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和作品(梅兰芳)

美友74339569

<p class="ql-block">梅兰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本名澜,别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艺名兰芳,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祖籍江苏泰州。</p><p class="ql-block">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33岁成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新中国建立前后,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国演出,是将中国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第一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多个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艺术。</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嗓音清脆、亮、甜、润、圆兼备,唱腔婉转华贵,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舞台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天女散花》《打渔杀家》《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一生主要从事京、昆表演,<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是中国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贵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p><p class="ql-block">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中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深入总结研究。</p> <p class="ql-block">国内著名人士或媒体给予梅派艺术和梅兰芳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申报)</p><p class="ql-block">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戏曲理论家齐如山)</p><p class="ql-block">他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中国评论家、戏剧家梅绍武)</p><p class="ql-block">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中国作家老舍)</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独树一帜“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梅兰芳在化妆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独树一帜“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戏剧史册。梅先生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家乡泰州。(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年轻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国外著名人士或媒体给予梅派艺术和梅兰芳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演出。”纽约《世界报》</p><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哑剧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绣的帷幔。这是一次接触,与一种在数世纪中不可思议地圆熟起来的文化的接触。”美国《时代》</p><p class="ql-block">“几乎是一种超乎自然的发现,通过许多世纪,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身体表情的技巧。”无论理解与误解,梅兰芳让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中国的京剧艺术。美国《太阳报》</p><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戏剧艺术并非完全没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它并不具有立体派绘画、抽象的阿拉伯装饰或几何舞蹈设计所具有的那种涵义。跟它确切相似的是中国绘画和雕刻。遗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对他们的抽象画和装饰性的印象,但是我们往往对那种精确性感到惊讶,自然界,一片叶子,一束花朵,一只鸟,一只手,一件斗篷,都被观察得极为精确细致,同时我们也对它们那具有特征的细节所呈现的使人眼花缭乱的色彩缤纷标志感到惊奇。这种精确的标志绝妙地镶嵌在整个艺术之中,这种艺术臻于完美而理想”。他从中国艺术的写意性美学原则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某种误读。(美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斯达克·扬StarkYoung)</p><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到来,改变了长久以来西方对中国艺术所持的“异国情调”的说法,中国戏剧“有这样的悠久的历史”,非但没有走向僵化,在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却跳动着生命盎然的脉搏。(苏联剧作家特烈杰亚柯夫)</p><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舞台动作——手的艺术表现力,他说:“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见过任何一个女演员,能像梅兰芳那样传神地表现出女性的特点。”此外,他还深深折服于梅兰芳“表演节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苏联戏剧的“很多缺陷”。他认为梅兰芳在苏联的演出对苏联戏剧产生持续的“特殊影响”。