务组挑选上来的优秀员工。每天上课前,就是给放映间打扫卫生,放映间非常特殊不能有灰尘,因为灰尘容易使镜头不清晰,会使胶片损伤、会使设备老化出现故障,所以清洁放映间都是用水拖地。打扫好再换拖鞋,平时的鞋是不能进放映间的。接下来就是了解各种设备和理论知识,这些都要会背、会默写,那是我一度怀疑自己在小学课堂。师傅教学非常慢且要求高,举几个例子:1、学胶片接片时,我们被关在二号放映间的小设备间里,每天要用胶水接50个接头。即便有先进的胶带接片机,师傅也不让用。只允许我们有老式接片机,因为要用丙酮做粘合剂,一天下来经常被熏得头昏眼花的。就这样我们整整练习了1个月才过关。2、现在的影厅内只有银幕,而影城的电影厅不仅仅有银幕,还有纱幕、大幕,还有可变换黑木框。练习开映和散场工作流程时,关场灯、开大幕、开纱幕、调整边框,然后是开场灯、关纱幕、关大幕。就这几个开关动作,我们几个足足练了1周。师傅从不放过一个细节,每个细节都要求做到极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倒片检片机</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式35毫米接片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35毫米接片机</h5> <h5>师傅潘强、师傅修骏</h5><h5>  师傅潘强是我实习期间的师傅,他是影城第二放映厅的放映厅长,这个厅还有陆雁、李志和李阿姨三个放映员。二厅是影城第二大的放映厅,那时有座位488个,配备2台松花江5005型放映机,杜比SR立体声系统,JBL音响,皇冠功放,后来还增添了声艺12路专业调音台和无线话筒。可以说二厅是仅次于影城一厅的影厅,声光效果在沪上也是一流的。</h5><h5> 影城的每个厅都有自己的首要接待任务,比如:一号厅主要任务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厅、参赛影片展映厅、放映进口大片、大片首映式、观众见面会。承接千人会务及小型演出、中小学放映任务。二号厅主要放映公映电影、承接500人以下中型企业团体包场需求、主要会务接待工作。三号厅国内外重要领导人接待放映、小型企业包场放映、小型影迷见面会。四号厅和试片室主要接待放映,审片放映,电影交流放映。贵宾室主要负责海关审片、内部放映和小型包场放映。</h5><p> 三号厅的放映厅长是修骏,也是我当兵退伍回影城后的放映实习师傅。记得那时没有放多久就和修师傅一起参加了2000年影城第一次大修,负责三号厅的改造。</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0年影城大修中被称为工作先进的“五面红旗”</h5><h5>左一:费非 左二:张志荣 左三:邵振华 左六:吴宏瑞 右四:陆雁</h5> <h5>2000年上海影城大修 </h5><h5> 上海影城建成30年以来,除了这次改造,还有2次升级,其中2000年的大修是影城技术升级的关键一次,也是全方位体现出影城放映人深厚技术功底和一颗热爱影城、热爱电影的赤诚之心。</h5><h5> 影院大修主要是装修升级、设备升级、设施升级这几块。一般影院大修都是花钱请专业设备公司安装调试设备。而这次影城大修除了装潢以外的升级工程均是由放映员来完成,据后来财务统计仅人工费就省了170多万。</h5><h5> 记得一号厅的放映机需要搬下楼,由于设备太大、太重(足有2吨重)电梯无法承运,只能由人抬下楼。放映员中几个大个子学着四川的“棒棒”(四川用毛竹竿搬货的挑夫)在其他放映员的配合下硬生生的将两台放映机从三层楼高的地方搬到楼下。</h5><h5> 为了减少大修对观众的影响,影城大修采用分批次升级方案,关闭部分厅进行升级,其他影厅继续放映。所以很多影迷都不知道这次影城大修。为了赶在电影节前完成整个影城升级。放映组被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从小厅开始突击,剩下的放映员继续放映。记得那时候天还没有亮就起来上班,忙到半夜才回家。为了赶工经常加班加点,记得我是和另一个放映员时光分在修师傅带领的3厅大修组,我们白天理音响线、穿蛇皮管、晚上爬到3厅10几米高的顶棚上只有十几厘米宽的检修通道上安装几十米长的音响线,这一装就是几十根。累的我们三个壮年男人爬在检修通道上睡着了。</h5><p class="ql-block"><br></p> <h5>放映间的女人们</h5><h5>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那个对放映要求很高的年代,一般放一场电影需要2-3个放映员。相对于男放映员,女放映员虽然技术上没有男放映员高,但作为女性天然的细心、爱干净等特性弥补了男放映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缺点。影城的放映队伍中也有好几位巾帼英雄,在日常放映中,她们非常注重放映清洁工作,特别是输片道的清洁。所以她们很少出放映事故。</h5> <h5>特殊放映工作</h5><h5> 影城由于其工作特殊性,有许多非常规放映工作需要放映员去完成。比如:露天电影放映;电影节酒会声音系统保障;资料片放映声画同步;小型演出拾音和录音;电影厅直播体育比赛;电影厅同步网络游戏直播等等。无论条件有多艰苦、技术攻克有多困难,影城的放映员们都能很好的完成放映任务,在多次重要的保障任务中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了国家、市级领导人的表扬。</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志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斌</h5> <h5>特殊的成绩</h5><h5> 影城放映员中张志荣是很特殊的一个,老张来影城是2000年以后,那时候他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为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放映员,他不耻下问,经常用个小本子一边不停的问一边不停的记。由于他对工作的热爱和认真,很快就成了技术骨干,经常担当主要角色完成一些重大放映任务。之后他被提升担任技术总监、工会主席等职位。</h5><h5> 在影城放映员中能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不断专研放映技术,提高自身放映水平的就属年轻放映员林斌了, 2017年,林斌代表上海出战第三届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电影放映员技能竞赛决赛,最终从全国各地58位放映员精英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国务院公布了获得2018年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名单,林斌是上海12位入选的高技能人才之中最年轻的。</h5><div> </div> <h3>荣誉</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张志荣 右:潘强</h5> <h5>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不断的更新。放映电影已经成为了一件不是很难的事情。有很多电影院已经没有放映员这个岗位了,很多时候放电影都是由服务员代劳的,即便放映设备出现故障,也是一个电话让设备厂家的售后维修人员来修。很多老电影院的放映机不是当废铜烂铁卖掉就是进博物馆,聚会那天,谈到此事,我几次听见吴师傅在那默默地说“可以留一些下来的呀,还可以放的”。我知道老师傅们的不舍,那些放映机、哪些胶片只有让他们放映了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放在博物馆里只是一个让人瞻仰的死物。这些放映员何尝不是在经历这样的囧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边叫着老师傅了不起,一边将这些老家伙的饭碗砸了。这是何其矛盾的事啊!</h5><h5> 现在电影院一边叫嚷着电影同质化严重,一边守着大批胶片电影任其睡在片库里。中国这几年电影发展步伐迈的太大了,大到忘记了初心。中国电影新一代从业人员应该多学学这些老师傅们对待工作态度、对待电影的热情。他们不是为工资而工作,而是一种对放映的匠人精神,对待电影的情怀。</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