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趣----洪洲习字集

凌薇

<p class="ql-block">我对书法一直抱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误解。</p><p class="ql-block">误解一:这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才有条件从事的高雅的艺术,有祖传因素。而像我这样到了我这一代才刚刚扫盲、初识文字的寒门子弟,别想登堂入室的。</p><p class="ql-block">误解二:笔墨纸砚不是什么稀罕物,哪个人只要一时兴起,都可以买将回来,鬼画桃符的,乱涂一气,并且也自以为然地称之为“书法”。</p><p class="ql-block">我既非书宦之家,也不屑于寡耻行为,便一直对书法避而远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手机上看到一则消息,味古方室书法学院开办公益课,教学行草书。也许我真的和书法有缘,没有多想就报名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被编入学院的592班,授课老师姓王名泽连。他是味古方室的金牌督导老师,是名师,亦真的是明师。他以孙过庭的《书谱》为教学范本,学识渊博书艺高超,毛笔在他手上真是笔走龙蛇,看似随意的示范书写,实际是处处有古意笔法,点画之间凸显传统法度,规矩而又有创意。我恍然大悟,又眼花缭乱。他一下就把我的误解、误读,颠覆荡尽。我完全可以跟着老师学习书法,当然是规规矩矩地学书法,而不是随性涂鸦。老师教学有方,又诲人不倦。课上详细讲解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每节课都示范,课后又布置作业,下节课又精心点评。我不敢怠慢,认真听课,勤于练习。一年下来,期间的作业开始是别别扭扭,咋看咋不像样,慢慢地就看见自己有进步了,其中有不少次的作业,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p><p class="ql-block">点点墨痕,淡淡墨香,让我不断体会到书法的乐趣。下面发出一些我愿意保留的作业,静心的时候,回首一下自己的足迹,也可以很有底气地说:“不错,学习书法我也行!”至于能不能继续下去?只有留待时间来回答。</p> <p class="ql-block">书法班虽是线上教学,但学习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就有同学之间把某一次的作业拿来互相PK。这两个字就是我用做PK的作业,笔画还算精细,线条圆润饱满,粗细分明,节奏感强烈,收放有度,因此还得到了奖励。</p> <p class="ql-block">妙字的末笔速度没跟上,顺捻不足。</p> <p class="ql-block">这个“兼”字,厚重有力,中宫收紧,形神兼备。</p> <p class="ql-block">“少”字的长撇有了加速度。</p> <p class="ql-block">“从”字的枯笔有苍茫感,收笔有点像海豚。</p> <p class="ql-block">这三个字分别是“纪、而、未”,都写得很精细、流畅、协调。</p> <p class="ql-block">“一室之内”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孙过庭学的就是二王的法度,一脉相承,老师特意让我们习此四字,开阔眼界。</p> <p class="ql-block">这三行字是《书谱》3700余字中最难的三行。说它难,主要是说它在章法上自成体系,而且字的粗细、浓淡、疏密完美地体现了“远山,近山,不远不近的山”的块面美。老师夸我,临得超棒。</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临三行,老师加大难度让临五行。我也没让老师失望,他说我的进步“真是不得了啊”!</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致季常尺牍》又是另一种风格。老师传递的是,笔法一通,五体皆通。老师告诫我们说,学行草,苏轼是绕不过去的。我非常喜爱这幅习作。</p> <p class="ql-block">学到现在,可以开始背临了,这三行字的背临我感觉也不错,当然离老师背临300字的要求还差得很远。</p> <p class="ql-block">压轴的习作就是我的毕业作品。《书谱》的味道很浓哦。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练习虽不值得沾沾自喜,但也表明我起步的路子没有走偏。我深感学书之路曲折而漫长,艰难而渺茫,穷其一生也难有成就。我并没有抱定矢志不移的决心,从事书法事业,我只是敝帚自珍,且行且悟,自娱自乐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