(苏联戏剧导演梅耶荷德)</p><p class="ql-block">图为梅兰芳在化妆</p> <p class="ql-block">京剧四大名旦,从左往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p><p class="ql-block">1927年梅兰芳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p><p class="ql-block">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流派,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土”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p><p class="ql-block">1938年初,梅兰芳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留居香港。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断然蓄须明志,息影舞台,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梅兰芳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p><p class="ql-block">梅兰芳蓄须息演时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乾隆时一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该剧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尤以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p><p class="ql-block">该剧主要描写唐玄宗与杨玉环约好,在百花亭设宴。第二天杨玉环提前就到了百花亭,吩咐宫人准备好,但皇帝久久没来。杨玉环派人前去请,但回报的人告诉她,皇帝去了江妃的宫里。杨玉环闻讯,非常懊恼,本来杨玉环性格就比较善妒,一时间百般委屈和不甘涌上心头,难以排遣,一个人喝起了闷酒,酒入愁肠愁更愁,最后酒意涌上来后,化作歌舞。表现了杨玉环醉酒后自赏怀春的心态和对皇帝的一腔柔情</p> <p class="ql-block">1920年,梅兰芳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戏曲电影《春香闹学》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于1920年出品。该片由梅兰芳执导,梅兰芳、姚玉芙、李寿山等领衔主演。</p><p class="ql-block">剧情简介:春香是之女杜丽娘的贴身小丫环。太守南安太守杜宝聘请来塾师陈最良教小姐诗书,命春香伴读。春香淘气,屡次戏弄陈夫子。陈夫子一气之下竟欲辞馆,但还是被小姐好言好语地留下了。</p><p class="ql-block">尽管当时还是无声电影时期,但各种外国影片和国产剧情短片已经变得比较普遍,单是技巧性的记录,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当时的中国电影,几乎还没有“导演”一说,所以有着成熟舞台经验的梅兰芳就成了“梅导演”。</p><p class="ql-block">不能说梅兰芳当时拍摄的这些京剧影片能对中国电影产生多大的影响,但确实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春香闹学》中春香出场以特写镜头拉开,舞台布景结合实景拍摄,是电影拍摄初期的有益的尝试。</p><p class="ql-block">梅兰芳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对电影这一新生艺术形态的浓厚兴趣,为舞台表演转换为影片表现花了一番心思,显示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正进入了一个被“认真”对待的时期。</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在解放前后共参与拍摄九部电影。</p> <p class="ql-block">1916年1月14日,梅兰芳先生根据《红楼梦》改编后在北京吉祥园上演了《黛玉葬花》,这部戏早年经常上演。也是京剧舞台上第一出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作品。黛玉偶见大观园落花无主,自感身世飘零,赋诗葬花,抒发愁怀。这出戏的唱腔曾经过精心设计,其中部分唱词引用《红楼梦》原著,诗意盎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该剧是梅兰芳早期创编的京剧新戏之一。</p><p class="ql-block">1926年,梅派京剧《黛玉葬花》被拍成电影。</p> <p class="ql-block">《虹霓关》剧情是:瓦岗军将领秦琼攻打虹霓关,守将辛文礼出战,为谢映登射死,辛妻东方氏夫人为夫报仇,阵上擒获王伯当,因为慕名其英俊,促丫环作说客,降顺瓦岗寨,改嫁王伯当。在洞房中王指斥东方氏不为夫报仇,杀死东方氏。此剧又名《东方夫人》。以头、二本演出。梅兰芳在头本中饰东方氏,二本饰丫环。由王瑶卿所授。原梅兰芳经常观看王演出此戏而产生浓厚兴趣,伯父梅雨田认为以梅兰芳的年龄演此剧非常合适,逐商请王瑶卿教授,并嘱梅兰芳磕头师。王谦称与兰芳同辈,不必拘泥形式,以兄弟相称为好。后王瑶卿与梅兰芳虽有师徒之份,却始终以兄弟相称。</p><p class="ql-block">《虹霓关》二本,原是一出只演半小时的小戏,剧中丫环这个角色唱工不少而说白多。梅兰芳的念白极富情感,饰此角时,演得活泼可爱,毫不油滑轻浮,备受观众欢迎。在头本《虹霓关》中梅兰芳饰东方氏,他认为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在二本中继续饰此角色,故在二本中演了丫环。这种由一人在头本和二本戏中分饰演不同角色,为适应剧中角色需要,而变换演员的演出方式始自梅兰芳。既是对传统演出的改进,也充分体现了他自身的艺术功力。</p><p class="ql-block">1935年,梅派京剧《虹霓关》被拍成电影。</p> <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26日,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生死恨》又名《韩玉娘》。这出戏是梅兰芳在“九一八”事变后移居上海时,由齐如山先生根据明代传奇《易鞋记》改编。梅兰芳在这出戏中塑造了一个古代爱国主义女性形象—韩玉娘,从而表达了反抗日寇的情怀。</p><p class="ql-block">该剧剧情:北宋时,金人南犯入侵,士人程鹏举与韩玉娘被金将张万户掳去为奴,强令成婚。韩玉娘劝丈夫逃回自己的国家,张闻知大怒便将韩卖给了商人瞿士锡。瞿可怜韩玉娘,将她送人庵观为尼。程鹏举逃回宋邦,杀敌立功被升为襄阳太守。他惦记韩玉娘,命赵寻持当年失散时留存的鞋子寻找,程鹏举这才知道韩玉娘历尽磨难寄居在义母李家。当程闻讯赶到时,韩玉娘已一病不起,夫妻抱头痛哭终成诀别。梅兰芳饰演的韩玉娘在唱腔、表演、服装、场景方面均有新的艺术创造。</p><p class="ql-block">1948年6--11月,《生死恨》被上海联华三厂拍摄成第一部彩色戏剧电影。