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希望,迎接挑战— 《教师 挑战》读后感

木木

临近寒期,一个孩子的行为让我极为不解。于是读了《教师 挑战》这本书,鲁道夫•德雷克斯首先介绍了心理学方法应用于课堂的理论前提,其基本原则基于民主哲学以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的社会目的论的方法;第二又对课堂实例的分析讨论,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心理学方法促进孩子成长提供了帮助。 书中阐述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四个目的:寻求关注、权力、报复、展示自卑。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目的。他的基本目的是在群体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无论孩子的目的是哪个,他的行为都是基于他的信念。但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是针对我们,家长或教师,而只是孩子试图找到自己群体位置的方法。教师不能仅仅有美好的愿望和友好的情感,还要掌握方法和技能,在孩子艰难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建设性的指导 学龄儿童通常有四种典型行为模式:积极—建设性(要在班里争第一的极端雄心,通过成为“老师的宠儿”表现自己的有用和贡献)、积极—破坏性(班级中的小丑、恶霸,粗鲁和目中无人的叛逆者)、消极—建设性(用自己的魅力和可爱设法得到特别关注和青睐,他们自己并不努力)、消极—破坏性(懒惰和顽固)。而寻求关注是唯一一个四种行为模式都想达到的目的。但一般只有当孩子使用破坏性方法寻求关注时,老师才会意识到这个机制。积极—建设性的寻求关注机制经常被错误地当作对老师的要求产生回应,但是学生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合作。这样的孩子如果得不到表扬、认同和赏识,经常会输得很惨。如果孩子一直没有机会胜出,就可能用破坏性的方式寻求关注。 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小巧。她有一段时间特别积极主动,成绩进步明显,成为了我心中“理想的学生”。基于对她成绩的认可和放心,一段时间后,我较少地提问她,也较少地表扬她。后来他爸爸告诉我,他感到沮丧,甚至开始扰乱课堂纪律。我想她正是用积极—建设性机制寻求关注的孩子。而我今后需要做的,是帮助他寻找生命内部的奖励机制,而不是取悦老师和家长。<br>  消极—建设性的寻求关注机制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小浩。他对学习似乎失去了信心,但是黑溜溜儿的眼睛和出人意料的高情商,爱运动,热爱劳动。但是在学习上让我感受到他其实是一个消极的孩子他不在乎考多少分,在他眼里:分数只有老师在乎,跟他无关。所以,他可以更加被动,几乎没有做出意志方面的努力,而且失去了可以变得更优秀的信心。个人觉得帮助这样的孩子更具有挑战性!<br>  破坏性的寻求关注机制很容易被识别。他们常见的方法是吵闹、多动、说话轻率、站起来、扔东西、恶作剧等。如果老师了解他们只是想要得到特别关注,就更容易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得到这种关注。但如果老师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挑战老师、威胁自己的权威,就容易将师生关系推向权力斗争,而错失了帮助学生成长的机会.相信在座的大家都比我有经验,我也不再赘述。还有一些非具体的方法比如善用幽默赢得孩子们的心、用群体影响带动学生成长、营造属于孩子的班级氛围,当然还有最终极的大招:鼓励!鼓励孩子的个性,孩子们会感到一种满足,会全面的审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逐渐完善自己的愿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引导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具备更多孩子心理学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正确的使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学生,让他们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我会继续跟孩子们一同学习成长,怀抱希望,迎接挑战,努力做孩子心中的太阳。

孩子

建设性

寻求

关注

老师

破坏性

方法

机制

教师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