</p> <p class="ql-block">1955年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2—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1956年公演。</p><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主要剧情首先介绍了梅兰芳生平,然后是梅派代表剧目。上集:梅兰芳生平、《断桥》、《宇宙锋》下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p> <p class="ql-block">1923年11月,梅兰芳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p><p class="ql-block">京剧电影《洛神》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5年出品。该片根据曹植《洛神赋》改编,由吴祖光执导,梅兰芳、姜妙香等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与洛神在洛川梦中相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甄后原是袁绍之媳,被魏文帝曹丕俘虏,立为皇后。但甄后对文帝无感情,却因文帝的弟弟曹子建才华绝世而暗中相爱。事被文帝知道,将甄后处死,并将子建贬往远方。数年之后,文帝悔念往事,将甄后遗物“玉缕金带枕”赐予子建。子建携枕返郡,途经洛川,夜宿馆驿,梦见仙女相告约次日川上相会。仙女即是甄后,神光离合,蹁跹歌舞,相见悲喜交集,珍重而别。该片从“梦会”起,至“洛川歌舞”止。</p> <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梅兰芳结束蓄须明志后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p><p class="ql-block">《游园惊梦》出自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在江南苏杭一带,昆曲是当年颇为流行的一种戏曲,而《牡丹亭》则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剧目。《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p><p class="ql-block">1960年1月21日古装彩色剧情电影《游园惊梦》拍摄完成上映,由许珂执导,梅兰芳、俞振飞等主演。</p> <p class="ql-block">昆曲《断桥》是《白蛇传》中的一折:白素贞和小青水漫金山,大战法海,结果战败,行至西湖断桥,腹痛难忍。许仙从金山寺逃出,与白相遇。小青恨许仙负心,拔剑欲斩许仙,许仙苦苦相求,深表忏悔之意,白素贞念夫妻之情,亦为之求情,小青作罢,三人言归于好,前往杭州。</p> <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梅兰芳先生排演了他的第一出也是人生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并庆祝自己入党。这出戏表现老年穆桂英因朝廷忘恩负义不愿接印出征,后在佘太君力劝下,抛弃私怨服从大局。选择这个题材,唱出了梅兰芳老骥伏枥的心境。</p><p class="ql-block">在京剧和昆曲中的一些经典的武打、舞蹈片段,都体现梅兰芳在舞台上多方面的技艺和擅长。梅兰芳饰演的晚年穆桂英,气度凝重,感情深沉,唱、做艺术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他晚年的艺术风格不似中期那样色彩浓艳,而趋于清淡含蓄,更富有内在的魅力。这标志着他的舞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p><p class="ql-block">1915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是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p><p class="ql-block">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齐白石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抗战时期蓄须明志,曾以卖画为生计。</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书法虽没有他的画出名,但是其书法功底深厚、清静隽秀。以行楷书为主,小楷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接见梅兰芳等人</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接见梅兰芳等人</p> <p class="ql-block">周杨和梅兰芳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謇不愧是懂得京剧艺术的行家里手。他慧眼识人,尊重人才,呵护梅派京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1920年梅兰芳受中国近代实业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謇的邀</span>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以后梅兰芳又先后两次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謇之邀赴南通演出。张謇则一场不落观赏梅派剧目,观罢必挥毫作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兰芳把京剧艺术推向祖国的大江南北。</span></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巧玲(1842~1882),是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p><p class="ql-block">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他是四代京剧梨园世家的创始人,梅兰芳大师的祖父。代表作品《百花赠剑》。</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父亲叫梅竹芬,字凌云,生于1872年,京剧青衣,亦为旦角演员。他的相貌、身材、甚至精湛的表演技艺,都极像其父,也就是梅兰芳大师的祖父梅巧玲,所以大家给他又起了一个别名,叫梅肖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span></p><p class="ql-block">梅竹芬为人忠厚老实、性情温和。由于班主总是请他代唱,加上外串堂会戏与戏园营业戏的频繁演出,他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于二十六岁那年(1898)患病医治无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可谓把一生都献给了演艺事业。当时梅兰芳年仅四岁。</p><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母亲叫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的女儿,梅兰芳也是梅家唯一的男孩儿。当时正值八国联军战乱,杨氏长期操劳家务,不幸于梅兰芳十四岁时因病去世。梅兰芳依靠祖母陈太夫人和伯父伯母的照顾才长大成才。</p> <p class="ql-block">1910年,梅兰芳17岁时与第一任妻子王明华结婚。王明华出身京剧世家,她包揽梅兰芳演出的所有琐事,梳头、化妆、备衣、陪他应酬、到各地演出,寸步不离。梅兰芳只管专心唱好戏就行。</p><p class="ql-block">生下两个孩子后,王明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丈夫,不顾家人劝阻,执意做了绝育手术。结果第二年,两个孩子染病先后夭折。王明华也病倒了,身体越来越差,37岁时病重逝世。梅兰芳将王明华安葬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北麓万花山。</p> <p class="ql-block">福芝芳(1905年3月—1980年1月29日),女,京剧旦角。旗人。福芝芳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外一户满族旗人家庭,外祖父是靠吃皇俸为生的一名满旗军官,膝下只有一女,也就是福芝芳之母。民国后无收入,家境贫寒。福芝芳从小学习京剧旦角。</p><p class="ql-block">1921年梅兰芳与福芝芳结为伉俪。福芝芳自从与梅兰芳结合后,便离开了娱乐圈,专心相夫教子。</p><p class="ql-block">梅兰芳、福芝芳婚后十分恩爱,婚后生育九个子女,但多有夭亡,仅三男一女成人。</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8日,梅兰芳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人民政府给予他崇高的国葬礼遇,天安门和新华门均降半旗致哀,并决定将他安葬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福芝芳当即要求把他安葬在万花山自家私人茔地,与王氏夫人合葬,不要火化,要用棺木安葬。周恩来总理尊重家属意愿,由国务院安排施工。在香山万花山修建墓穴,当时共修了三个并葬的穴。福芝芳亲自验视,把保护完好的装殓王明华的金丝楠木棺材挖出,与梅兰芳的阴沉木棺材(这是国库内保存的一口价值昂贵的棺木)一并下葬,旁边备下一个空穴,留给福芝芳本人百年之后用。</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梅宅也未能幸免。全家老小均被“扫地出门”。而福芝芳虽身处逆境,却始终忍辱应变。在她精心保护下,梅兰芳生前所遗留下来的部分有价值的剧本、曲谱、服饰文稿等得以保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梨园史料。</p><p class="ql-block">1980年1月29日,福芝芳因患脑中风,送医院急救不治而逝。她的遗体也没有火化,由子女四处寻购到在民间存留的一口棺木入殓。如今王明华与福芝芳陪伴在梅兰芳两侧,长眠于万花山。</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贤明的女人。梅兰芳的成功除了他的天赋加之勤奋努力,以及他本人择友慎重等因素外,他身后两位贤明的妻子,特别是后来与他共同生活四十年的福芝芳功不可没。在抗日时期,梅兰芳蓄须罢演,表现出刚强的民族气节。但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不演出就没有收入,而梅兰芳一向为人宽厚慷慨,时常接济他人,有求必应。福芝芳以她大度而又善良的胸怀,深深理解梅兰芳的为人,毫无怨言。她与梅兰芳相濡以沫,事事处处支持他是有目共睹的。</p> <p class="ql-block">孟小冬(1907—1977年),女,北京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正式挂牌公演,四个月连演130场,小小年纪就是戏班的主角,家里的顶梁柱。舞台上扮尽帝王将相、壮士义仆。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台湾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1925年8月,孟小冬在北京参加一个义演时与梅兰芳初次相遇、相识。 从此,联系两人命运的齿轮开始缓缓转动。梅孟二人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1927年春,19岁的孟小冬嫁给了33岁的梅兰芳。婚礼在好友冯耿光的家中举行,婚后他们在梅兰芳准备的别院——缀玉轩单过。</p><p class="ql-block">因家庭矛盾和突发事件,1931年孟小冬与梅兰芳解除婚姻关系。</p><p class="ql-block">1956年,梅兰芳率团到日本演出,在香港过境时,曾由朋友陪着去探望寡居的孟小冬,从此再无后话。</p><p class="ql-block">殊不知,在孟小冬房间里摆过的相片,一张是她的恩师,京剧艺术大师余叔岩;还有一张就是梅兰芳了。</p> <p class="ql-block">心灰意冷的孟小冬回到上海,投奔好友姚玉兰。姚玉兰是杜月笙的第四房姨太太,而杜月笙又恰好是孟小冬的死忠粉。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终与其在一起。</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杜月笙带着家小搬到香港,孟小冬也一同前往,服侍病重的杜月笙。1950年,杜月笙又想带全家去美国,统计办护照的人数时,一向寡言少语的孟小冬说:“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杜月笙当即宣布与孟小冬结婚,那一年杜月笙六十二岁,孟小冬四十二岁。</p><p class="ql-block">因亲朋都在台湾,寡居在香港的孟小冬也去了台湾。1977年病故。</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福芝芳共生育九个子女,多有夭亡。成人的只有三子一女:</p><p class="ql-block">1.梅葆琛,1925年生于北京,1948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理工学院,后震旦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1952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建筑设计院工作,现为高级工程师,曾参加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设计,北师大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的设计。</p><p class="ql-block">在纪念梅兰芳诞辰100周年活动中,负责担任设计、制图及现场指挥香山“梅兰芳之墓”的工程。</p><p class="ql-block">2.梅绍武,原名梅葆珍,1928年生于北京,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协和中国戏协会员,梅兰芳研究会副会长、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等职。梅绍武著述甚多。《马克思和世界文学》、《阿瑟密勒剧作选》、《奥尼尔后期剧作》等都是出自他的译笔,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英美部分的副主编。</p><p class="ql-block">3.梅葆玥(女儿),1930年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教育系,从事京剧艺术,生前为北京京剧院老生演员。</p><p class="ql-block">4.梅葆玖,1934年出生于上海。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10岁学艺,梅派艺术传人,原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其妻林丽源,主持家务。</p><p class="ql-block">教育子女时,梅兰芳善于用劝导代替责骂,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从小就明白事理。梅葆琛回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始终是很和蔼、很稳重,但有时很严肃,他从不会因为子女教育而发脾气,永远是以理服人,婉言开导。”</p> <p class="ql-block">京剧是一种集歌唱、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梅兰芳是京剧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9年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并大获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9日至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率团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在此期间,一个很有名的剧场地震后重建落成,邀请了国内外许多剧团演出庆祝,得到的评价是---来了这么多的剧团,水平最高的梅兰芳。</p><p class="ql-block">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是把京剧艺术传播到世界的先驱;他促进了中国戏剧和文化的国际交流。</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日本艺人。</p> <p class="ql-block">1929年访美前在北平梅宅,梅兰芳、福芝芳美国总统威尔逊夫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0年1月18日至7月,梅兰芳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演出轰动了美国,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1930年五月,梅兰芳一行抵达洛杉矶。洛杉矶电影业十分发达,城内聚集了众多知名电影公司。著名的好莱坞就坐落于洛杉矶近郊。</p><p class="ql-block">抵达当晚,一家剧院举办了欢迎仪式。在酒会上,一个帅气的中年男人来到梅兰芳身边。剧院的经理介绍说:“这位是卓别林先生。”梅兰芳曾经看过卓别林的电影。梅兰芳握住卓别林的手,有些激动,而卓别林更加激动。他曾听人介绍过梅兰芳,对他的表演非常敬佩,很想见识一下中国的京剧艺术。所以,当听到梅兰芳访问洛杉矶的消息后,立刻停下手中的拍摄工作,赶到梅兰芳所在的剧院,与他见面。</p><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卓别林和梅兰芳相谈甚欢,两人一边品着美酒,一边畅谈戏剧。梅兰芳告诉卓别林,自己从他的无声电影里学习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卓别林依靠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方式,对他启发很大。</p><p class="ql-block">卓别林则说,中国的京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梅兰芳此次把京剧带到美国,不仅给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而且给美国电影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价值。两人互相欣赏,很快建立了友谊。</p><p class="ql-block">几天之后,卓别林邀请梅兰芳到他的拍摄地参观。当时,卓别林正在拍摄电影《城市之光》。在拍摄现场,卓别林向梅兰芳详细介绍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流程,让梅兰芳大开眼界。最后,两人拍了一张合照。这是艺术史上最珍贵的一幕:卓别林身穿西装,梅兰芳则穿着蓝缎团花长袍,两人面含微笑,双手紧紧相握。</p><p class="ql-block">临别时,梅兰芳请卓别林到中国访问,卓别林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卓别林。</p> <p class="ql-block">1936年初,卓别林带着妻子从美国来到中国,计划在上海与梅兰芳见面。梅兰芳接到卓别林的信后,非常开心,急忙赶到上海迎接。卓别林夫妇于1936年3月9日下午乘坐的“柯立芝总统号”轮船抵达上海。当天晚上,梅兰芳及上海众多明星、名流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晚宴,招待卓别林。</p><p class="ql-block">宴会后,梅兰芳带着卓别林去看京剧。当晚演出的是著名京剧大师马连良。他们观看了《火烧红莲寺》、《双娇奇缘》等京剧。梅兰芳一边看,一边向卓别林介绍京剧知识和剧情。卓别林看了京剧表演后,表示他们的演出非常精彩,举手投足之间就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3月10日上午,卓别林一行人离开上海,梅兰芳到码头送行。</p><p class="ql-block">1941年春,卓别林的电影《大独裁者》将在香港上映。当时,好几家电影院争相争夺首映权。其中一家叫“利舞台”。这家影院的经理得知梅兰芳和卓别林私交甚好时,托梅兰芳向卓别林推荐利舞台。卓别林欣然答应。就这样,《大独裁者》首映在“利舞台”上映,在香港引起极大的轰动。据说,梅兰芳看这部电影看了七遍。</p><p class="ql-block">此后,虽然梅兰芳和卓别林再也没能见面。但是,两人却彼此牵挂,时刻不忘对方。两人的友谊,谱写了中西方文化友好交流的灿烂篇章。</p><p class="ql-block">马连良和卓别林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大独裁者》的成功上映,卓别林亲自设计了一款火柴盒封面送给梅兰芳。这个火柴盒的封面是这样的:卓别林扮演的“大独裁者”希特勒正在在玩弄地球仪,火柴盒上的磷面正好连接到希特勒的屁股处,只要用火柴在磷面上轻轻一擦,一团火焰仿佛是从希特勒的屁股里喷出来。这个火柴盒的整个设计幽默而又寓意深刻,希特勒玩弄地球仪,象征着他在欧洲等地肆意侵略,法西斯主义在全世界肆虐。而擦火的设计,则暗含了“玩火者必自焚”的寓意。</p><p class="ql-block">梅兰芳一直收藏着这个如此幽默且珍贵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卓别林送给他的</span>火柴盒。</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小小的火柴盒背后,是梅兰芳和卓别林这两位东西方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的深厚友谊。</p><p class="ql-block">梅兰芳,京剧大师。卓别林,喜剧大师。这两个人,一个东方、一个西方,一个传统、一个现代,无论如何也不像是同一个时空里的人。但是,由于两人都酷爱表演艺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位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卓别林送给梅兰芳的火柴盒。</p> <p class="ql-block">1930年梅兰芳在美国。</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1930年出访美国,1935年出访苏联等欧洲国家,这两次出访演出应该说是中国最高水平的京剧艺术第一次向西方展示。尤其是出访美国,在齐如山的妙笔生花;梅兰芳的完美演绎;张彭春的精彩译介,成功地把中国京剧艺术介绍给了西方。他们的开拓之举,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炫目的一笔。梅兰芳的演出,取得了热烈的反响,轰动的效应,中国戏剧第一次得到了西方戏剧界的承认和肯定。梅兰芳的出访使中国的戏剧跻身于世界之林,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国外。</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将中国京剧艺术推向世界;世界通过京剧艺术了解了中国。</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在苏联</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戏剧家黄佐临等,把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列称为“三大戏剧体系”,主要是根据他演剧艺术风格特征,而不是其理论著述。而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基本风格特征,是一大批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分别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德国戏剧家),梅兰芳为代表的三种表演体系。二十世纪以来,有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群体。这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创造的戏剧艺术,各自自成一格,体现了现代三种不同的戏剧观或戏剧美学思想。</p><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梅兰芳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四月至八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p><p class="ql-block">梅兰芳访苏期间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5年梅兰芳在苏联</p> <p class="ql-block">1952年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苏联朋友</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八大弟子:</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弟子马金凤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弟子言慧珠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弟子新凤霞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弟子阎立品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弟子杜近芳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弟子顾正秋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弟子陈正薇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和弟子李毓芳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1年4月21日起,梅葆玖正式加入了梅剧团,参加商业演出。到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去世之前,梅葆玖跟随父亲演出的码头有30余个,每年的场次平均达到150—160场。梅葆玖扛起了梅派传承的大旗。</p><p class="ql-block">对儿子的教育,梅兰芳更是亲力亲为,甚至制订了专门的学习日程。给梅葆玖说的戏,大多是梅兰芳本人不演的。还有很多是梅兰芳认为不适合演的,也就少了亲传的那一部分。而这对梅葆玖振兴梅派的道路平添了许多挫折。</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8日,一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与世长辞。梅兰芳的去世,使得梅葆玖肩上的担子陡然重了起来。</p><p class="ql-block">1964年,京剧界出现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轰动一时的“京剧现代戏观摩表演大会”,从演出大会之后,京剧传统戏很少演出。梅葆玖也进入了长达20年的沉寂期。</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初,梅葆玖回归舞台,带着剧团到香港、台湾等地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94年,梅葆玖带着极大的热情恢复了梅剧团,又开始进行全国巡演。21世纪初,《大唐贵妃》重拳出击,带着那首《梨花颂》。</p><p class="ql-block">演出之时,梅葆玖还不忘培养后生。最早收徒是在1991年,到逝世前共收徒59位,唯一男弟子是胡文阁。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p><p class="ql-block">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被认定为梅派后辈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梅葆玖的徒弟之中,像是李胜素、魏海敏等早已家喻户晓,并且承担起了梅派艺术传承的大任。唯一男弟子胡文阁,也是不遗余力,为男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1913年10月31日,梅兰芳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等戏,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p><p class="ql-block">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p><p class="ql-block">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p><p class="ql-block">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p><p class="ql-block">1932年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定居下来。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并留起了胡子。期间汪伪政府与侵华日军数次登门要求梅兰芳重新登台,均遭拒绝。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梅兰芳才在思南路的寓所剃去了留了8年的胡子,重返舞台。</p><p class="ql-block">1951年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图片为梅兰芳在沪居住地:上海思南路87号</p> <p class="ql-block">梅葆玖唯一男旦弟子胡文阁演译《梨花颂》</p> <p class="ql-block">梅葆玖弟子之一,李胜素演译《贵妃醉酒》</p> <p class="ql-block">泰州梅兰芳纪念馆及史料陈列馆</p><p class="ql-block">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俗称梅苑,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故乡的纪念建筑群。1985年2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题写了馆名。1992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视察,并用笔写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题词。</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史料陈列馆由明清两代古建筑移建而成。其布局错落有致,融严整、朴实、幽静、雅致于一体。设有“梅兰芳艺术生平”、“梅兰芳生活实物展”、“桃李厅”几部分内容的七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北京梅兰芳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两进院落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是梅兰芳生前最后10年的居所。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梅兰芳逝世后,梅先生的亲人将家中珍藏的照片、剧本、纪念品等共3万余件文物、资料捐给国家。1986年10月27日建成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朱漆大门上悬挂邓小平亲笔书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门内青石砖瓦大影壁前的翠竹中安放梅兰芳的半身雕像。正院北房正中为客厅,里间为起居室,东西耳房为卧室和书房,书房的书柜里收藏大量珍贵手抄剧本,墙上悬挂张大千、齐白石、陈半丁等著名画家的作品,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布置。东西两边厢房原为梅兰芳子女的居室和餐厅,现在一边房间辟为专题展览室,另一边房间辟为活动室,作为招待贵宾和举办小型梅派艺术活动的场所。外院南屋是纪念馆主要展室,展出的大量珍贵照片和实物。</p><p class="ql-block">馆内设有录像放映室,用于播放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片、纪录片等。另设服务部,备有纪念品、图书和磁带供来宾选购。</p> <p class="ql-block">北京梅兰芳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泰州梅兰芳大剧院</p><p class="ql-block">2002年11月2日,全中国第一家以表演艺术家命名的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在江苏省泰州市隆重开业,是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为表达家乡人民对大师的纪念之情,泰州市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了梅兰芳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位于泰州市海陵区青年南路406号,隶属于泰州市淮剧团,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容纳近千人的大型观众厅,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码影视厅、演员公寓、大型娱乐场等设施。剧院开业当天晚上,梅兰芳之子、著名京剧演员梅葆玖登台为家乡父老献演了经典名剧《贵妃醉酒》。</p> <p class="ql-block">北京梅兰芳大剧院</p><p class="ql-block">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这是一座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集传统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现代化表演场所。大剧院隶属于中国国家京剧院,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两层,有观众席位980座,具有演出、展览、会议、声像录制等多种功能,也是品味高雅、陶冶情趣、聚会社交的首选之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作为一座标志性建筑,剧院通体由透明的玻璃幕墙包裹,透过明亮的玻璃,能看到一道彰显皇家气派的中国红墙。</p> <p class="ql-block">文中伴奏《贵妃醉酒》来自自定义音乐的酷狗音乐库中唯一伴奏曲,请阅读者见谅!</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和视频均从百度中下载,如有侵权可删除,也可通知本人删除。</p>